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方地区:农村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都有撒捻子的习俗,通常也叫撒路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农村的人们通常会用稻壳、谷糠、锯末、蒲棒草、捣碎的玉米芯等做捻子的燃料。最早些年间,是拌上蓖麻油后用煤油或柴油浸透了,再把报纸之类的废纸裁成豆腐块大小的方块,捏一小撮浸了油的米糠放到纸中央,把四个纸角攒起来,用力一拧,再把这个纸团拿到煤油中蘸一下,紙捻子就做好了。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傍晚,专人组织队伍,以锣鼓为前导,把点燃的纸包沿家放在路边或院子里的地上。现在在东北的农村地区,这一习俗仍然比较常见。</span></h1> <h1> 农村撒捻子的习俗要追溯到:有传说称隋炀帝欲娶妹妹,妹妹借口正月十五须繁星满地才成婚,隋炀帝便令百姓正月十五晚点灯,后为纪念这位女子,百姓每年正月十五都会闹元宵、包捻子撒灯等。此传说为这一民俗增添了神秘色彩,虽无史实依据,但反映出其可能有较长历史。</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地区记载来看:辽、冀、蒙周边都有白天办灯会、晚上挨门、挨户的撒子捻子的习俗。辽西凌源、喀左、地区的灯节秧歌撒灯据资料介绍已有300多年历史。紧挨辽西的内蒙古赤峰的小古立吐村,其元宵节撒灯习俗与移民文化融合,已沿袭几百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月十四是人日。撒捻子是为人祀福,这一年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平平安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月十五是神日。撒捻子是为了祈求各路神仙,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保佑着五谷丰登,顺风顺水,有个好年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月十六是鬼日。撒捻子表示年也过完了,该送家中列祖列宗魂归天国,照亮他们回家的路。有些地方撒捻子要一直撒到期墓地,同时祈求他们保佑家族的子孙后代,能够有光宗耀祖业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撒捻子的队伍,每到一家主人都会出来像接财神是的,热情招待,拿烟、倒水,撒捻子的人还不忘提醒,粮仓、库房、院子里灯光照不到较暗的地方都要撒上捻子,这样互动方式让整个村子的人们更加团结、和睦。也使整个院子有了短暂的光明。在这种盛大的节日气氛中,天上有烟花,地上有捻子灯,远远望去尤如一串串火龙,将节日的氛围烘托格外星汉灿烂,耀眼夺目。</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如今好多地方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撒捻子的称呼是啥意思,做捻子的也少了,现在最通俗的叫法的是撒路灯,听起来通俗易懂,也特别顺耳和流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方的撒路灯与南方的撒河灯有共同之处,都有祈福平安、祭祀先祖、祈求神明保佑之特点,同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项目。</span></h1> <p class="ql-block">视频选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欢迎交流 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