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殇----河流消失背后的忧思和对策思考

刘永平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在太空中遥望自己的家乡时,他们才惊讶地发现,在目前已知的宇宙星球中,唯有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才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在这颗星球上,海洋面积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七十点八,所以地球又被称为水的星球。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是大地的血脉,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文明的兴起都离不开水。世界古代四大文明都诞生在大河之滨,古埃及文明发源于世界第一大河——尼罗河上;古巴比伦文明诞生于世界第十二和第十一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古印度文明诞生于世界第二十四大河——印度河上;古中华文明诞生于世界第二大河——长江和第六大河——黄河两河流域。曾经,中国的河流犹如繁星般密布在广袤的大地上,它们奔腾不息,滋养着万物生灵,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p> <p class="ql-block">  据中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2013年)的结果显示,截止2013年,中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909条,而在此之前近30年前的一次普查得出的数量是5万多条,短短近30年里,竟然有2.7万条河流在我国消失。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无数河流生命的消逝,是生态环境遭受的沉重打击。这是中国不能承受之痛!</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家乡,有一条南川河,它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那时的它,河水清澈见底,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曲折绕城而过。河水川流不息,欢快地流淌着,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夏天,南川河是孩子们的乐园,男孩子像一群欢快的鱼儿,在河里尽情嬉戏、打闹,笑声在水面上回荡。女人们则在河边忙碌地洗着衣服,棒槌敲击衣物的声音和着她们的欢声笑语,构成了一幅温馨惬意的田园画卷。然而,如今再次回到家乡,那条曾经充满生机的南川河早已干涸,只剩下裸露的河床。河床上的石头和泥沙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繁华与如今的落寞。我曾去过不少地方,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据说华北平原是我国河流流失最严重的地方,曾经的河流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干涸的河床,静静地卧在那里,无声地哀叹着。</p> <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在我所生活的城市,包括我的家乡,在城的周围,原来的河道都做了硬化处理,并且用橡胶坝隔成了一段一段的,然后注入了自来水,建成了数千米长的人工河,河道的两侧是依河而建的滨河公园,两岸都建有人行便道,供人们茶前饭后游乐。人们在游玩的时候,对公园里赏心悦目的奇花异草流连忘返,而早已忘记了那些消失的河流。</p> <p class="ql-block">  河流为何会如此大规模地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如同一头贪婪的巨兽,不断地吞噬着河流。无数的工厂在河边林立,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河中,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鱼虾绝迹。而城镇化的发展,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中国大城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速,城市建设导致用水量急剧增加。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地方过度开发水资源,导致河流的补给水源被大量截留。现代化煤矿里大型采煤设备像一条条猛兽,夜以继日地吞噬着煤炭资源,导致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黄河中上游,一个个引黄工程把黄河水引入自己的地盘。201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1970至1999年间,黄河水年平均断流18次,其中年断流最长的天数是226天。</p> <p class="ql-block">  人口的增长也在挤压着河流的生存空间。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性开发。许多地方河流干涸了、水库干涸了,为了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各地政府不得不大量开凿深井以采掘地下水。星罗棋布的深井使地壳被挖得千疮百孔,从而导致了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大量道路、楼房、学校、工厂、商店的建设使得建设用地数量大幅增加,于是森林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坏,河流失去了水源涵养的功能。同时,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严峻的环境问题,正导致冰川面积不断减少。南北两极的冰川、冰盖如同地球的“制冷器”,其不断消融,一方面使海平面上升,威胁着沿海地区的安全;另一方面也使得淡水资源不断减少,河流的补给量相应降低。这也是导致河流不断消失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  面对河流消失的严峻现状,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南水北调工程,犹如一条润泽大地的巨龙,将南方的水资源调往北方,缓解了部分地区的缺水困境;退耕还林工程,让曾经被过度开垦的土地重新披上绿装,森林植被逐渐恢复,河流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此外,我们要增强节水意识,倡导节约用水的生活方式。改变传统的农业灌溉模式,变漫灌为滴灌、喷灌。加强污水净化工程的建设,对污水进行科学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或回收利用标准,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碳排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庄严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p> <p class="ql-block">  这一重要承诺体现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也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低碳转型。</p> <p class="ql-block">  河流是大地的血脉和灵魂,保护河流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家园。让我们携手共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干涸的河流重新焕发生机,让母亲河永远流淌,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依然能够领略到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壮美画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