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上一节跟着韩鹏杰老师学习了“冲”和“中”的意义。这节继续学习《道德经》第四章剩下的内容。</p><p class="ql-block">“渊兮,似万物之宗”。</p><p class="ql-block">“道”这个东西太渊深,太渊博了,像什么?就像万物的开始,就像万物的核心。我们现在也讲宗派,你到底推崇哪一派?核心开端,万物之宗,所以老子在这个地方强调这个“道”,它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源。因为道,像太极一样产生阴阳,它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然后用起来道理又这么的丰富深刻。</p><p class="ql-block">下面就是老子处理问题的方式。既然道是阴阳两者相互综合,不是只突出一点,所以叫“挫其锐”。阳讲突出,阴讲收敛,这两者相互融合。所以有的人老是喜欢锋芒外露但不可持久。我们拿这个“挫其锐”。看第九章不也是讲的这个道理吗?就是讲为什么要“挫其锐”?“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我们小学时候削铅笔,把铅笔尖要削到极端的尖,结果一削就断,最后剩下铅笔头了。像我们的这个毛笔,不是这样的嘛,写字写写就秃了。你看这砚台用多少年都没事儿。宋代的砚台到现在还能够保存呢。一个人老喜欢锋芒外露,就不可长保。就是提醒你这个道理,你不能只突出一点,讲究阴阳两者的相互中和,以中为用。好,大道理讲清楚了,然后他说,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知道怎么去对待,?应该“挫其锐,解其纷”。很多的纠纷是认为对问题的认知不清楚,不知道。我们看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知不知,上”。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我这人很谦逊,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不装我知道。“不知知,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就出现问题了。很多人就不知道,有的人就装,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夫为病病,是以不病”。你知道自己这个缺点,“病”可以解释为缺点,所以说缺点会被改正。有的人老是这样固执坚持,那你永远改正不了。大家都指出你缺点,你坚决不承认。那你就没有改正这种可能,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为什么没有这个缺点,也是这样以其病病有智慧的人就知道自己的缺点在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所以老子讲,这人对事物认识清楚了,你才能够解其纷,你也懂得应该挫其锐,也能懂得解其纷。我们再放到一块儿解释什么叫“和光同尘”。</p><p class="ql-block">和光同尘是什么意思?用大家最熟悉的话来解释就是同流而不合污。有的人老是标新立异,老是强调跟大家的不一样,老喜欢说这是我的个性。其实在跟大家相处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真正有智慧的人,内心保持自己的原则,外面跟大家打成一片,你看镜子它不可能永远亮,上面蒙上尘埃,所以这个尘是讲这个镜子。你到用的时候它一擦就行了嘛,所以和光同尘,实际上我们经常讲的一个词叫外圆而内方。所以他很难做到,就真的是得历练,历练了以后,真正明了了之后,很多事情才能够清楚。所以,能不能够接受委屈,是一个人成熟不成熟的非常重要的标志。所以老子讲和光同尘,就是说我们知道阴阳两者相互作用,认为任何一件事情里边的出现,包括你忍受一次委屈,扩大了自己的格局,包括对别人的一种接纳,就你不喜欢人的这样一种接纳,这都是我们不断成熟和进步的标志。</p><p class="ql-block">你当然可以说,我为什么要这样,我不肯受这委屈,那可以,你就按照你的方式来生活,可是你没办法达到对人生的更多的这种领悟,体会。</p><p class="ql-block">“解其纷”,我们遇到的很多的问题,其实在认识上解决了,就会像那种智者一样,真正有智慧的人一样淡然一笑。很多问题你能够洞察,洞明有洞见。所以我们说在第四章里边,我觉得这一章基本上是两首诗,前面这个渊兮湛兮,还有这十二个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p><p class="ql-block">就告诉大家,有了这样的一种认知水平的时候,那你就会觉得道其实在我们身边到处都存在。中国人养花有花道,喝茶有茶道,练武有武道,什么事情最后都是从技艺的层面上升到道德层面。</p><p class="ql-block">这不是看不见,但是若存嘛,看不见,但是它好像到处都存在。</p><p class="ql-block">“湛兮似若存”,大家看第六章,不是也有这个词,“绵绵若存,用之不尽“。若存就是你看不见,但它好像到处在,就像风一样,大象无形,就像风一样,虽然没有形状,但无处不在。你感觉到一扇风就来了。这个东西好奇怪,这多深远,。湛,是深远的意思,空间和时间告诉大家,道是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个世界就是由阴阳所构成的。所以任何一件事情,我们要站在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在看到两者结合和运动的过程来看,这不是已经是现代哲学的研究的最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了吗?</p><p class="ql-block">研究这个规律以后,然后用这个东西,这种认识的方法来看问题,所以我觉得很多人解读《道德经》,他没有哲学的根底,怎么解读?他前面给你这个东西,只要是解释问题这些话就够了,“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可是为什么你得给大家一个理论依据,这就是这本书很多人觉得深刻的原因,他不肯直接把问题解决就算完了。告诉大家这种思维方式以后会站到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然后就讲他的位置、地位,。</p><p class="ql-block">“吾不知谁之子”,什么叫吾不知谁之子?他根本不是任何东西的儿子,你不能把他放到儿子的地步,他就是父亲,他就是祖父。吾不知谁之子,你们不都是讲这个世界是由西方人讲的上帝开创的吗?大家注意,上帝这个词最早还真不是西方人最早用的,你看在这里有,只是中国人叫象帝,大嘛。他在这个你们认识开创世界那种力量之前,老子这个人很会上踏板,他不讲那么多的话,但他是讲你们大家都认为这个世界的开创者是象帝,我告诉你,“道“在象帝之前,他不是任何人的儿子。</p><p class="ql-block">他的地位就是,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所以说,有些人读《道德经》的时候,一读的时候就开始大笑,嘲笑他在胡说,最后结果是什么?嘲笑自己的嘲笑。到最后我怎么会笑呢?你看人家讲这个道理多深刻,先是笑,然后不笑,最后嘲笑自己原来的笑,确实是这样。所以《道德经》得找明白人解释,因为我觉得没有几十年的哲学根底,对里边很多东西是没有办法准确了解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