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我阅读了潍坊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副院长、市社科联副主席吕俊峰先生的新作《潍坊农耕文化》。书中“潍坊的特色餐饮,源自恢弘的农耕文化”这一观点,令我眼前一亮,深受启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早在2002年,承蒙《潍坊晚报》副刊部邀请,我开始涉足本土文史及餐饮文化的研究与写作。《潍坊晚报》为我开设《海伯餐馆》专栏,我陆续发表了近百篇相关文章。同时,我也在《烹饪知识》等国家级刊物,以及《齐鲁晚报》《潍坊广电报》《潍坊学院报》等平台上发表了不少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创作人文类文章时,历史背景往往是重要依托。这些年,我一直着重从黄河流域餐饮文化的传承角度进行探索。我曾从连云港出发,沿着陇海线,途经徐州、开封、郑州、洛阳、三门峡、西安、咸阳,直至兰州,一路观察各地餐饮特色。我惊奇地发现,潍坊餐饮与黄河沿岸地区的餐饮有着极高的相似性。潍坊的农耕文化隶属于黄河生态文化,从地域角度来看,食品大多源于农业,因此,从农耕文化入手研究餐饮文化,更具现实意义,也能挖掘得更加准确、深入。想到这里,我对吕俊峰先生独到的研究视角和观点由衷地敬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吕俊峰老师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潍坊饮食文化以及潍坊菜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潍坊饮食文化的根源。在谈及“凉菜之都”与潍坊凉菜时,他指出,相较于烟台菜和济南菜,潍坊凉菜蕴含的文化内涵具有明显优势。山东省国宾馆总经理王克勤曾表示:“国宴中,潍坊凉菜是打头阵的必备菜品。”山东省烹饪协会也在相关文件中强调:“摆辣皮,是鲁菜的第一款、第一菜。”“凉菜之都”这一美誉,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风筝会期间。当时,几位来自北京国家部委的领导来到潍坊,提出“到潍坊,不要上热菜,全上凉菜,再配上水饺!”正是他们的提议,让潍坊“凉菜之都”的名号逐渐传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由此,我联想到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从农耕文化的角度进一步思考,是否也能说:“全国餐饮看山东,山东餐饮看潍坊!”回顾历史,齐国建都于营丘,即白浪河上游,齐国的易牙作为第一位烹饪大师,在营丘即奠定了鲁菜的雏形;中国第一本菜谱《齐民要术》也诞生于潍坊。再看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省城济南大型接待单位的餐饮大咖,潍坊人云集。比如,济南南郊宾馆餐厅科第一任菜案组组长刘允生是原潍坊泰丰楼的少掌柜,后来的餐厅科科长由原潍坊市委招待所的厨师王克勤接任;珍珠泉招待所餐厅科科长是潍坊人冯振东,大厨卜庆泉、韩春圃、刘全章、丁效华;省第二招待所大厨王文刚等皆是潍坊籍厨师。王克勤同志(1933-1996)潍城南关人;编著了餐饮著作有《鲁菜集锦》《菜谱》《山东地方名吃》等,兼职中国烹饪学会副会长、东方美食学院名誉院长、第一届国际烹饪大赛评委、第二、三届中国烹饪大赛评委;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王克勤同志不愧为中国餐饮界的一颗明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潍坊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农业发展,也为潍坊餐饮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食材的选用到烹饪技艺的传承,从菜品的口味到文化内涵的积淀,农耕文化的印记无处不在。相信在未来,潍坊餐饮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农耕文化的精髓,不断创新发展,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潍坊菜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也取得了不少的辉煌,但潍坊这座城市向来低调收敛,餐饮界的人士一直表示:“潍坊是在学习了烟台、青岛、济南、曲阜等地的餐饮后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餐饮风格!”</p> <p class="ql-block">2009年10月12日山东省烹饪协会会长孙光远视察了潍坊菜烹饪大赛,并讲:“潍坊菜是鲁菜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潍坊菜的粉丝们在纷纷拍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