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与薛长贵</p><p class="ql-block"> 后河底村是柳林县西部黄河沿岸的一个比较偏僻的村庄。1986年之前出行很难,西面为黄河,座东向西的整个村落背靠大山,无大路可行。由于交通不便,读书人较少,自然吃公饭的也不多。响应政府号召,出门参军的必需是成份为贫下中农且村里家庭背景好的即有面子的人家才能参加。</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有一户人家很有名气。村里当时大约八百人,薛长荣、薛长华、薛长富、薛长贵四兄弟成为了唯一全家都吃公饭的人家,名副其实,荣华富贵,闻名乡里。</p><p class="ql-block"> 老大薛毛孩(小名),从乡里招工后,工作努力,调县里交通局,媳妇正式教师,孩子们皆为市民,市民在当时是相当吃香,子女工作国家解决无后顾之忧。老二薛虎照,早期军人,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老三薛精孩,供销工作人员,村里开代销店,媳妇正式教师,村里去了个卖甜瓜的,一担瓜,人家一下就全买下了,我当时在场,羡慕的直流口水,以至于我后来有钱了买东西成堆往家搬。有一次买西瓜,一次性拉家中七百斤。老四薛乖孩,喜爱读书,三交中学读初中阶段从学校被招工到介休纺织厂。</p><p class="ql-block"> 薛乖孩就是薛长贵,我从小就知道他的名字,老人们经常提起他,可我一直未见过他。只知道他的小名乖孩,在外地做工作,是公家人。老乡们都说,能出去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p><p class="ql-block"> 2010年春季,由薛长荣的长子薛高厚牵头出资三万开始整理后河底村薛氏家谱。薛长贵工作已退休,加之个人对家乡人情世故的熟悉了解,对修撰整理族谱热爱和本人文化知识的能力水平,于是便主动担当起了编纂工作。</p><p class="ql-block"> 薛氏原先也有家谱,名叫薛家卿,把族里去世的男人一个一个按辈排位写在一块大白布上,简单明了,但有骨头没肉。为了让后人了解更多更详细的族人经历和传奇故事,薛长贵开始调查走访老家,寻找收集家族历史人物故事、经历,长达三年之久。于2013年初步调查完毕,就在那一年我见到了他。因为要把每家每户的家庭成员、工作情况、文化程度,包括女性全部记入家谱,所以薛高厚通知各大家人代表,开了一个族人筹备会,动员全体族人提供各家的信息资料。我也动手参与,配合电脑制作成书工作。</p><p class="ql-block"> 薛长贵是我的长辈,跟我父亲薛长锦同用“长”字,年龄比我大十几岁,但不以长辈自居,和蔼可亲,初次感觉此人不摆架子。</p><p class="ql-block"> 当众人开始着手调查提供各家资料时,他却身体出了毛病,去了北京治病,这与他的年龄有关,也与他勤劳不息的奔波有一定因素。</p><p class="ql-block"> 所幸的是北京治疗效果不错,一年后他又能投入族谱编纂工作,于2016年成书,总算了结了他晚年的愿望,作为吕梁薛氏家谱文化研究会2016年成立会的献礼,提供给了吕梁薛氏家谱研究会。该家谱共印刷100套,所有谱内男人每人一本。</p><p class="ql-block">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能流芳千古的又有多少,能给人留下好的影响,好的名声就不错了。薛长贵当属一个,好人一个,但命不长久,七十多岁已离人间。</p><p class="ql-block"> 我和薛长贵只是短暂接触,共同参加吕梁薛氏家谱研究会、一起去山东薛国拜祭薛氏祖宗,去陕西、内蒙寻找遗留失散族人。交往不多,记忆却深刻,谨以此文作为对他老人家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薛科亮于2025.正月二十一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