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难忘的岁月

西北狼

作       者 何    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翻阅资料的时候,突然发现了几张已经泛黄了的老照片,手捧着老照片,我的心情怦然激动了起来,随着记忆的小河,将我带到了那一悄然消失了的年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那是已远去了近50年前的1975年冬月,当时的我还是一个刚满19岁的毛头小伙子,高中毕业了,正赶上了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1968年12月2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第二天,人民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社论,(即当时的甘肃会宁县城镇居民下乡务农运动)至此,全国1400多万城镇知识青年怀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革命理想,告别了父母家人,离开城市奔赴农村,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代新型农民,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在此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再教育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1975年12月,我也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来到三危乡(当时叫人民公社)泾桥村(大队),当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插队知青,当时在三危乡泾桥村一队前后插队的知青有彭瑞丽、王维花、徐秀兰、王存燕、殷玉环、潘德红、薛新民、王育明、陈明山和我,还有一位兰州知识青年贾会云共计11名男女青年,一这真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知青"这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现在的青年中已经没有影响了,它在现在的词典里已经找不到了,但是,在那个年代确实是红极一时的常用词。知青成了我们(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出生的)这一代人的"代名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75年的冬天是一个严酷的寒冬,也是一个漫长的冬天,我和知青点友们就在这个冬季开始了套蓄力车起五更(确切的说是三更)拉沙、拉粪的农活了。在我的记忆中,那年的冬夜特别的漫长,也特别的黑,半夜3点钟起床,就像给上帝求情一样的艰难,拉一假沙粪要干六个多小时,从午夜星空满天一直干到旭日东升的上午9点才卸车收工。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才拉运沙粪四趟,因为这段往返的路太远了,上下往返一趟要走二、三里的路程。待收工回到知青点,点友们的棉帽、围巾和头上的冰霜结在了一起,老远看起来像一个雪地里站着的冰人一样,我和点友们脸都懒得洗,跌倒就睡,连吃饭的心思都没有了,天呐!怎么这么困啊!这样的农活何时是个完啊?!就这样日复一日,整整干了45个日夜,拉运沙、粪的农活终于结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那年的冬天可真冷啊!</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随着春暖花开,我们的脸上终于有了难得的笑容,说实在知青生活虽然艰苦,但我们的心里却很踏实,对生活没有失去信心,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乐趣,走在田野上,老远就可以听到从我们知青点里传出的歌声,口琴、二胡声和一阵阵的欢笑声,在这笑声中荡涤去了我们一天的辛苦和疲劳。时间到了76年的3月中旬,我被大队(现在叫村委会)调去任小学(代理)民办教师,这一干就是整整两年,至到77年12月招工为止。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点友王存燕也被抽调到大队农科队,搞玉米杂交育种和培育菌种肥料的配制实验,这使得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在我们知青中还有四位是大队文艺宣传队(当时叫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员,我是其中的一个,那时白天忙生产,晚上搞排演1,为丰富当年的农村文化生活,我们知青确实花费了自己的心血,也展示了我们自己的聪慧和才智,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每逢重大节日和纪念活动,特别是过春节就更显得热闹红火。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到本乡、村和各生产队为贫下中农拜年演出,憨厚朴实的农民朋友带我们像亲人一样嘘寒问暖,端茶倒水,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记得我们所组织的文艺宣传队还到党河水库,向修建水库的农民朋友们进行了慰问演出。在76年的全县5.23农村文艺调演中,三危公社文艺宣传队还获得了全县文艺调演三等奖呢,我手中的几张照片就是在那时候拍摄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弹指挥间50多年过去了,当年生龙活虎、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大姑娘,如今已成了爸爸、妈妈,并且自己的儿女又长大成人了,过上了爷爷、奶奶的生活,如今,每当我回忆起这段往事,心情总是那样的澎湃,总是那么的不平静。不管现在的人们如何的看待、评价那段特殊年代的知青生活,但是我总感觉正是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造就和磨练了我们的意志,铸就了我们的灵魂,给我们良好的思想打下了深厚的底蕴,使我们的身体强壮了起来,意志坚强了起来,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提倡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曾鼓励和影响了我们整整一代人,在这一精神的激励下,我们仍将义无反顾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执着的追求着我们的奋斗目标……此时此刻手捧着老照片,我又想起了当年和我们在一起共同甘共苦,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劳动、如何生活的父老乡亲们,你们现在都生活的好吗?你们现在都富裕起来了吧!当年的插队知青们在远方想念着你们,挂念着你们啊!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迎春的鞭炮声又响起来了,就让这新春的鞭炮声带去对你们美好生活的祝福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25年2月20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b></p> 为纪念知青下乡50周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