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叮咚(085期)2025.2.20 ‍李士杰散文专辑 ‍

清荷斋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李士杰,男,汉族,生于1947年11月30日。辽宁省绥中县人。中共党员,曾任高岭镇杨总村支部副书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职称。现已退休。其自幼爱好文学,勤于笔耕,对地方风土人情、历史传承颇有研究。其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凡人逸事/土专家龙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李士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枝独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燕山余脉的三女峰脚下,有一个人杰地灵的小山庄名赵孤家子(隶属辽宁省绥中县高岭镇四方台村)。村民多以种植为主业,2024年,玉米、花生、红薯亩产量,村民间相差不过几十斤。然而有一位村民在三亩梯田上,秋后玉米亩产2000多斤,花生亩产800多斤。可谓一枝独秀!他就是本庄村民赵洪伦。现年72岁,16岁就参加农业生产,受父亲的潜移默化影响,遇到问题爱琢磨,喜欢动手实践,受到村民的尊重。后生们亲切地称呼他“龙哥”(因其属相为蛇,俗称小龙)。</p><p class="ql-block"> 此消息,像一阵风传遍了全庄。众人感到疑惑。为什么呢?今年花生地前期干旱,头期花没能扎下锥子,造成减产。玉米地后期雨水偏多,杆棵成了半死秧,也造成了减产。可你龙哥凭什么能实现高产呢? </p><p class="ql-block">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众人相约来到龙哥经营的东山梯田考察究竟。只见他家花生地的田埂上长着一丛丛玉米杆,每丛玉米杆长着三、四株,株株秸秆粗壮,叶片鲜黄色,全是活秧。2024年。后期雨水偏多。即使山地海种玉米,也是半死秧。梯田六根垅,种着大垅双株花生,梯田层面约有3米宽。只有梗上,长着一撮撮玉米,按亩株玉米算。这梯田埂上的玉米株数一点儿不少,既通风又透光,丝毫不影响花生的生长。玉米丰收,众人还心服口服。但花生怎么也能打800多斤呢?今年多数户亩产500多斤,与往年比相差了一、二百斤。原因:花生头茬开花时,遇到干旱,这是减产的主要原因。辽西地区,五、六月份时常干旱少雨,今年依然。那么,你龙哥头茬花没遇到干旱?老天爷偏爱上你了?专门在你的地块上落下了甘霖?众人都冲着龙哥,非让他说个明白?龙哥面对众人质疑,呵呵一乐,开口道:“老天爷没有偏爱我;在花生头期开花时,我用镐在垄沟上抠土,老伴儿在后面用锹把抠的松土,一锹锹覆盖在花生秧下面,使头茬花的角子都扎在松软的覆土上,都长了成角。”众人一听,直拍巴掌,其中一人说道:”龙哥你的脑袋真有转轴子;难怪俗话说得好:心里有数,养千口;肩膀有力养一口,这话可是真理呀!”</p><p class="ql-block"> 村民发问:“龙哥,你是怎么想起开花后期给秧稞根部覆土呢?”</p><p class="ql-block"> 龙哥向众人讲述。有一年头伏时,下了大雨,他家承包田山坡地花生垅被冲开了小口子,横垅夹着泥沙,把下一条垅开花后的花生秧盖住了。他设法扒松淤土。到了秋后,起花生时,他用镐刨这撮花生,紧贴地皮,长了13节,每节结两个角或一个角,这撮共接了186个成角。这一发现,让他大开眼界,泥沙淤土,能使花生多长节,使花生增产。所以,每期花后,他都给花生秧覆土。秋后,年年亩产都在千斤左右,最少也达800斤。我家每亩地花生种子播下二十二、三斤,而你们每亩下种二十七、八斤,每亩多了四、五斤,有点浪费。也不利高产,花生秧保持合理距离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众人听了,止不住颔首赞叹。有人说:”龙哥,你再把红薯高产说说呗。“</p><p class="ql-block"> 众人期待的眼光深深感染了龙哥。他便一股脑地把红薯栽培的经验详细向大家介绍。</p><p class="ql-block"> 一是大垅栽植,抹秧时,需沾防虫药水或抓一把腐熟的鸡粪,以免赤眼猴爬伤根。</p><p class="ql-block"> 二是五、六月,辽西地区气温干燥,天旱时往秧棵上洒点水。洒与不洒,薯秧有明显区别</p><p class="ql-block"> 三是薯秧生长一个半月,薯秧上有9片叶,蔓长大约1.5尺,需掐尖。必须促使短蔓生长,当短蔓也长到1.5尺也要掐尖。通过反复控制蔓的生长,造成营养集中,叶片肥厚,薯秧粗壮。</p><p class="ql-block"> 四是一个半月后掐尖,用手指绕着秧棵旋转一圈,浅浅的把土从秧棵上清出去;把秧棵的须根抹去,防止须根扎到土层,避免养料流失。让养料集中供给门薯及周边的薯。</p><p class="ql-block"> 秋后,每垵最少三、四斤,一般都是五、六斤,产量是一般管理三至五倍。</p><p class="ql-block"> 龙哥讲的清楚,众人听的认真,并频频点头。把热烈的掌声送给龙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巧干实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盛夏,是辽西地区雨水集中时期。爱动脑筋的龙哥,披着雨衣走在山坡的羊肠小道上。雨水顺着小道上淙淙流淌。他停住了脚步。仔细观察:雨水是从高处小道上直往果树趟里淌。龙哥心里一动:如果刚下雨,在高处小道上,用土拦住一条土埂。冲果树趟高处挖一个水池子,蓄满水。当果树干旱时,打开水闸门,水就从高处往低处自由流淌了。想到这儿,他飞快地跑回家,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老伴儿。老伴一听,有道理,顺口说一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样,我们就不用水泵抽水了,省工又省油。”最后又加上一句:“你脑瓜子真有转轴子!”</p><p class="ql-block"> 天一晴,夫妻俩拿锹扛镐。在果树趟最高处,挖起水坑。想得挺美,干着干着就难挖了。因为赵孤家的土地大半是板沙地,越往深处挖,板沙地越坚硬。龙哥是什么人?从16岁就参加生产队劳动,什么脏活累活没干过?上边公社来的干部口中经常宣传愚公移山的精神,在他的脑海里,深深扎下了根。浇几百棵果树的小坑,我龙哥都挖不成?还算什么新中国的农民呢?于是,心里涌起一股强大的动力;眼前小坑连一个小工程都不算,还能难住我吃苦耐劳的龙哥吗?他心中豁然开朗,大镐越抡越有劲,老伴儿也被带动起来,挥锹甩土也有更有力气了,经过十几天挖坑不止,土坑挖成了。</p><p class="ql-block"> 龙哥知道,土坑砌砖不行,时间一长,砖渗水。他忽然仰望山女峰脚下的滔滔石河从上游冲下来的河卵石,找些薄片石。想到这儿,心里一乐,开着三轮车,来到石河岸边,和老伴捡起来。这活可是个慢工,着急不行,得耐住性子。经过半月挑拣,终于把薄片石捡够了。</p><p class="ql-block"> 砌石子可是个细活,没有找外人,让老伴儿当小工搬运石片;他当大工,一块块的拼凑,由底到上,经过一个礼拜拼凑。土坑拼凑完了。抹水泥,找了一名瓦工。土坑变成水池。又安了水闸门,大功告成。</p><p class="ql-block"> 周围有果树的人家羡慕的来观看。口口都是称赞声。并高高的竖起大拇指:”龙哥,你的精神,你的实干作风,在咱四方台村也是首屈一指啊!“</p><p class="ql-block">有人会问:龙哥怎这么有头脑?还有实干精神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优良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有一位好父亲赵西山。赵西山老人原是绥中县棉花公司工人。一九五九年,响应党的号召,返乡参加农业生产。这是一位到哪儿都爱动脑筋的人。赵西山老人是搞棉花工作的。那时,中国几亿人口急需棉花。虽然回乡务农,但他脑海里总是缠绕如何让棉花高产。一天,在田间地头,发现了多年宿根草本植物唐齐树。突然,赵西山老人眼前一亮,把棉花的幼苗嫁接到唐齐树的根上,棉花苗就可以安全越冬了。那么棉花不就变成长青棉了吗?说干就干。用剪子把棉花的幼苗从根部剪断,再把唐齐树根根部剪断,用刀竖切一个口子,用刀把棉花幼苗削一个斜面,然后小心翼翼的插入唐奇树的根部,皮与皮吻接一个印儿,缠上布条,防止风吹日晒,找来白粗玻璃瓶子,去掉瓶嘴,然后罩上嫁接的棉花幼苗上。奇迹发生了,幼苗成活了,一天天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这个消息,传到高岭公社。当时任党委书记的高宏斌,骑着自行车来考察两趟,组织全公社大、小队干部和公社干部上百号人,齐聚到赵孤家子小屯开现场会参观学习。如此不仅鼓舞了四方台大队赵孤家子小队全体社员,更让赵锡山老人的二儿子赵洪伦感到新鲜、新奇,在他幼小的心田里,牢牢种上了搞科学学种田的种子。长大了,他继承了老父亲爱动脑,肯实践的好传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骥伏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笔者合上采访笔记簿。龙哥陪我走出室外。望着他那日积月累、风吹日晒的紫红色的脸庞,仰望高耸的三女峰,听到他感人肺腑的话语:“2025年,我将步入了73岁门槛,但我身体依然硬朗,我愿意继续和我的老伴再劳动几年。”在我的眼前,一个令人敬仰的老者身躯显得越发高大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稿人:</p><p class="ql-block">辽宁省绥中县高岭中学退休教师 李士杰 </p><p class="ql-block">2025.2.20</p> <p class="ql-block">清荷斋编辑制作</p><p class="ql-block">2025.2.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