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是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基层工作者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他们的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政策成效与群众满意度。然而,曾几何时,过重的负担却束缚了基层工作者的手脚,让他们在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中疲于奔命,基层减负迫在眉睫。<br>基层负担过重,首先体现在文山会海的围困。各类文件如雪花般纷至沓来,许多文件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基层工作者耗费大量时间在文件流转与研读上,真正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被严重压缩。会议同样泛滥成灾,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一整天,不少会议内容重复、形式主义严重,不仅占用了基层干部下村走访、服务群众的时间,还让他们身心俱疲。一位基层干部无奈地表示:“一周有一半时间在开会,剩下时间处理文件,真正能为百姓做事的时间太少了。”<br>过度留痕更是让基层工作陷入“形式主义怪圈”。为了证明工作开展,事事要拍照、件件要记录,从会议记录到活动照片,从工作台账到心得体会,留痕资料越来越多,甚至成为考核工作的主要依据,这导致基层干部把大量精力放在资料整理上,而非工作本身。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为了完成留痕任务,不惜熬夜加班补资料,而忽视了实际工作效果,本末倒置的做法让基层工作变了味。<br>基层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基层干部被形式主义所累,无暇深入群众了解真实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群众对基层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下降。同时,过重的负担还容易让基层干部产生职业倦怠,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不利于基层治理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br>为基层减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精简文件会议是当务之急。上级部门应严格把控发文关,精简文件数量,提高文件质量,杜绝层层转发、照搬照抄。会议也要严格审批,能不开的坚决不开,能合并的一律合并,开短会、讲短话,提高会议实效。同时,要创新会议形式,利用视频会议等手段,减少基层干部的路途奔波。<br>破除过度留痕的顽疾,需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应注重工作实绩,关注群众满意度,减少对形式主义留痕资料的考核权重。通过实地走访、群众评价等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基层工作,让基层干部从“留痕”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br>此外,还需加强基层干部的培训与支持,提高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让他们能够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减轻工作压力,为基层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权限,解决基层工作中“有责无权”“资源不足”的问题,让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有底气、有力量。<br>基层减负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坚定决心,持续发力,就一定能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