<p class="ql-block">黎族织锦·龙被艺术</p> <p class="ql-block">蔡於良收藏海南黎锦·龙被艺术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蔡於良,一位在海南艺术与文化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收藏家与研究者,以其对海南黎锦中的珍品——龙被的深厚情感和卓越贡献,成为了这一领域的标志性人物。1952年出生于海南澄迈县的蔡於良,自幼便与这片土地的文化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毕业于广东省工艺美术学校中国画专业,后深造于暨南大学艺术中心文艺中国画专业研究课程班,师从艺术大家关山月和林墉,其艺术造诣深厚,为日后的收藏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蔡於良与龙被的缘分始于1984 ~1987年。当时,他陪同广州美院金景山教授前往五指山地区搜集研究黎族传统染、织、刺绣在每年每次为期三个月的田野调查中,他被龙被的绚丽色彩和斑斓图案深深吸引,从此踏上了收藏与研究龙被的不归路。龙被,又称崖州被,是黎族织锦中的珍品,集纺、织、染、绣四大工艺于一体,难度大、文化品位高、技术高超,是黎族“贡品”之一。它以三联幅为多,以龙纹、凤纹、麒麟纹和鱼纹为主体,花卉纹、几何纹和汉字纹为辅,真实地记录了黎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宗教观念及织锦技艺水平。</p><p class="ql-block">蔡於良的收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工资微薄的年代,他常常不惜重金购买龙被,甚至用三头牛换回了一套珍贵的龙被。他的家中,从客厅到画室,从博古架到床底,都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龙被。这些龙被从元、明到清代,品种齐全,质量上乘,数量多达80多套,是海南乃至全国收藏龙被最多、品种最全、质量最高的收藏者。他的收藏不仅丰富了个人宝库,更为研究黎族龙被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除了收藏,蔡於良还致力于龙被的研究与推广工作。龙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撰写了《黎族织贝珍品·龙被艺术》学术专著,填补了研究黎族民间艺术的一项空白。他认为,龙被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色彩运用方面的美学价值非常高,各种图案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反映出黎族同胞在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喜庆等各个领域的状况,以及与兄弟民族的交流与融合。</p><p class="ql-block">蔡於良的收藏与研究不仅限于龙被,他还对海南花梨木家具和“海捞”文物和研究。他的家中,海南花梨木家具和饰品琳琅满目,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同时,他还研究海南历史人物文物中,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如海瑞的印章、张岳菘用过的砚台、琼崖工农红军女子军的红旗标枪,琼崖苏维埃政府证章、琼崖、乐会、文昌、琼山农民协会证章。这些文物见证了海南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p><p class="ql-block">蔡於良的收藏与研究成果,不仅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认可,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曾有研究龙被的美国学者开价二十万美元要买蔡於良的一套龙被,被他婉言谢绝。他说龙被是海南的宝贝,是海南的文化,最好的东西要留在海南,不能出岛,更不能出国。他已决定把收藏的最精美的龙被、历史人物的文物、琼崖红色文物捐赠给海南省博物馆与国家南海博物舘。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与红色文物。</p><p class="ql-block">蔡於良对海南黎锦·龙被的收藏与研究,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是对海南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收藏家的责任与担当,为海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七绝·黎锦龙被</p><p class="ql-block">尖峰古寨润龙吟, </p><p class="ql-block">刺面黎姑手上针。</p><p class="ql-block">襁褓皇孙生好梦,</p><p class="ql-block">千挑万结美衷心。 </p><p class="ql-block">刺面黎姑,海南黎族刺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防止掳掠和自我保护。2、在历史上认祖归宗。3、婚姻和忠贞的象征。4、图腾和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衷心,1. 内心,心中。《三国志·蜀志·法正传》:“ 孙权以妹妻先主 ,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 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唐代段成式《剑侠传·虬发叟》:“﹝叟﹞跳上船来,揖损曰:‘子衷心有何不平之事?’”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她也同情怜惜着愫姨 嘤嘤隐泣时发自衷心的哀痛。”</p><p class="ql-block">2. 谓出于内心的。艾芜《我在仰光的时候》:“他对祖国的解放,衷心表示欢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润辉 2025、3</p> <p class="ql-block">《蔡於良收藏龙被艺术的探索》</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龙被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其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深远而丰富。蔡於良先生,一位热衷于收藏龙被艺术的鉴赏家,他的收藏之路不仅是对龙被艺术的探索,更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坚守。 </p><p class="ql-block">龙被是黎族同胞祖传的镇村之宝,分为单幅、双幅、三联、四联、五联等五种款式。龙被的图案不同,用途不同,还有的是向朝廷进贡的贡品。</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蔡於良的足迹踏遍海南的各个角落,不惜重金搜集龙被,还写就《黎族织贝珍品·龙被艺术》学术专著,人们公认该书是目前研究黎族龙被的最高学术专著,弥补了研究黎族民间艺术的一项空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收藏初衷</p><p class="ql-block">蔡於良先生自幼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其形象和内涵深深吸引着他。他深知龙被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精华,每一件龙被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因此,他决定将收藏龙被艺术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以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二、收藏历程</p><p class="ql-block">蔡於良先生的收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走遍大江南北,拜访了众多民间艺人,收集了各种风格、各种材质的龙被。他在收藏过程中不断学习,深入了解龙被的历史、工艺和文化内涵。他发现,龙被艺术不仅在材质、工艺上有所区别,更在地域、民族、历史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p><p class="ql-block">三、艺术特点</p><p class="ql-block">蔡於良先生所收藏的龙被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吸引了众多关注。首先,龙被的图案设计精妙绝伦,龙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次,龙被的工艺精湛,无论是刺绣、织造还是绘画,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高超技艺。此外,龙被的色彩丰富多样,寓意吉祥如意,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四、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蔡於良先生的龙被收藏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文化价值。他通过收藏和展示龙被艺术,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到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他的收藏也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和工艺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他的努力也促进了龙被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五、未来展望</p><p class="ql-block">蔡於良先生表示,他将继续致力于龙被艺术的收藏和研究,以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龙被艺术,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世界上绽放光彩。</p><p class="ql-block">蔡於良先生的龙被收藏之路,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他的努力和付出,将激励更多人关注和保护中国传统艺术,让中华文化的瑰宝永远闪耀。</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香港大公报:中新社海口八月二十日电 题:中国黎族“龙被”收藏研究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中新社记者 杨旭</p><p class="ql-block"> “我属龙,与龙被有缘。”在蔡於良摆满古色古香家具的客厅里,这位五十六岁的画家、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如是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与龙被“一见钟情”</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七年,广东省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的蔡於良,被安排到海南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海南民间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工作。</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0年,广州美院金景山教授到海南五指山地区搜集研究中国黎族传统染、织、刺绣工艺,蔡於良陪同前往。从那时起,他与黎族龙被“一见钟情”。</p><p class="ql-block"> 龙被,也称崖州被,中国黎族纺织品(也称黎族织被)中的一种,是黎族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的织锦工艺美术品,历史上是上贡中央王朝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金教授的《广东黎族染织刺绣》专著出版。但他对专著不甚满意,便常写信要蔡於良坚持搜集挖掘和研究工作。</p><p class="ql-block"> 收集龙被到“痴迷”</p><p class="ql-block"> 随着研究的深入,蔡於良对龙被到了痴迷状态,为得到一件龙被,他不辞辛苦、不惜重金去购买。</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九年,蔡於良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元人民币,那时的龙被要一百五十多元一套。为了得到龙被,蔡於良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画作。</p><p class="ql-block"> 龙被是黎族同胞祖传的镇村之宝,收集起来颇有难度。一九九八年,在海南岛南部乐东县一个村庄,有一套龙被,蔡於良开始只要求看看,就被村民拒绝。后来,他通过朋友介绍,慢慢与村民熟悉起来。他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村民,最后,他买来三头牛送给全村村民,终于把龙被换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二00三年,贵州省几位专门收藏龙被的人到海南收集了九套龙被,还慕名找到蔡於良,想从他手里收购更多的龙被。蔡於良不但不卖,反而把对方的九套龙全买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蔡於良每次出差也会留心散落在外地的黎族龙被。二00三年,他出差到北京,在一个市场上发现二套龙被,他以高价买回。同年在上海出差发现三套龙被,也高价买回。</p><p class="ql-block"> 研究专著填补空白</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来,蔡於良以他有限的财力,不惜重金搜集龙被,足迹踏遍海南的黎族村寨。如今,他收藏的龙被从元、明到清代,达一百二十多套,是海南乃至全国收藏龙被最多,品种最全,质量最高的收藏者,成为龙被收藏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收集收藏使蔡於良对龙被的研究更加深入。他介绍说,龙被的款式有五种形式,分别为单幅、双幅、三联、四联、五联。龙被的图案不同,其用途也不同:有的用于宗教活动,有的用于喜事活动,有的用于白事活动等。</p><p class="ql-block"> 二00三年十月,蔡於良多年的研究成果——《黎族织贝珍品•龙被艺术》学术专著出版,该书是目前研究黎族龙被的最高学术专著,弥补了研究黎族民间艺术的一项空白。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专家称蔡於良先生是黎族文化专题研究的开拓者。</p><p class="ql-block"> 蔡於良告诉记者,他已决定把自己收藏最好、最精美的龙被捐赠给海南省博物馆,双方已办理了捐赠手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