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博物馆

楠楠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6日,大约九点半,我们满怀着期待踏上了旅程,迎接我们的将是充满惊喜与发现的一天。我们的第一站是湖北博物馆,这座蕴藏着丰富历史与文化的宝库。里面有24万多件国宝,十件镇馆之宝。一走进博物馆,那庄严肃穆的氛围和络绎不绝的人群仿佛让人瞬间穿越回了古代。博物馆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文物:精致的青铜器上雕刻着细腻的纹路,仿佛在低语着千百年前的故事;古雅的陶瓷器则釉色温润、光泽莹亮,每一件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心血。其中,“越王勾践剑”和“曾侯乙编钟”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展品。</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前往观赏的是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这里人潮涌动,将宝剑的展台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着,外面还有长长的队伍耐心等待。经过好一段时间的等待,终于轮到我们,慢慢地挤进去之后,才得以一睹那传说中的宝剑。</p> <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剑,剑身刻满了精妙的黑色菱形暗纹,即使历经两千年的岁月洗礼,它依旧熠熠生辉。近观之下,凛冽的剑气仿佛穿透时空迎面而来,寒光闪烁间散发出冷冽之气。即使过去了2500年,它的锋芒依旧锐利无比,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它昔日君临天下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国宝中的国宝。这是一件极具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瑰宝。它出土于中国古代的曾国,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陪葬品。曾侯乙编钟规模宏大,制作工艺极为精湛。整套编钟共65件青铜编钟组成,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这些编钟造型庄重典雅,每个编钟上都镌刻着精美的纹饰,有兽面纹、云雷纹等,这些纹饰体现了当时极高的艺术审美。当轻轻敲击编钟不同的部位时,会发出不同音阶的乐音,其音域十分宽广,横跨五个半八度,中心音域十二个半音齐备,这种科学的乐音设置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可以演奏出众多美妙绝伦的音乐,失传多年的古老曲调通过这套编钟得以重现于世。它是中国古代音律学、青铜铸造技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骄傲象征。</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尊盘于 1978 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它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高 30.1 厘米,口径 25 厘米,盘高 23.5 厘米,口径 58 厘米。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形似云朵,实则由无数龙蛇组成镂空花纹,相互盘旋环绕,如在空中游动。尊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龙蛇装饰,尊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与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抠手也是由无数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曾侯乙尊盘集浑铸、分铸、焊接和失蜡法等多种工艺为一体,尊、盘各有 34 个、38 个部件,分别通过 56 处和 44 处铸、焊连成一体,部件繁多,焊接复杂,十分罕见。失蜡法在尊和盘口沿的镂空附饰制作上的运用,更是佐证了在 2000 多年前我国已经开始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而且造型艺术、铸造技术都已臻于完美。它是商周青铜器的巅峰之作,也是首批永久性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集中了先秦时期最为复杂精湛的工艺技术,对研究中国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青铜艺术发展史和古代冶金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青铜时代第二高峰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件镇馆之宝:虎座鸟架鼓。</p> <p class="ql-block">十大镇馆之宝:吴王夫差矛</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按计划前往东湖。东湖湖面波光粼粼,在阳光映照下,如同巨大的镜子。我们乘坐游船朝着楚山行进。一路上,微风轻抚面庞,游船周围围着成群的鸟儿,船上有人买食物投喂,给人们带来欢乐。到了楚山,我们沿着环岛游步道走了一段,上台阶到山顶后返回。因时间关系,我们在岛上仅游玩了一个小时,然后就乘坐游船返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