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有感

春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寒假女儿送我一本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虽然对史铁生有过耳闻,也知其文采斐然。但从来没有拜读过一篇文章,这次怀着崇敬之情,通过这本书慢慢地慢慢地走进他的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去陕北插队,1972年开始轮椅生涯,2010年12月31日凌晨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59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史铁生1973年开始写作,1979年首次发表作品,在他的数百万字作品中,《我与地坛》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全书写了很多内容,有地坛、有我的21岁那年、合欢树、秋天的怀念、老海棠树、黄土地情歌、我的梦想、扶轮问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及奶奶的星星等等。洋洋洒洒的文字中充满了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追求。他用最朴实的文字描述着最真实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1岁的他,面对轮椅的恐慌与迷茫,内心的挣扎与纠结,以及无数次的生与死的拷问,为了活下去,他选择了写作,也是因为喜欢文学。在地坛里走过的十几年,晨起与落日、花香与鸟鸣、秋叶与白雪、微风与细雨、长廊与屋檐,都见证了他留下的气息与足迹,是在一次次的绝望到希望,一次次的希望到绝望的徘徊中抉择。那是一个寂静的荒芜的大园子,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其实它还是一个暗藏生机与智慧的地方,因为里面有神灵、有树木,有鸟虫、有蟋蟀,有史铁生与万物生灵的对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坛,那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是他自由舒展,寻找自我的一个空间,是他认命抗命思考怎样活着,活得怎样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不是古园的神灵给了他灵感,还是稀疏的行人给了他希望,还是母亲每一次的守望给了他力量,还是身边那么多好心的朋友和同学给了他期盼,也许是他们也许是他自己经过挣扎、迷茫、纠结、抗争最终坦然的面对和接受所发生的一切。用文字来表达他激情澎湃的内心世界,来享受他所说的梦境般的自由时间。在以后的岁月里,向着他的梦想坚持不懈,不知疲惫的奔跑,让生命变得生机盎然,灿烂夺目,正如是:“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或许他们比我少着梦想,所以也比我少着痛苦。”也许人生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与期待,失望与痛苦也就少许多,黄土地上一辈辈又一辈辈的庄稼人也许是这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种秋收夏忙冬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如常的流逝,然后他们长大了,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才华逐步耗尽变作淳朴而无梦想的汉子。”有时我也觉得自己是这样安于现状的家雀,怎知鸿鹄之志。没有梦想只能画地为牢,在这个牢笼里也可能有着他们简单的快乐与满足,也许外界的喧嚣与繁华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正是因为史铁生怀揣着梦想,他才不甘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坐在轮椅上的他却热衷于体育运动,通过电视和书籍,他了解到了许多体育项目,最喜欢田径,其次是足球,第三才是文学。他很羡慕世界百米名将刘易斯健康的体魄和健美的身体曲线,“你会觉得他们是从人的原始中跑来,跑向无休止的人的未来,全身如风似水般滚动的肌肤,就是最自然的舞蹈和最自由的歌。”“若真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就好。”也曾设想自己,如果有一个健全的身体,奔跑于草地嬉闹于田间,说不定百米成绩也很不错。这是少年的梦想,也许是他一生的梦想,轮椅的生涯不可能让他实现这一切,但是却以另一种形式让他自由飞翔起来。写作是他抒发内心情感的最好方式,也是他找到人生意义的最好方式,更是他不放弃梦想的最好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史铁生是奶奶带大的,与奶奶有着深厚的情感。被奶奶带大的孩子听着奶奶讲的故事入睡,他们有着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对奶奶爱的追忆与遗憾。奶奶有着一双小脚,这双小脚经历了旧社会的磨难之后又跨越来到了新社会,见证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一路成长的艰辛与坎坷。就像书中所说:“历史要用许多不幸和错误去铺路,人类才变得比那些蚂蚁更聪明。”奶奶的小脚让她无法走出去看到外面的世界。旧社会的礼教对女性的摧残与迫害是显而易见的,“地主”奶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身心上也是饱受风霜,其实她就是劳苦大众的一员,质朴善良的女性,她渴望自由渴望知识渴望被认同,她对孩子们的爱是无私与伟大的,是深沉与厚重的。她无法选择命运、抗争命运、逃脱命运,但她却一直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的苦难。奶奶的爱无处不在,是细微的是温暖的是永恒的,直到她的离去,史铁生和所有人一样才明白过来失去了才会格外的珍惜。或许面对离世的亲人,我们都有那么一两件事不能原谅自己,时常谴责自己,正如书中所说:“人死了,会变成天上的星星,照亮活人要走的路,”这是真的吗?我宁愿相信她在天上看着,有灵性的闪着光,遥不可及,却一直相互守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又是一个秋天,妹妹推着他去北海看菊花,这也是他母亲生前的一个愿望,只可惜没有完成。看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想此时的他内心是五味杂陈的。他可能会自责母亲在他身边的小心翼翼、央求的神情、悄悄躲出去、悄悄的走进来、忍住哭声、欲言又止……当说到他小时候跑着一脚踩一个杨树花毛虫虫时,忽然不说了,“跑”和“踩”,母亲不仅仅是敏感,而是心痛。每次目送他转动轮椅进入地坛,母亲的心也随之而去,有过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可是他又从未体察到母亲的心情。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曾深深理解过母亲、体谅过母亲、真正的爱过母亲,难道不是吗?更多的是怀念中带着遗憾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好喜欢书中的一些句子,“艰苦的生活需要希望,鲜活的生命需要爱情,数不完的日子和数不完的心事都要诉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却了原本是要去哪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它们富有哲理和力量,带给人们启迪和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史铁生在这条路上慢慢走着,慢慢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是爱推动着他用温婉细腻的笔触感知着世间万物,用深邃而灵动的思想表达着人生感悟。身体的残缺并不影响他拥有一个温婉如玉,通达有趣的灵魂。而灵魂的残疾不是更可怕吗?怎样活着活得怎样,我想他的行动与文字已经做出了最好的回答,也给人们指出了前行的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