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1日,正月十四,天朗气清。今天在泉州的清源山风景名胜区转悠了大半天。</p> <p class="ql-block">本来只是想去看看清源山那个全国最大最老的老子石像的,结果先遇到一辆到九日山的公交车,毫不犹豫就上了车。</p> <p class="ql-block">整个清源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由清源山、灵山、九日山三大景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海拔615米,素有“北有武夷,南有清源”之誉。自唐至今,均为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九日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素以“山中无石不刻字”著称,九日山现存78方摩崖石刻为中国绝无仅有的文化瑰宝。山麓有闽南千年开山古刹延福寺、昭惠祖庙。</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石碑的记载,“延福寺,晋太康九年建……始创闽南开山……乃后费兴交替,损毁殆尽。”1988年起动重建。幸好山上的石刻保存了下来,阿弥陀佛,善哉善哉!</p> <p class="ql-block">看这文字介绍: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经过历代的开发,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600余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 3处,以及近代高僧弘一大师(李叔同)舍利塔。最引人注目的是4处享有“中国之最”的文物景点:宋代石雕老君造像、元代梵式石雕“三世佛”造像、唐代伊斯兰圣墓和宋代祈风石刻群。这些弥足珍贵的人文胜迹和秀甲东南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再看九日山游览图,要全部游览到是要有时间和体力的。</p> <p class="ql-block">昭惠庙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 860~874年),初名灵乐祠,因延福寺重建大殿而建。庙内供奉的海神李元溥被宋朝廷加封“通远王”、“善利王”、“广福王”的称号,北宋名臣蔡襄曾来此祷雨显应。两宋时期昭惠庙成为官方祈风祷雨之地,由泉州太守和市舶司官员率幕僚到此举行一年两次“冬遣舶、夏回舶”的祈风典礼,祈求海神保佑船家行船顺风顺水,平安出入,历史上称为祈风盛典。</p> <p class="ql-block">由晋而唐,及两宋至今,多少名人曾经到过此地,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几棵巨大的龙眼树。</p> <p class="ql-block">这棵标注着有200年了。</p> <p class="ql-block">名山之所以为名山,在于有名人古迹。廓然亭于北宋元丰年间建造,历代诗人词客登临九日山时均到此雅集吟咏。朱熹曾经两次到九日山,在此题了一首诗:“年随流水逝,事与浮云失,了知廓然处,初不从外得。”南宋陈知柔赋诗赠其叔子:“廓然堂上少迟留,万壑风烟眼底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九日山东台是文人读书求取功名的风水宝地,登台庙门口挂着一块“黄养蒙读书处”的牌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传唐贞元八年(792年),榜眼及第欧阳詹,宋太平兴四八年(982年)的榜眼及第刘昌言,北宋时期(1079)探花及第陈璀筑,三人都曾在“九日山书室”读书。黄养蒙的父亲仿效古人,在九日山的东台重修“九日山书室”,让黄养蒙在这与世隔离的书室专心攻读诗书。嘉靖二十年(1541)黄养蒙以会试第二等高中进士,后官至户部侍郎。这就是“九日山书室”的神奇和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看到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研读碑文。</p> <p class="ql-block">老师指着其中的一字“竈”问学生是啥意思啊?我也不知道,很惭愧啊!再次感叹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p> <p class="ql-block">山虽然不高,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名人碑刻都在山巅,</span>我膝关节不好,走了一段山路后只能放弃登高,看看文字介绍增长见识吧!</p> <p class="ql-block">在九日山转了一圈见时间还早,就叫了一辆出租来到清源山。</p> <p class="ql-block">看这张地图,红色的一小圈是要步行才能到达的景点。外面灰色的大圈有景区班车带到泉州少林寺和山顶的南台岩景区。</p> <p class="ql-block">这个景区要买票的。首先通过“众妙之门”进入“老君岩”景区。</p> <p class="ql-block">清源山老君造像,坐落于古泉州城中轴线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石像由一整块天然花岗岩石雕刻而成,石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子造像,是清源山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力“老子天下第一”。</p> <p class="ql-block">雕琢于宋代的老君石像神韵天成,尽显道家学说创始人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一旁的老子文化馆同样可以增长不少知识。</p> <p class="ql-block">这个香炉年代久远了。</p> <p class="ql-block">走到这里都是上山路,研究了地图觉得离我们想去的弘一法师舍利塔还是从“红线”的另一端进去比较近,于是再走回去搭乘景区巴士,先上山再说。</p> <p class="ql-block">景区有观光车到山顶,路过泉州少林寺,到达山顶最后一站“南台岩”。</p> <p class="ql-block">山顶有买小吃的摊位和店家,中午饭就随便吃点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从南台寺的边门走进去的,先看到的是玉佛殿。</p> <p class="ql-block">南台寺的后面是个巨大的石刻卧佛。</p> <p class="ql-block">南台寺供奉三世佛:释迦摩尼、阿弥陀佛、药师佛。</p> <p class="ql-block">两侧屋檐上的飞天也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走过大殿前庭的观音像,前面两个巨大的转经筒,是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付钱点灯的,见识了现代化的佛家供奉法了!</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的书法题字。</p> <p class="ql-block">一出南台寺正门,眼前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观赏泉州城全景的绝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一旁的三清殿同样气派。</p> <p class="ql-block">再从山上搭景区大巴往回乘到下面,从地图标的“红线”的另一头走山路,往弘一法师舍利塔方向上山。首先经过“欧阳书院”。</p> <p class="ql-block">从唐代开始就有著名诗人欧阳詹、林藻、林蕴、释大圭、何侨远、黄凤翔、李开芳等文人学士在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探索学问。明嘉靖年间,欧阳詹裔孙欧阳深为不使先祖明迹荒废,捐资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年),欧阳深之子欧阳模再次重建,称“欧阳书院”。</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走经过“千手岩”。</p> <p class="ql-block">有九百多年历史的千手岩,整座寺庙清雅别致,红墙素瓦,檐脊高翘,为闽南传统燕居式风格。大殿供奉的释伽牟尼坐像,雕刻于宋代,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院外寺门楹联“地清真净土,相妙证无生”,为明代进士、书法家何乔远所撰,后由现代书法家林汉宗题刻。</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舍利塔与千手岩也是清源山不可错过的景点。前者庄严肃穆,后者香火鼎盛,都是信众祈福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登山道旁的“第一山”碑刻,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的作品。据说为当年米芾游历江苏盱眙南山时所写,后绍兴年间,尚书李邴隐居清源,因酷爱<span style="font-size:18px;">米芾</span>墨宝便拓印回来,刻在石碑上,立于清源山。而后明末战乱时南山石碑被毁,泉州人郭起元任盱眙县县令时又将此拓印回去,从此便有了“南来北往第一山”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舍利塔兴建于1952年,为六角尖顶、四方塔身的石塔。整座石塔由単同石室和舎利塔组成,内墙正中,镶嵌有辉绿岩雕刻的“弘一律师遗象”,为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为恩师画的《泪墨图》遗像石刻,石塔东侧为大师生前最后遗墨“悲欣交集”巨石,西侧为“弘一大师略传”石碑,弘一法师雕像。</p> <p class="ql-block">很喜欢弘一法师的书法——清雅高古。</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在清源山上上下下走了不少路,心有余而力不足——太累了,只能放弃不少景点。一旁的灵山圣地和少林寺很想去看看的,以后再来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