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塑玩具:磁州窑火里的童年旧梦

艺术·邯郸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磁塑玩具:磁州窑火里的童年旧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赵立春/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原文发表于2007年《邯郸日报•丛台周刊》第2版;2010年收录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赵立春散文集《风干的文化》一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童年的记忆。这种记忆你可能会时时提起,也可能会珍藏于心。这种记忆可能是生活中难以忘怀的的一个片断,也可能是刻骨铭心的瞬间一触——抑或是听来的;这种记忆呢有可能是一座建筑,比方说老宅。也有可能只是一个被你抛弃多年的玩具。而实际来讲,老宅的记忆是沉重的,而对于玩具的记忆,则充满着欢愉和美好,比方说“陀螺”“泥哨”等等。玩具往往给一个人的一生留下最清晰的记忆,即当耄耋之年,夕阳西照,也会时不时想出一个玩具,喋喋不休地向人陈述它的玩法和乐趣。而这时,玩具已经成为影响人一生的文化符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国际语言学家赵元任的童年记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赵元任(1892-1982),清代著名文史大家赵翼七世孙,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三十一代孙。1910年赵元任以名列总分第二的优异成绩成为第二届庚子赔款的留美学生,与竺可桢、胡适、周仁等十三人被分配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1914年以全校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1916年又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科学史,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赵元任又与康奈尔大学的十多位中国留学生一起创办了“中国科学社”,对中国语言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留学美国的胡适一起写出了以“中国语言问题”为题的一组文章,对中国语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1920年8月,赵元任应清华学校的聘请回到祖国。1925年6 月,就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同被誉为清华“四大导师”。1938年8 月赴美定居,先后任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1945年当选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60年当选美国东方学会会长。他在语言学、语法学、方言学、音韵学、语言理论诸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创立和研究奠定了基础,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赵元任是一位世所罕见的语言奇才,他具有“录音机的耳朵”和学说语言的天才能力。一生会讲33种汉语方言,会说英、法、德、日、西班牙语等多种外语;他是我国方言调查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推动者,国语运动的元勋,对于汉语共同语音标准的确定,汉语拉丁化字母的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我国全面利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方法研究中国语言并取得世界性声誉的第一人,美国语言学界曾流传着这样的赞语:“在语言上赵元任没有错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赵元任又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1920年,刘半农在英国写出了著名的情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并首次创造了“她”字。在此前的白话文中,用“他”作第三人称代词,通用于男性、女性及一切事物。1919年前后,有些文学作品用“伊”专指女性。鉴于这种混乱,刘半农创造了“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而用“它”代称事物。开始时虽遭到一些守旧者的攻击,后来赵元任为这首情诗谱写了曲子,而且很快被传唱,成为当时文化界轰动一时的新闻。这首曲子作为中国民族乐曲的经典之作,传唱到如今。关于《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歌曲,还有一段趣闻。一天,刘半农到赵元任家小坐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在场的学生见到刘半农,简直难以相信眼前这个矮身躯、方头颅、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子竟然会是创作出美妙歌词的作者,竟然是创造出“她”字的刘半农。待刘半农离去后,青年学生们写下了这样一首打油诗: 教我如何不想“她”,请来共饮一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就是这样一位国际性的语言大师,在早年的回忆录《从家乡到美国》一书中,开篇提到的便是儿时的记忆,赵元任在回忆录的第一章节的第一段便首先提到了孩童时的印象:“人人大概都有这种经验:回想到最早的时候儿时的事情,常常儿会想出一个全景出来,好像一幅画儿或是一张照相似的,可是不是个活动电影。比方我记得清清楚楚的我四岁住在磁州的时候儿,有个用(佣)人抱着我在祖父的衙门的大门口儿,满街摆的都是卖瓷器的摊子,瓷猫、瓷狗、瓷枕头、瓷鼓——现在一闭眼睛——哪怕就不闭眼睛——磁州的那些瓷器好像就在眼前一样。可是这一景的以前是什么事情,后来又怎么样,就一点儿影子都没有了。”赵元任的祖父曾经在磁州做官,儿时的赵元任便是在磁州度过了他的语言发育期。所以在他的回忆录中,很多处都使用的是邯郸当地的土语,比方说“抽旱烟”、 “洋取灯儿”(火柴)等。让这位国际语言大师难以忘怀的不仅是磁州地区的方言土语,而保留在赵元任记忆深处的更是磁州窑生产的这些“瓷猫、瓷狗、瓷枕头、瓷鼓”等玩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磁州窑文化中的瓷塑玩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赵元任记忆中这些具有深厚乡土气息的陶瓷玩具大多为磁州窑窑工们的手工之作,他们在千篇一律地重复操作某一种器物之余,或是休息时放开自己的想像,轻松自然地捏制几件小玩意儿,带回家里给自己的孩子玩耍,有意在形象上追求一种滑稽可笑的韵味,使它更为儿童所喜爱。从陶瓷玩具可以看出古人在捏制这些玩具时往往偏重于表现形式,对形象的要求不像其他瓷器那么高,常常具有随意化的特点。正是这种随意看似并不经意的表现,才使古代陶瓷玩具充满了趣味,给人一种富有深厚人情味的自然美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我国漫长的陶瓷发展史上,民间陶瓷玩具曾大量涌现,这些生动而迷人的瓷塑玩具,不仅凝结了历代窑工们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也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陶瓷生产的文化面貌。历史上的瓷塑玩具的生产,是伴随着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演变而发展的。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陶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的瓷器烧造起源于商代后期,至东汉中期以后才渐趋成熟。在此之前,雕塑玩具大部分为泥制或陶制,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鸟、兽、人物等雕塑,两汉墓葬也出土了大量的雕塑艺术品,尤其陶俑中的人物,形态各异,或坐或立,还有乐伎俑、持仗俑、武将俑等等。陶兽中有不少捏制或模制的猪、狗、马、牛、羊、鸡,还有陶制的马车、牛车和陶船。东汉人王符在《潜夫论》中曾提到汉代的泥玩具:“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俳,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上世纪70年代在邯郸地区东魏北齐墓葬中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而且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陶猪、狗、牛、马、羊、鸡等模制的动物,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塑玩具已十分普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到了唐代,不仅泥塑艺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瓷塑玩具的生产也渐趋成熟,一些瓷窑开始批量烧制。当时就有人把著名泥塑大师杨惠之与画家吴道子相提并论。同时还涌现了一大批雕塑艺人,其中有捏塑艺人张爱儿、彩塑艺人王温、刘九郎等。唐代艺术的繁荣,直接影响着瓷塑玩具的发展,不仅数量猛增,题材也十分广泛。宋代则是我国瓷塑玩具生产的繁荣时期,各窑口普遍烧制,各地还出现了专营玩具的集市和挑担沿街叫卖玩具的货郎。宋初江西吉安永和人舒翁父女便是生产瓷玩具的著名艺人,他所开创的“舒窑”最为有名,后世称为“吉州窑”。唐秉均《文房肆考》:“吉州窑,出今吉安州永和镇。……宋时有五窑,舒翁工为玩具,烧者最佳,翁之女号翁娇,尤善。”“舒窑”所塑造的各种玩具,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为当时人们所喜爱。自元代开始,瓷塑玩具生产逐渐走向衰落,玩具的质量和品种远不及唐宋时期那么丰富多采。到了明清时代,瓷塑玩具生产便被其它种类的玩具逐步所取代。纵观我国陶瓷发展的历史,民间陶瓷玩具在中国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磁州窑兴起于北朝时期,繁荣于宋金元时代,它以黑白对比鲜明的装饰技法而著称于世,形成了影响数省地域范围的“磁州窑系”,特别在宋代则成为我国民窑最杰出的代表。磁州窑的中心窑场在邯郸境内漳河流域的观台镇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镇,它自北朝创烧以来直至当代千余年没有断烧,这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磁州窑瓷塑玩具的生产与古代各窑口的瓷塑玩具发展历史基本相适应,唐代就开始烧造瓷塑玩具,但生产的数量和品种还不够广泛,而宋金元直至明代都十分兴盛,不仅数量和品种繁多,题材也丰富广泛,成为这个时期磁州窑产品的一大门类。特别是明代在其它窑口瓷塑玩具生产走向衰落的情况下,磁州窑瓷塑玩具的生产仍然十分火旺,这与磁州窑是民间瓷窑和自古以来从未断烧有着直接关系。它所生产的瓷塑玩具虽然缺少文献记载,但从目前存世民间大量的瓷塑玩具品种来看,充分反映了这个时期瓷塑玩具作为商品瓷的明显特征,从一定意义上展现了古代磁州窑的艺术面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古代磁州窑瓷塑玩具的品种很多,但目前在这一带古玩市场和收藏者家中所能见到的玩具品种,也仍然如同在浩瀚海洋中拾到的几粒贝珠,还不能完全概括出它的全貌。在现存的玩具品种中,以动物和人物为最多,而且动物瓷塑玩具则更多,尤其是赋予这些动物和人物玩具的口哨功能则更具特色。其动物玩具可说是五颜六色,人们仿佛从中能感受到穿行于山林之间的狼虫虎豹和畜养于村舍里的猪狗牛羊,还有游嬉在水中的鸭鹅鱼虾和鸣唱在枝头的鸟雀飞禽。这些动物玩具,在人们的理念中则是大自然的精灵和人间吉祥美好的象征,这就更容易迎合孩子们的童心,引发他们的好奇感和购买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磁州窑动物玩具,其装饰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白地黑花,黑白对比十分鲜明。宋代前期以黑白釉为主,素胎印纹或素胎印纹半釉次之;宋代后期以白地黑绘花为主流,而且增加了红绿彩装饰,包括金元时期这个特点更加明显;明代在继承白地黑绘花装饰艺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柿红色彩(俗称落砂红),这是明代磁州窑装饰艺术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在玩具制作上也得到了明显的反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晚清时期,磁州窑生产的陶瓷玩具已经是百花齐放,从瓷猫、瓷狗到把玩儿玩具,从纯粹的实用玩具到益智玩具,种类繁多,花样各异。邯郸市收藏爱好者田运起、温辉二位家中便收藏着近百种磁州窑陶瓷玩具。如果将之集中起来足可以开一家磁州窑瓷塑玩具博物馆。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生前对古代瓷塑玩具也十分关注,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就经常到北京御生堂看那些稀奇古怪的各种古代瓷塑玩具,有的实在爱不释手还要拿回家把玩几天,启功先生还曾为这些玩具题词写字,他还曾多次提议举办一个古代瓷塑玩具展,虽然没有成行,但足可以管窥到启老对古代瓷塑玩具的重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庞然大观的磁州窑瓷塑玩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浩瀚的磁州窑文化艺术当中,由于瓷塑玩具自身的特殊性和随意性,使得磁州窑艺匠们更容易随意发挥和创造,因此瓷塑玩具的种类繁多。又由于这些瓷塑玩具为纯手工制作,所以,磁州窑的瓷塑玩具几乎无一雷同。仅从本市收藏爱好者的藏品中就可看出磁州窑玩具千变万化的神采。从大的类别来看,这些瓷塑玩具主要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动物类:主要以鸡、狗、鱼、虎、蟾蜍、马以及十二属相为主。人类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雄鸡报晓风雨无间,雌鸡产卵繁衍生息。这些相伴人类活动的动物当然会引发人类对鸡的兴趣。因此,在中国古代瓷塑玩具中,历代塑造鸡的形象不绝如缕;瓷塑狗玩具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的儿童墓葬中,曾出土有很多陶狗,后经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考证,认为这些小狗就是最早的儿童玩具,是儿童们生前喜爱的小动物。在我国甘肃、青海马家窑、马厂文化遗址,出土有彩陶时期的各种狗的器物模型。到了汉代,早期青瓷中出现了瓷质的狗玩具,随后的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玩具大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以后,陶瓷玩具逐渐被泥质、木质、布质、竹质、银质的各种民俗玩具狗所取代,而用陶瓷表现的那种古朴憨厚、稚拙可掬的狗的韵味也就随着时光而远逝了。磁州窑瓷塑玩具中有大量以狗为题材的玩具;自古以来,渔猎就是人类主要的生存手段,而且“鱼”和“余”又是谐音,鱼也常被用来表示夫妻恩爱之情“如鱼得水”。古人往往还用鱼来表示“富裕”、“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所以,鱼就成为瓷塑玩具中的主要品种;我国训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这与世界训马的历史相同步。自古以来马就是重要的交通和生产工具,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从存世大量的瓷塑马玩具可见,赵国的骑马文化对后世的瓷玩具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起老虎,无人不惧。古人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但民间玩具中的虎的形象却总是憨气可爱。民间艺人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借助它的威力把自己制做的虎当做勇敢、强悍、吉祥之物。用虎的形象传递爱和祝福,借虎的形象反映希望和眷恋。所以,千百年来民间形成了一中喜爱老虎造型的风俗,人们用玩具来表现憎恨恶鬼,渴望安定,祈望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愿望;蟾蜍,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把月亮中的阴影看作蟾,所以又把月宫称作蟾宫。李白《古朗月行》:“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后来人们将月中阴影的神话又演变成玉兔捣药和吴刚在月中伐桂的故事。这样蟾蜍就成为历代文人求取功名所钟爱的吉祥物。匠师窑工们也将其制成各种瓷玩具、水盂等文房用品,还可以供儿童们玩耍、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瓷塑十二属相玩具则更加普遍,前人曾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以表示十二个不同的年份。窑工们就用代表这一年份的动物形象制成各式各样的玩具,孩子们挂在胸前,戴在身上,捧在手里,象征着一年的平安成长和幸福美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物类:从现存的古瓷玩具中可以看出,除了动物玩具之外,当时人物瓷玩具的造型也非常生动,窑工们善于表现人物外貌的动态特征,有些玩具为了达到娱乐的目的,不仅反映民间人伦道德、风俗习惯和美好的意愿,还有意在形象上追求一种滑稽可笑的韵味,使它更为儿童所喜爱。人物瓷玩具中很多是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男女老少应有尽有。孩子们到集市上挑选玩具常常是买到了“张飞”而缺了“关公”,买了“老虎”而找不到“狮子”,买到了“燕子”而缺了“乌鸦”,只能等下次赶集寻找,勾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直到把孩子们挑得眼花缭乱。人们当时生产瓷玩具的商品意识很浓,能给孩子们挑选玩具留出较大的余地,从而也进一步刺激了玩具的生产与销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外,还有一种人物与动物结合的瓷塑玩具,这些玩具大部分是带有吉祥祝福的寓意,如人马平安,马上封侯。塑一武将骑在马上,寄托着人们祝福亲人出征平安归来的愿望;马上封侯,借“猴”与“侯”同音理念,塑一猴子骑在马上,寓意即刻就要得到封官鬻侯。此外还有“麒麟送子”,预示着儿女双全,人丁兴旺之意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游戏玩具:这类玩具主要以棋类为主。在磁州窑千年古镇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曾出土过大量的象棋子和围棋子。棋类玩具中的围棋,汉代开始已传出国外,至唐代被列为琴、棋、书、画人的文化修养四要素之一。象棋,到宋代形成后,已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大众化棋类游戏玩具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乐器类(哨子):磁州窑瓷塑乐器类玩具主要是哨子,而且在玩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此类玩具多数都是头部或背部留有一个或两个“孔”,一吹就响。瓷哨的题材广泛,花样颇多。造形以动物、人物为主,往往同一题材就有多种不同的动态和不同的神态造型。其中常见的有鸡、鸽子、鹰、燕子、猪、狗、猴、鱼、龟、青蛙等,还有男童女孩造型的哨。有的偏重于写实,如不同的鸟类、龟、青蛙形哨;有的偏重于写意,极为概括简练,如鸽子、八仙造型的哨;有的介于写意写实之间,如鸡形、猴形哨。但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善于挖掘各种动物潜在的美,使小小的瓷哨富有吸引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种民间瓷哨,实际上是一种很古老的吹奏器的孑遗。乡村中的“七音哨”就是根据古代的陶埙发展而产生的玩具。由于时代变迁,陶埙从乐坛中退伍,但它柔和的音色,构造简便的形制,仍受到人们的宠爱,进入玩具领域,成为孩子们的宠物。这种七音哨在动物造型的头部有一吹孔,在园鼓似的哨体上有六个小孔,吹时变换不同的指法,便可吹出各种悦耳动听的音阶声响,可以说它是玩具哨中的精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磁州窑民间瓷哨的造型,概括洗练。艺人们善于塑造各种动物的外轮廓,化繁为简,注重整体效果,使外形让人一目了然。如鱼形哨,两条交叉的弧线舒展优美,做成的鱼优美欢快。一条S线条把啼鸟的外形简练到不能再简的程度。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小玩具,是凭借对孩子们强烈的爱和熟练的技艺完成的。玩具哨子的历史相当悠久,新时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出土有单孔和三孔哨,几千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不衰,构成了磁州窑玩具中的一个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国的传统玩具在于它把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启迪智慧的功能贯穿于“寓教于玩”、“寓教于乐”之中,使中华文化以娱乐方式渗透和传播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到世界各地。使人们通过玩玩具增长知识,感知世界,坚定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激发人们进取精神和创造发明的灵感。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曾在玩中获得教益。可以说,玩具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是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传播工具,造就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影响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古代磁州窑瓷塑玩具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磁州窑窑工们凭借自已的经验和想象,轻松而自然地捏制出这些小玩艺,虽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但也正是工匠的这种随意性,才使古代瓷塑玩具充满了民间人情趣味,其自然天成的美感反而构成了巧夺天工的艺术,使很多玩具之作逐渐发展演变为民间瓷器甚至官窑瓷器的装饰特点。同时,古代瓷塑玩具大部分以写实为主,从一定意义上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以及动、植物之间各方面的和谐关系,以致对近、现代中国绘画艺术和民间工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诸多方面更是其它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历代美术大师笔下的鸟、兽、鱼、虫,都可以在古代瓷塑玩具中找到它的艺术影子。许多近现代艺术家也从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民间瓷玩具中去吸收艺术营养,不断创新着我国的艺术画卷。因此,磁州窑瓷塑玩具在我国浩瀚的玩具文化之中,无疑占据着重要的一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瓷塑玩具同其他事物一样,它的流行也同样会经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人们求新求异、不断变化着的喜好,也决定了一种玩具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永远流行下去。赵元任记忆中的祖父的衙门,就在峰峰矿区彭城古镇。现在在彭城古镇还保留着一条叫做“衙门胡同”的小街,这条小街就是赵元任童年记忆中的衙门胡同。过去,在衙门胡同的周边到处是摆卖瓷器的店铺和摆卖瓷塑玩具的地摊儿。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常常彳亍在这些瓷器摊儿前欣赏和购买着各类瓷塑玩具,流连忘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旧城的改造,遍布彭城的瓷器摊儿已经很难找到,瓷塑玩具也早已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尽管如此,瓷塑玩具不仅永远在赵元任的记忆中存在,而且更多地存在于生活在这座千年陶瓷古镇或曾经短憩在这座古镇上的人们心中。在他们的记忆当中,瓷塑玩具已经远远超过了玩具的本身,而变成了影响他们一生的文化符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