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石亭、梅花坞—湮没在古诗词中的宜兴赏梅名胜

東籬

<p class="ql-block">江苏省宜兴市, 汉时称阳羡, 六朝至隋称义兴,属昆陵郡, 宋改名宜兴, 清雍正时分为宜兴、 荆溪二县, 民国间又合为宜兴县。 宜兴地处江苏省南部, 与浙江长兴、 安徽广德接壤。 唐以来宜兴属常州府, 近年改属无锡市。 境内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形, 东濒太湖, 溪流湖泊纵横,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 水量充沛,比较适宜梅树的生长, 在古代梅花的种植上占有一席之地, 产生了一些观赏栽培的名胜风景, 其中最为著名的颐山陆希声的梅花坞与县南的石亭古梅。</p> <p class="ql-block">《阳羡杂咏十九首·梅花坞》由唐代诗人陆希声所作诗词之一。</p><p class="ql-block">冻蕊凝香色艳新,小山深坞伴幽人。</p><p class="ql-block">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p> <p class="ql-block">唐朝宰相陆希声, 吴县人,晚年筑室隐居阳羡(今江苏宜兴)君山之阳, 号君阳遁叟,又号颐山。</p> <p class="ql-block">他的隐居地在现今湖氵父镇的西街方向。君阳指君山之阳,亦即宜兴铜官山之南面。熙山别墅也即金沙寺的位置。不过从铜官山脚到金沙寺附近,将近十数里。从铜官山为宜兴境内主峰,君阳一说,仍不失矩镬。 陆氏隐居地, 自为其名, “名其山日颐山, 溪日蒙溪, 将以颐养蒙昧也” 。蒙溪从湖氵父山中西南而来,到熙山脚向东折而直入下游,又名东渰溪,也即下游罨画溪。</p> <p class="ql-block">陆氏于此一带山水细节, “穷幽极深, 间得其胜, 辄命以名, 如鸿盘、 云磴、 伏龟台、 腾螭石、 讲易座、 观妙庵之类, 凡二十有七, 皆以绝句纪之” (史能之《咸淳昆陵志》 卷二七, 台湾中国方志丛书本)。 今存《阳羡杂咏十九首》 , 所咏另有桃花谷、 松岭、李径、 茗坡等名目, 其中有“梅花坞” 一景。</p><p class="ql-block">此处山坞地形, 遍植梅花。林逋之前, 身处唐末乱世的陆希声在这首诗中已明确地把梅花作为自己隐逸生活的点缀, 通过梅花凌寒独放, 超越群芳的品格寄托自己山林隐逸的志趣。开倡了咏梅史上的先声。</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 陆希声的梅花坞乃至于整个颐山风景、 亭馆好景不长。 从前引叶梦得的叙述可知, 陆氏所居不久即毁于兵火。 北宋中期宜兴人蒋之奇(1031-1 104)(题希声宅》 : “二十四亭芜没尽, 溪边犹有故时桥。 ” (《咸淳昆陵志》 卷二七)可见此时仍有少量遗迹残存, 南宋以来文人凭吊题咏之作虽代不乏人, 但实际遗迹已是无足可据, 历代府县地方志也只在“颐山” 、 “陆相山房” 等条目下转录故籍记载, 聊存一名而已。</p> <p class="ql-block">梅花坞公园为刚开放,地处新老104国道分叉路口,当地称南园。南面铜峯叠翠,山峰七尖拱秀,历历在目。公园借古之名,属地匪一。新植梅花,希待来年,能花团锦簇,连片成团,再现盛景。</p> <p class="ql-block">宜兴另一处大有来头的石亭古梅,宋元时有关记载便有分歧。 史能之《咸淳昆陵志》 卷二七: “西石亭在县东南十五里, 地产藓梅, 枝干奇古, 即苏文忠所谓'幽香(引者按: 香应为人)收艾纳’ 是也。 </p><p class="ql-block">《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p><p class="ql-block">苏轼</p><p class="ql-block">‌天教桃李作舆台,故遣寒梅第一开。凭仗幽人收艾纳,国香和雨入青苔。‌</p><p class="ql-block">陈克有'石亭梅花落如积’ 之句。 </p><p class="ql-block">阳羡春歌</p><p class="ql-block">陈克(1081—1137)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临海(今属浙江)人。</p><p class="ql-block">石亭梅花落如积,</p><p class="ql-block">玉藓斓班竹姑赤。</p><p class="ql-block">祝陵有酒清若空,</p><p class="ql-block">煮糯蒸鱼作寒食。</p><p class="ql-block">长桥新晴好天气,</p><p class="ql-block">两市儿郎棹船戏。</p><p class="ql-block">溪头铙鼓狂杀侬,</p><p class="ql-block">青盖红裙偶相值。</p><p class="ql-block">风光何处最可怜,</p><p class="ql-block">邵家高楼白日边。</p><p class="ql-block">楼下游人颜色喜,</p><p class="ql-block">溪南黄帽应羞死。</p><p class="ql-block">三月未有二月残,</p><p class="ql-block">灵龟可信渰水干。</p><p class="ql-block">葑草青青促归去,</p><p class="ql-block">短箫横笛说明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好事近·石亭探梅</p><p class="ql-block">北宋末。 陈克</p><p class="ql-block">寻遍石亭春,黯黯暮山明灭。</p><p class="ql-block">竹外小溪深处,倚一枝寒月。</p><p class="ql-block">淡云疏雨苦无情,得折便须折。</p><p class="ql-block">醉帽风鬟归去,有馀香愁绝。</p> <p class="ql-block">石亭梅花之盛由来已久。 北宋苏庠(1065—1147)《菩萨蛮・宜兴作》 :</p><p class="ql-block">北风振野云平屋,</p><p class="ql-block">寒溪淅淅流冰谷。</p><p class="ql-block">落日送归鸿,</p><p class="ql-block">夕岚千万重。</p><p class="ql-block">荒陂垂斗柄,</p><p class="ql-block">直北乡山近。</p><p class="ql-block">何必苦言归,</p><p class="ql-block">石亭春满枝。</p> <p class="ql-block">宋人提及石亭方位最为明确的是周必大《泛舟录》 , 周氏乾道三年(1167)游宜兴城南诸山, 由香山西行访静乐寺, 上铜棺山, 登山之顶峰使岭, “俯视县郭, 仅成聚落, 隔湖及众瀹, 一一可指, 眼界廓然。 雨后下岭尤险, 几不能容足。 过西石亭, 梅树满林, 邑人游赏处也。 至山门始出大路, 暮夜抵郭内。 ” (周必大《文忠集》 卷一六八, 四库本)</p> <p class="ql-block">在北宋后期, 石亭梅花已颇为繁盛。南宋时石亭梅花盛况当有所发展, 前引周必大《泛舟录》 称石亭为邑人赏梅之地, 同时邻县溧阳人李处全(i13l—1189)(水调歌头・前篇既出……》 有“犹记石亭攀折, 浑似扬州观赏” (《全宋词》 第1730页)之句, 外方人士已闻名前来游赏, 可见石亭已成了远近知名的赏梅胜地。</p><p class="ql-block">水调歌头·前遍既出,诸君皆有属和,因自用韵</p><p class="ql-block">宋·李处全</p><p class="ql-block">飞雪已传信,端叶未分枝。莫嫌开晚,前月曾付小春期。谁道梳风洗雨,不许调脂弄粉,容易涴天姿。眼界未多见,鼻观已先知。</p><p class="ql-block">昔西湖,今北客,各从宜。要渠烂熳,趣得暖律为渠吹。犹记石亭攀折,浑似扬州观赏,清兴欲寻诗。三嗅不离手,如得和遍时。</p> <p class="ql-block">石亭古梅由于历史悠久, 古梅数量也就较为突出。 虽然很难肯定, 明清时期所见古树即是宋人所遗, 但至少有两个阶段的梅树生长应该是未经中断的。 一是两宋至元初, 即便是从北宋后期开始, 到南宋后期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南宋中期蔡勘《荆溪即事》 诗中已开始称“石亭梅老” (《全宋诗》 卷二五八八), 周密称所见当地皆古梅, “宛如虬龙, 皆数百年物” , 可见至少传自北宋。 明中叶吴氏经营石亭山房,有可能种植了大量梅树。 康熙问陈维崧等人唱和之石亭古梅, 僧人称传自宋代, 但保守地说, 也应是吴氏所植, 从吴氏经营到乾嘉之世也有两三百年的时间, 树龄也就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元初周密《癸辛杂识》 (四库本)续集卷下: “宜兴县之西, 地名石庭, 其地十余里皆古梅, 苔藓苍翠, 宛如虬龙, 皆数百年物也。 有小梅仅半寸许, 丛生苔间, 然着花极晚。 询之土人, 云梅之早者皆嫩树, 故得春最早,树老则得春渐迟, 亦犹人之气血衰旺, 老少之异也,此说前所未闻。 梅间有小溪流水, 横贯交午。 桥下多小石, 圆净可爱, 时有产花鸟及人物者, 近世以来则有骑而笠者, 盖天地之气亦随时而赋形, 尤可异也。 ”</p> <p class="ql-block">元代以来, 石亭梅花依然盛名不衰。 元末王冕题画《梅先生传》 一文中把石亭与“清江、 成都、 罗浮、 庾岭、 孤山” (王冕《竹斋集》 续集, 四库本)相提并称, 视为赏梅的名胜代表。 同时顾德辉(?一1369)(元日》 诗:“空余腊月 酒, 拟访石亭梅。 ” (《佩文韵府》 卷十之一“石亭梅” , 四库本)元末明初邑人马治《石亭梅》 : “步出南郭门, 缭绕石亭路。 世难寒梅花, 虽新亦异故。 连云二十亩, 照眼数百树。 萧条荆棘映, 惨淡苔莓护。 ”(沈敕《荆溪外纪》 卷四, 四库存目丛书本)明初高启《题倪云林所画义兴山水图》 : “石庭梅欲发, 须放酒船行。 ” (高启《高青丘集》 卷四, 上海古籍1985年版)王晏《雪中怀石亭》 : “石亭梅花旧时雪, 醉赏欢吟两清绝。 ” </p><p class="ql-block">元日试墨二首</p><p class="ql-block">明·马治</p><p class="ql-block">竹雪寒声泻,</p><p class="ql-block">山禽好语来。</p><p class="ql-block">空余腊月酒,</p><p class="ql-block">拟访石亭梅。</p><p class="ql-block">野水宜舟楫,</p><p class="ql-block">春云费剪裁。</p><p class="ql-block">从前江海上 ,</p><p class="ql-block">今日意悠哉 。</p> <p class="ql-block">步出南郭门, 缭绕石亭路。 世难寒梅花, 虽新亦异故。 连云二十亩, 照眼数百树。 萧条荆棘映, 惨淡苔莓护。</p> <p class="ql-block">题倪云林所画义兴山水图</p><p class="ql-block">作者。 高启</p><p class="ql-block">尝啜阳羡茗,不游阳羡山。</p><p class="ql-block">铜官结秀色,都在画图间。</p><p class="ql-block">樊川醉游处,水榭依沙树。</p><p class="ql-block">云入县城来,溪流太湖去。</p><p class="ql-block">我爱云林生,高歌无俗情。</p><p class="ql-block">石庭梅欲发,须放酒船行。</p> <p class="ql-block">元、 明之际, 宜兴石庭古梅仍是一方风景名胜, 而且规模犹为可观。明代中叶以来, 随着当地社会人口和经济、 文化的发展, 石亭一带的山水风景和人居状况较之宋元有了不少变化。 明嘉靖间邑人吴仕退休归乡, 于石亭构置田户, 筑室营居。</p><p class="ql-block"> 唐顺之《吴氏石亭埠新阡记》 :“石亭埠在郭南五里, 盖阳羡一小山耳, 而发其奇者,自颐山吴公始。 阳羡诸山多峭拔, 而是山独蹲伏蜿蜒, 以其伏也, 而峭拔者乃若环而揖焉。 诸山皆竞秀,而是山独若不见其秀者, 然登是山, 则诸山之秀可尽揽而有之, 如人之谦而尊, 又如人之深藏不自炫露,而萃众文以文其身也。 公游焉以为奇, 于是出之灌莽豺狐之窟, 而筑之室以居, 因其泉而曲之以为池, 闲则与客即而觞焉。 自是石亭之胜, 闻于邑中, 而地理家亦以是为吉也。 ” (唐顺之《荆川集》 卷八, 四库本)王世贞《石亭山居记》 : “益置厅宇, 治丙舍, 为凉榭暖舍、 庖日浴室之属。 杂莳名卉, 翼以松柏篁竹, 相土之宜以滋果瓜, 旁亩益拓, 粳秫参之, 潴流以为鱼防, 辟场以为鸡豚栖, 日吾宫于是, 饮食于是, 其羡犹可以沃宾客也。 暇则扶藜杖, 蹑蜡屐, 而登所谓石亭者, 则铜官、 离墨, 荆汉、 二沈, 上下之胜一望而既之。 ” (王世《弁州四部稿》 续稿卷六O, 四库本》 这两段文字, 详细地展示了吴氏经营石亭别墅的情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代石亭梅花生长情况进一步有所变化。 明末吴仕曾孙、 南明东阁大学士吴炳殉难广西, 入清后吴家处境不安, 吴氏别墅大都改为寺院, 嘉庆《重刊宜兴县旧志》 即记载两处: “水月庵, 在县南六里, 石亭埠东,俗名北庵,本参政吴仕别业,名石亭山房,沈启南、文征仲、王元美、唐荆川每过荆溪,辄寓于此。仕曾孙炳殉难粤西后,改为僧舍。“古香庵,近水月庵,即吴忠节炳古香亭址,后为庵。”(《重刊宜兴县旧志》卷末)而所谓吴氏重建之石亭人清后也废。顺治十七年(1660)邑人丁良聘“倡建茶亭,以为行人憩息之所”,乾隆五十九年被焚,良聘玄孙重建,名日复古亭(《重刊宜兴县旧志》卷九)。尽管经历这些世事沧桑,当地梅花却仍多遗存。康熙十二年(1673)前后,宜兴陈维崧、 徐喈凤, 史唯圆、 万树、 曹亮武结社唱和, 石亭赏梅是重要的活动。</p><p class="ql-block">孤鸾·赋得石亭梅花落如雪</p><p class="ql-block">陈维崧</p><p class="ql-block">昨来时节。记花倚晴阑,牵衣话别。生怕重逢,未必有花堪折。如今小楼仍上,果隔林、尽情飘瞥。乱卷一天晴絮,映水半明灭。</p><p class="ql-block">正春阴暗把碧空黦。似愁睹粉娥,临去凄咽。谁唱阳关曲,仗数声啼鴂。日斜游踪欲散,倩春衫、蘸些香雪。图得盈盈归晚,有惜花人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贺新郎 积雨乍晴。竹逸买舟,拉云臣暨余郭外春游,访万子红友不遇,因过石亭探古梅,并坐古香庵小憩</p><p class="ql-block">清 · 陈维崧</p><p class="ql-block">唤个船儿去。
傍城河、柳丝蘸碧,渐拖官渡。
閒访故人人已出,门锁小桥烟浦。
空伫立、怅然谁与。
人说前村梅更好,月胧明、绿萼栖毛女。
趁波暖,响春橹。
僧楼小憩评今古。
喜槛外、乱山绝涧,暗香无数。
寒食一杯须作达,莫惹春愁万缕。
看满眼、纸钱飞处。
除却吾曹二三子,只此情、堪共花枝语。
花不应,洒红雨。</p> <p class="ql-block">明代中叶以来规模有所减小, 主要集中在吴氏石亭山房即清代县志所说的石亭埠、 今天的宜兴城镇梅园村一带。 尽管梅林不再连绵成片, 但整个梅园周围乃至于整个宜兴城南, 梅花的分布都是较为普遍的。 康熙六年(1667)陈维岱《游枫隐寺记》 : “出城南十余里, 人山夹路皆松涛竹翳, 又闻涧响潺潺不绝, 山愈深径愈曲,径山而转, 梅花杂发, 每当春日邑之人莫不挈酒棱过而访之, 盖数十年于兹矣。 ” </p><p class="ql-block">贺新郎 登南岳寺大悲阁</p><p class="ql-block">清 · 陈维崧</p><p class="ql-block">峭阁腾危鹘。</p><p class="ql-block">映新晴、乱崖沓嶂,龙湫兽窟。</p><p class="ql-block">竹粉松脂空翠极,狼藉山厨僧钵。</p><p class="ql-block">分一半、绿人毛发。</p><p class="ql-block">倒灌寺门香雪海,又岩梅、万树参差发。</p><p class="ql-block">微笑处,忘言说。</p><p class="ql-block">鼪鼯悲啸春禽聒。</p><p class="ql-block">更林间、泉鸣谷响,惨悽神骨。</p><p class="ql-block">今不来游春渐老,孤负浮生作达。</p><p class="ql-block">且放眼、人间寥阔。</p><p class="ql-block">阁背一拳看愈好,藓痕皴、嵌就玲珑月。</p><p class="ql-block">依稀是,袁家渴。</p> <p class="ql-block">  苔梅多。 宜兴东濒太湖, 南为天日山脉, 地气卑湿, 林麓幽深, 适宜苔藓生长发育。 周密《武林旧事》 (四库本)卷七记载宋高宗赵构说: “苔梅有二种,宜兴张公洞者苔藓甚厚, 花极香。 一种出越上, 苔如绿丝, 长尺余。 ” 周密《浩然斋雅谈》 卷中重复了这一认识: “苔亦多不同, 阳羡石庭者如松花, 越中项里者如绿发。 ” 张公洞去石亭不远, 两地所生苔梅完全一样, 都以苔藓厚重为特色, 与绍兴一带的苔丝飘垂不同, 分别代表了当时苔梅的两种类型。 这是当时宜兴梅花最为引入注目之处。 而石亭梅花以古树虬干, 加以浓苔积藓, 更是非同一般。 这一特色从康熙间陈维崧等阳羡词人石亭梅花唱和词中仍得到了反映, 可见是当地梅花一个稳定的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细考石亭的地名,早己久佚。不过按照明代诗词篇章所述,近铜官山,对南岳祠的特点,宜兴现唯龙背山森林公园南面,梅园村与之相合。</p><p class="ql-block">在森林公园之南,现有天禄梅园。山坞间茶园古树相杂,远对铜官峰影,梅竹双植,景致清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