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眸~16-21世纪东西方珠宝展

不听话

<p class="ql-block">早早就关注到这个珠宝展(元旦开展),为它那璀璨的blingbling的钻石皇冠、点翠工艺的后冠......一直心心念念要去看看。不过,单独去看一个展不够“划算”,通常要搭配其他活动,如星海音乐厅的演出、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展览,或粤博的其他活动、展览。这次因为报名了亚美尼亚展览的一个活动,要用亚美尼亚地毯的传统图案试做一块小地毯,手慢,只成功报名了上午场,于是提前过去住一晚。第一天去广州艺术博物院看了《解密达芬奇》的展览,晚上去粤海关博物馆听粤海关大钟的钟声。第二天早上做了地毯,然后就去看珠宝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看珠宝的人好多,我背着背包在人群中在展柜前挤来挤去,和很多观众一样不停地拍照,恨不得把所有的展品都“搬回家”......拍照的有很多是年轻女性。男性观众更理性一点,虽是不停赞美,但没有疯狂拍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3岁到80岁,都可能感兴趣。这些做工精美的珠宝,赏心悦目,由衷的赞叹声不绝于耳:好美啊......哇......它们价值连城,虽然不能拥有,但看看也是好的。想象你走进一家珠宝店,看了不卖,也许会被势利的店员翻白眼,或者被导购热情地跟随......只看不买,总是心虚的。所以,我从不逛首饰店。而在展览里,随便看,大方看,贪婪地看,看到流口水也没人赶你,也不丢人。而且,有很多是其他博物馆的珍藏,平时也见不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特展的名字叫“凝眸”,名符其实,吸引眼球,美得简直让人挪不开眼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映入眼帘的第一件展品便是海报上的那件明星展品:丹麦公主18岁的生日礼物,加冕的皇冠。它对所有人都充满着磁力,有观众调整着姿势,与它合影,就像在给自己或女儿加冕。不知效果如何......</p><p class="ql-block">展览先从珠宝原材料开始,带我们认识制作珠宝的矿石、宝石、玉、珍珠玛瑙、贝壳、玳瑁等等。</p><p class="ql-block">我们见识了珠宝设计师们的脑洞大开,在方寸之间镶嵌金银、珍贵的宝石,除了体现价值,又关乎审美和时尚。珠宝上的图案有自然题材的:植物、昆虫、花鸟、动物,有神话,有用马赛克画上建筑图案的,有飞机、云朵,有文学题材的,比如那款“水中的奥利维亚”,有的是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赋予收藏价值,比如拿破仑大婚是赐给贵族的一套带象牙浮雕的首饰,带拿破仑头像浮雕的项链,拿破仑妹妹成为皇后时被民众赠予的首饰。工艺上有镂空、镶嵌螺钿、珐琅等等,当我发现贵妇们为参加晚宴带的包包,有的那么迷你,只有烟盒那么大,完全可以握在手心,空间那么小,也许只能放进去一管唇膏、一个粉盒。现在的话,那么小的包包连手机都塞不下。</p><p class="ql-block">珠宝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除了项链、戒指、怀表、发冠发箍,拆信刀、眼镜架、酒杯、酒器、镜子、粉盒、烟盒、包包等等。</p><p class="ql-block">我看到了那种用点翠制作的发冠(把翠鸟逼到濒临灭绝),后妃、诰命夫人们的发冠,还有贵族夫人们腰带上系的走路时叮铃铛铛的玉佩、串珠。</p><p class="ql-block">穿衣搭配示范,晚礼服配的首饰和包包也是同色的......</p><p class="ql-block">这些美丽的珠宝,让人目不暇接,欲望膨胀,在心头碰撞,也想拥有......文创店可以小小满足一下......观展前,想到这个展览,想到那些皇冠、后冠,脑海里升起几个字: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人们追逐时尚,时尚又怎样定义?展览的结语前有一句话:时尚是跟随潮流,风格是成为你自己。引自美国著名设计师奥斯卡.德拉伦塔,他以自己的名字创立公司和品牌。这句话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珠宝的意义是什么?纪念票的背面有这样一句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它们的意义 不只是华美</p><p class="ql-block"> 更是一份对自己的认可与宠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飞机与云朵</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p> <p class="ql-block">亏了,亏了,没在三楼上洗手间,不然就可以在休息室“试戴”珠宝,甚至加冕,这效果肯定比在展厅的灯光效果好,镜子说:发现更闪耀的你......一楼的洗手间没有,我想应该在三楼,展览在三楼,希望6月撤展前再去趟粤博,预约9点进馆,然后直奔三楼,去感受粤博给的这个人文关怀......</p> <p class="ql-block">自己做地毯比想象中的难,要用机械,电动的缝纫枪让我很紧张,怕操作不当受伤。电动工具可以为我们省去不少时间,但我手忙脚乱,记得之前在木工房做躺椅,看老师示范,“一看就会,一做就不会”,这次看老师示范,我似懂非懂,直接懵圈,脑袋像浆糊,一点都不灵光。不过,我想,自己上手,不要怕错,错了也会更快更直观地理解,先抛开执念,放手试错,在执行中理解。我们在布的空白处练习,最后它们会被裁掉。我的食指总是无意识地按到“发射”键,不合时宜,即使枪已经离开布,或者还没准备好、还没压实就开动了,也许它比我兴奋。所有的错都犯过了,而且是一次又一次......让人一次次抓狂,一地鸡毛......地上的短线如麻,交织,很壮观。时间过半,老师开始咨询我们的意见,要不要他们帮忙代劳那些较难的部分,如果任由我们自己跌跌撞撞去完成,很大可能中午都做不完,影响我们吃饭,一开始我不太舍得,我想说:老师,我可以不吃饭......我想象下午那一场,当第二批学员鱼贯而入,我还在挥汗如雨,奋力绣地毯......后来还是面对现实,体验过就好,参与了就好,到了后期,甚至动了念想让老师帮忙收尾......不过,当我拉了几条直线,横的竖的斜的长的短的,在我手上完成了,不知不觉完成了。当老师说,可以了,我不敢相信,这就做完了吗?(好像没玩够,尽管已累得够呛,腰都伸不直了)。挺好。果然,那些线条疏朗的区域,摸上去很舒服,很柔软,毛线会自己补充缝隙。反而是线条密密麻麻的厚重、硬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大家排队等候裁剪时,粤博安排了志愿者带我们再去看看亚美尼亚展览里的地毯实物,去找我们绣的纹案。之前看这些挂毯,匆匆路过看过,因为没有看出门道。这次经历了两个小时的鏖战,手都要起茧了,忙乱中的丰富体验后,再看“原著”,对它们以及创作者充满了敬意和虚心。我们只是取了最简单的两个图案(比较有代表性),再扩展到其他图案以及背后的文化元素、工艺,听得津津有味,终于明白为什么手工完成地毯、挂毯需要很长时间了。再次看它们,每一件都闪闪发光,普通而不普通。老师说那些挂毯摒弃了实用性,是艺术品,反映了创作者的工艺水平,更加精湛和一丝不苟。我想,我的那块也要用作挂毯,虽然它又很多缺陷,笨拙,厚薄不一,有的地方串线......但在我心里,也是艺术品,是我做的。</p> <p class="ql-block">那两个小时,真正体会到心流,心无旁骛,一但开动,就没空搭理手机。</p> <p class="ql-block">去看看公共时钟,作为之前看过的《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的延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粤海关的钟楼依然在运作,这是一个活的钟,据说它除了报时,还有音乐,是著名的威斯敏斯钟声,清代的时候,它的钟声是计算关税的依据,它的声音响彻珠江两岸。我想去听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晚亮灯的粤海关博物馆更有时间的厚度和温度,更有立体感,车水马龙。我赶在7点前到达,以为整点报时。但发现七点没响,连忙上网查,原来现在只在8点报时(每天两次,早八点晚八点),于是在它对面的餐吧吃饭,边吃边等,又与店员确认。吃了饭,看看书,等钟声响,我没调闹钟,我想当钟声想起,我会听见的。结果让我有点失望。它只低调地轻轻敲了八下......没有威斯敏斯钟声音乐。以前没有别的声音,晚上安静,所以钟声响彻珠江两岸,现在,各种音乐、噪音、充斥在这个时空,钟声自然逊色了。不过,原来这个钟声报时的前奏音乐我早已听过,在以前工作的地方,码头有钟楼,报时前它鸣乐,只是那时不知道那就是威斯敏斯钟声音乐,这个音乐世界流行,大部分的钟楼都用这首曲子配合报时,我想有些自鸣钟也会用它(有的自鸣钟还会用《茉莉花》作为报时音乐,要销往中国,就配了中国风的曲子,投其所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关系,听到钟声就行,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邮政大厦博物馆像古堡、像皇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