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作为2024年的收官之旅,期限5天(12月15日~19日),我俩商量,决定选择全国唯一一个在名字中冠以“福”字,并与幸福同名的省会城市——福州。意在迎2025新的一年到来之际,能借其“福”字吉言,实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登福山、看福水、逛福街……同做个有“福”之人。</div> 福州是八闽之都,还有个别名:榕城。榕,木臃也,人说榕树是不材之木,木质脆薄,不能用来雕刻,也不能烧炭,做不了栋梁之材。但其生命力极其顽强,能落地生根、独木成林,遮阳而不畏狂风暴雨,可以说是“生命力爆棚”的代言人。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榕之脉</div> 福州人向世人这样介绍自已:【“非福人不能来福地,有龙脉才会有龙泉”,林则徐恩师陈寿祺的这副对联,道出了福州人的虚怀好客,展示了福天福地福人的满满自信。<br> 时空迁流,云卷云舒。自汉代建城以来,五度为都,六次拓城,形成福州环山纳海、襟江带湖的地理风貌。<br> 福州多山。城在山之中,山在城之内。三山鼎峙,两塔双标;绿荫满城,曲径通幽。城郊则有闽都“四至”:北枕莲花,南控五虎,右擎翠旗,左标石鼓。<br> 福州多水。九龙经脉,地出金汤;内河纵横,湖塘错落;二潮吞吐,三江汇流;向洋面海,势若奔龙。<br> 闽之山,何苍苍;闽之水,何泱泱;闽之都,何皇皇。山鉴水而慧,水觐山而甦。灵山秀水,形胜东南。有福之州,斯之谓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州西湖公园</h3><div> 福州西湖始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为郡守严高筑子城时所凿,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至唐末,已是游览胜地;五代时,成为闽王的御花园;及至宋代,更富盛景;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林则徐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1914年辟为公园。<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湖公园之晚霞</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建博物院设在西湖公园内</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矗立于西湖公园内的林则徐雕像</p><p class="ql-block"> 福州是林则徐的故乡,福州人说:“没有林则徐就没有福州今天的西湖”。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在福州为父守孝期间,于西湖凭高而望,见湖身小若沟渠,水路多成平陆,如果不进行大加挑浚必将和东南两湖一样全部湮塞,不复存在。故提出“浚湖”倡议。用时约一年,对西湖进行了一次大疏浚,正是这次疏浚,塑造了如今西湖的雏形。</p><p class="ql-block">﹡注:【“浚”读音为「jùn」表示疏通、挖深的意思。】</p> 西湖集福州古典园林造园风格,景色秀丽,是福建省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被称为“福建园林明珠”,名列全国36个西湖前茅。<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击辑石碑</div> 为敲打船桨之意,典出晋时祖逖 [tì] 渡江中流击楫之事。为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于民国四年(1915年)5月7日所立,意在表达反对袁世凯复辟,驱逐列强,收复失地的决心。<br> 12月中旬到福州,穿了一件薄羽绒服+外套,本以为海滨城市会很暖和,棉衣也只是在去福州的路途中穿一下罢了。没成想5天下来,棉衣非但没脱下过,还外加了一个围脖。<div> 冬季划分的指标是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无连续5天小于10℃,则该地区视为“无冬区”。福州其实就不存在气候意义上的“冬季”。但人家说,福州的气温若十几度,就相当于北方的零下十几度,冷就冷在风里,福州的风大,平潭岛的海风有能把人吹倒,刺到骨子里的感觉,真的一点也不比长沙冬天暖和多少。</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烟台山公园</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此烟台山并不是山东的烟台,而是福州的烟台山。</h3> 福州烟台山历史悠久,曾是通商口岸及福建省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这里汇聚了17个外国领事馆、33家洋行、8座教堂,8家教会医院、11所教会学校,古建筑达190多处,俨然是福州版的“万国建筑博览园”,凝固的近现代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美国领事馆旧址</h3> 烟台山还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名人前来。胡蝶在此度假结婚,林徽因寻访母亲寓所,叶圣陶在此任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法国领事馆旧址</h3> 清朝的法国外交官保罗·克洛代尔曾在法国驻福州领事馆任职多年,喜欢烟台山,写了一本书《认识东方》,颂扬福州,“这是一个有着玫瑰和蜜的颜色的地方”。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不再是腐朽清廷被迫屈辱中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古建筑间各种商铺林立,成为来福州的外地游客体验百余年间风云变幻的打卡之地。</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厂街</h3><div> 马厂街曾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养马场,因而得名“马厂街”。走进福州仓山区的马厂街,街长450米,约宽2米的小巷两旁为高墙院落,以“庐”、“园”命名,始建于上世纪20~30年代。中西结合砖木结构,每座独立成院,配有花园,多为当时买办商人和高级教师的住宅。</div> 马厂街现存历史建筑12幢,其中忠庐、可园、以园、梦园、拓庐、爱庐、硕园7幢建筑被列为仓山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建筑。外墙灰白斑驳、瓦片错落堆叠在屋顶……七转八拐的小巷子里布满了数不清的“园”与“庐”。<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可园</h3><div> 可园,始建于1928年,英式建筑,钟氏民居,由两座建筑组成,均为红砖砌筑的三层砖木结构公寓。1928年8月,著名建筑学家、作家林徽因回福州探母,曾寓居在此。</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梦园</h3><div> 梦园,为福州近代著名华侨领袖叶见元先生故居,建于1926年。该园占地面积222㎡,由两座建筑组成,正座为两层带地下室英式建筑。<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园</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建园,曾名“玉庐”建于1920年前后。该园占地600㎡,主楼为红砖砌筑的二层砖木结构柱廊式建筑,西侧立面附有木结构外廊,两层之间、拱廊发券处以砖砌出叠涩线脚,檐口也有类似的线脚装饰。主楼北侧为二层红砖副楼,类似中式的披榭。】<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园</h3><div> 以园,建于1920—1930年间,占地面积390㎡,主体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装饰较为简洁,门窗均不发券,采用木百叶门窗,顶部开有数个老虎窗,为其一大特色,是具朴素英式风格的近代建筑。<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园</h3><div> 建于1940年,现代西式风格。1949年由福州师范大学购得,翻译家许崇信先生、散文家俞元桂先生曾先后在此居住,分别成就了《愚人颂》、《梭罗集》、《瓦尔登湖》等译著,和《晚晴退步》、《晓月摇情》等散文集。<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硕园</h3><div> 硕园,建于民国时期,为三层砖木结构、带有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西式建筑。建筑内为单元式公寓,所有厨房均设在楼后的附属楼中,与主楼间有双层木连廊连接。生物学家陈德智(1979-1984年曾任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系主任)、吴坤平等也曾在此居住。<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忠庐</h3><div> 【忠庐,建于1932年,占地面积245㎡。院门为传统中式,主体为三层砖木结构、底层带有外廊的近代西洋式建筑,楼中廊道众多,前后、上下四通八达。该建筑青砖砌筑,外观青靛色调,宁静幽雅,蒋介石和宋美龄的英文秘书吴淑贞女士曾在此居住过10年。】<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拓庐</h3><div> 【拓庐,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约300㎡,为具有外廊式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建筑。建筑一层外廊采用木质仿铁艺工艺,且保存完好,在仓山地区并不多见,是研究福州近代历史建筑风貌的重要载体。】<br></div> 这些“园”,可不是普通的园,它们是福州近代名人云集的“朋友圈”。红砖房虽显破旧,却每一块砖瓦间都藏着名人的故事,藏着福州最美的过去。期望未来这里能成为福州历史文化的舞台。<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下杭</h3><div> 上下杭属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福州城市历史中轴线和“三山两塔一条江”历史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向游客介绍如下:</div> 【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闽江水在大庙山南麗冲积出两条沙痕逐渐形成洲地,称“上航”和“下航”。因福州方言中“说”通“杭”,故衍为上杭、下杭。元代,大桥头、双杭一帶商业贸易渐趋繁盛,大批商船经常在此停泊。明代,双杭地区商业崛起,对外贸易走向兴盛“华夷杂处、商贾云集”,潭尾街一带委巷纵横,“民居鳞次,鱼盐成市”。福州作为“五口通商”口岸开埠后,对外开放促进商业繁荣,至民国时期,形成高潮。<br> 这里行业众多,商栈栉比,会馆林立,是闽商发祥地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承载着福州商业兴衰的历史记忆。<br>官以隆平路为核心中轴,串联上杭街、下杭街、三捷河、中平路横向四街,形成“四横一纵、五路一区”的步行街区格局,占地面积约为31.73公顷,完整保留了清末民初“中西合壁”的建筑风貌,续写“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医帘”之景象。这里会馆汇聚,商帮会集,号称“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通桥</h3><div> 所谓“三通”,是指城内的三条小河通过此桥。斑驳的古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它见证了上下杭的沧海桑田。<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丝印记 闽商福地</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下杭古民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州第八塑料厂原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州衡器厂第一车间原址(下杭路113号)</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片仔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片仔癀,属福建三宝之一。源自明朝宫廷秘方的国宝名药,距今已有近500余年的历史。片仔癀的生产地——漳州,其独特的组方及制作工艺受到了国家绝密保护,并被列入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有同仁堂,南有片仔癀”。</p> <p class="ql-block"> 闽南语中的“癀”,属伤科,意为热毒肿痛,因其具有一片即可退“癀”的神奇功效而得名。它不仅在治疗各种炎症、肿痛方面起到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疗效,更因其独特的中药配方,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救命药”而作为家庭药箱必备。温馨提示:虚者、寒者皆不宜。</p> “皇后牌片仔癀珍珠膏”是一种含中药成份的护肤品。上述正宗片仔癀制品,价格都不菲。 福建的第二宝:乌龙茶。产于武夷山、安溪等地,是半发酵茶的代表。乌龙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品质特点而成为中国茶叶中的佼佼者。泡制后的乌龙茶茶汤呈现出金黄色或橙黄色,香气浓郁而持久,滋味醇厚且回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寿山石雕</div> 福建的第三宝——寿山石。是福州独有的名贵彩石,品种繁多,质地脂润,色彩斑斓,柔而易攻,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更是雕刻艺术品的上等原料,也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被誉为“石中之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钗头凤</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袍壁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淡色薄料山水海棠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顺天圣母</h3><div> 据说,福州的地方神灵、神俗种类众多,乃全国少有,待找机会体验一下。</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统民间文化木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华林寺</h3><div> 福州华林寺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现存大殿为千年原构,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作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华林寺大殿始终屹立于福州中轴线北端,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现存最早的代表性木构建筑</div> 【在我国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中,按年代排列,华林寺大殿位居全国第七位。前六座木构建筑均保存于气候干燥的山西境内,而华林寺大殿处于湿热多雨的福建,堪称奇迹。】 大殿的建筑风格和模式对日本镰仓时期的“大佛样”建筑有重大影响,是中日文化和建筑艺术交流的重要佐证。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大殿的建造手法在唐宋的木构建筑中别具一格,共有18根木柱,柱子以上全部都是用斗拱来支撑的,没有用一根铁钉。<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栌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建博物院</h3> 博物院的主体建筑采用了福建传统民居的几字形屋顶设计,意在体现福建本土建筑风格。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建博物院镇馆之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代·孔雀蓝釉陶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闽国王后刘华的陪葬品,1965年在福州发掘。</div> 这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陶瓶,出过国、进过宫、上过电视。 “海丝万里澄碧浪,波斯飞来孔雀蓝”。此国宝为小口、长鼓腹、小底、造型像一颗竖立的橄榄,表面施有一种蓝绿色之间的釉色,在不同光线下呈现不同质感,颇具神秘色彩,学界将此称为“孔雀蓝釉”。是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这种造型、釉色、纹路相结合的陶品在我国此前的考古发掘中从未发现,经考证判定它是在海上丝稠之路的贸易当中来自古代波斯地区的代表性器物与海上丝稠之路兴起的重要见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它是海上丝路东西交融的文化使者。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漳州窑蓝地白花折枝花卉纹大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公元1368~1644年)传世品</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盘</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公元1644~1911)</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景德镇窑“大清乾隆年制”款青花六连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公元1644-1911)</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铜甬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周(公元前1046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瓯南雅遗址出土</div> <p class="ql-block">铜鎏金供养女造像(唐 公元618-907年 )</p><p class="ql-block">“贞观三年” 铭万佛灵光陶塔(唐 公元629年 )</p><p class="ql-block">铜释迦牟尼太子像(唐 公元618-907年)</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墓龙俑</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郑和铸青铜钟 明代(复制品)</div> 【该青铜钟重约77公斤,高达83厘米,是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船队下西洋驻泊长乐期间铸造,上有云水、波浪、八卦等纹饰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此物也属镇馆之宝级别。<div><br></div><div> 郑和七下西洋,在福建长乐集结,理由:一是福建历史上多森林,在这里砍伐林木修船造船;二是福建沿海线很长,宁德的霞浦是全国县级海岸线最长的地区,有很多渔民,要招募渔民训练为水手;三是福建是妈祖的故乡,航海是非常危险的职业,需要祈祷水手们平安的返回,如果走上妈祖岛时,可以看到郑和先生亲自上了妈祖岛,心里踏实。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铸了此钟,铭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褐色牡丹纹印金彩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边罗长袖单衣</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烟色牡丹纹罗开裆裤(南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化窑白釉文昌坐像(明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杨木雕文昌坐像(清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俑</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戴“王”冠执物男俑(五代)</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漳窑“嘉靖丙辰”款如来立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公元1556年)传世品</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釉羊形插器 (南朝)</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釉博山炉 ( 南朝公元420-589年)</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白釉褐彩龙虎瓶(宋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釉谷仓(宋代)</h3> <p class="ql-block"> 铁猪 铁牛 釉陶多嘴罐</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釉谷仓罐(宋代)</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釉莲花灯架 南朝(公元420-589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阿拉伯文墓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印度教石雕(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濂江书院</p><p class="ql-block"> 濂江书院始于唐朝,至今已有干年历史,祖传朱熹及其弟子黄幹等均在此讲学。</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厅——朱熹讲学画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濂江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鼓岭</h3><div> 位于福州市区东部,不仅是一个避暑胜地,还因其丰富的中西交流历史和文化背景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div><div> 站在这里是观赏福州全景与落日的绝佳至高点,当天的夕阳很美,我们一路遥望着即将落山的夕阳,紧赶慢赶,还是来晚了一步。前方所见为闽江与乌龙江。闽江是福州的母亲河。</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鼓山摩崖石刻</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鼓岭老街导览图介绍:</div> 【鼓岭老街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当闻名中外的鼓岭避暑地蓬勃兴起,商业街也应运而生,且十分繁华,诚如1933年《鼓山便览》所载:夏间岭上商店林立,百物俱备”,如今这条得以修复的古街名街,体现着独特的中西建筑风格,流传着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逸事。老街沿线有大梦书屋(李世甲别墅)、百年游泳池、万国公益社、鼓岭邮局。】<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国公益社</h3> <div>鼓岭导览介绍:<br></div>【鼓岭,我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拱卫于福州城区东北面,风光旖旎,民风淳朴。进入鼓岭,就是进入一段传奇。这里有着传奇的景致,传奇的人文,传奇的故事。这里,不仅是美国老人加德纳一生的牵挂,更萦系许多国际友人世代的乡愁。鼓岭的传奇,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12年2月15日,习近平同志出访美国,讲述了一段中美友谊佳话。鼓岭故事感动了两国人民,鼓岭也随之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在“100天讲述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100个故事“里,“Kuliang”一词再次感动世界,生动阐释了中国“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国际交往观。鼓岭有情,承载了中外人民世代友好。鼓岭有缘,百年故事跨越大洋,跨越世纪。】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美之间的一段情缘</h3><div> 【鼓岭“Kuliang”,名字中西合壁。鼓岭宜夏,于1886年由西方人首建别墅。100多年前,外籍友人与当地居民,在这里和睦相处、共享山水,不同国家的文化与情感,在福州鼓岭交融。】<br></div> 【2012年2月15日上午,华盛频万豪饭店马歇尔厅,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动情地向700多位来宾娓娓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1992年春天我当时在中国福建省的福州市工作,从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叫《啊,鼓岭!》讲述的是一对美国夫妇对中国一个叫鼓岭的地方充满了眷念和向往…】<br> 鼓岭作为当时外国人的避暑胜地,气候凉爽,美国人加德纳一家每年夏季在此居住,与当地居民和外国侨民共同生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美民间友谊之树</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街山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鼓岭别墅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加德纳展示馆</h3><div> 密尔顿·加德纳的父亲是美国驻中国的外交官,加德纳于1901年随父母来到中国福州,到1911年回国,共在鼓岭度过了10年的童年时光,尤其喜欢爬榕树、掏鸟窝,并学会了福州方言。他称鼓岭为“Kuliang”,这一发音成为后来寻访故事的关键线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鼓岭往事</h3><div> 加德纳的故事被《人民日报》报道:《啊,鼓岭!》,并搬上舞台,成为鼓岭文化的重要符号。他的故居及纪念馆修复后,成为展示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窗口。<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富家别墅旧址(历史建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柯达照相馆,在诉说着这里的百年变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鼓岭邮局旧址</h3><div> 【原门牌号147,位于宜夏村崎头顶。开办于1900年7月1日,是我国早期五个著名夏季邮局之一。原建筑系1905年由闽海关拨银建造,1926年改造,1948年关闭。加德纳先生珍藏的盖有“KULIANG”邮戳的信封即源出于此,它为加德纳家族实现寻梦圆梦提供了重要线索。该建筑2012年8月在原址重建。】<br></div> 加德纳对鼓岭的眷恋成为中美民间友好交往的经典案例。他晚年仍念念不忘“Kuliang”,临终前仍呼唤这一地名。其夫人通过一枚盖有“鼓岭”邮戳的邮票确认了地点,并于1992年成功访华圆梦。 【 一段故事,一份情缘。鼓岭的故事,是世界人民友好的故事。“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让涓涓细流成为“源头活水”,愿友谊地久天长!】<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崎头顶古井</div> 【为鼓岭六个主要泉井之一。井台中有一整石凿成的圆形井圈,外直径0.72米,高度0.6米,正面铭文“外国本地公众水井”。泉水清凉甘甜,曾为老街一带外国侨民和本地居民共同使用的水源,为和谐共处的友谊见证。】<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杉王公园大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州特色美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福州餐馆招牌菜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统手工芋泥</h3> 福州人的调味汁中有一最爱:虾油。据说虾油对福州人来说就像老干妈一样的存在,在福州人的厨房里烹饪、佐餐可以省盐,但不可以不放虾油。虾油醮一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鲜杂烩豆腐煲</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利肉燕</div><div> 我理解是福州独特的“馄饨”。不同于馄饨的是“肉包肉”制作工艺,肉燕皮以番薯粉手工捶打后,包猪后腿精肉馅制成。皮薄如纸、色如玉,口感滑嫩、清脆,形似飞燕,且常与鸭蛋共煮,寓意“太平”。同利肉燕传承百年,是福州饮食文化名片。</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聚春园</p><p class="ql-block">品尝福州传统“闽菜之首”——佛跳墙的绝佳去处。</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身禅跳墙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棠溪</div> 佛跳墙被称为福建“舌尖上的非遗”,它不但是各大美食电视剧中令人惊鸿一瞥的佳肴,更是厨王争霸赛场上让无数厨师绞尽脑汁的存在。各类TOP级食材共同演绎着佛跳墙: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食材丰富且珍稀,其中干鲍鱼的处理尤为麻烦……一次性加水分层微炖,汤汁浓郁,整个熬煮过程要持续4.5小时……。只是不知现今,是否会将“高科技”智能运用在民间传统烹制过程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佛跳墙(小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佛跳墙(大份)</h3>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向来注重仪式感,这舌尖上的非遗更是如此,从精心烹制、装坛到送到客人面前的那一刻,仿佛是在为一场味觉的盛宴加冕。有人说:让您吃过一次之后,仍余香绕梁数月,在记忆中闻起这绝世美味。我的记忆似乎闻不了那么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