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猪大常

<p class="ql-block">  童年里的冬天,漫长且寒冷,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冷,仿佛春天的曙光遥不可及。村里的阴沟被薄冰覆盖,田间地头满是白霜,整个村子白茫茫一片,寒气逼人。然而,家人们从未因寒冷而停下忙碌的脚步。每天清晨,家人有的背着“背架”去砍柴,为一年储备足够的柴火;有的背着“背篼”去后山捞松毛或割茅草,这些可是上好的农家肥材料,我们家乡称其为“摞圈窝”。全家人各司其职,只有奶奶和我留在家里,奶奶为家人准备早饭,喂养猪鸭,而我则在温暖的老土灶前玩耍,等待家人们归来共进早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圈窝”越堆越高,“柴码子”越码越长,过年的气氛也渐渐浓厚起来。奶奶和母亲开始变得忙碌,她们拿出家里不多的黄豆,筛捡后;一半用来做“豆豉”,另一半留着做豆腐。那时的豆腐都是自家手工制作,耗时费力,需两人协作,把黄豆变成豆腐至少需要两天的时间。奶奶和母亲还会挖“洋姜”(洋甘露),掐“豌豆尖”、“麦兰菜”等放入酱缸,做好酱菜以备来年开春食用,平时收集的鸭蛋也会被泡制成咸鸭蛋储存起来。尽管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停止,每当奶奶和母亲把装好的坛坛罐罐放在墙角时,全家人对生活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幸福指数爆棚。</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老家有“早不忙夜慌张,三十晚上熬麻汤”的说法。“麻汤”即麦芽糖,进入腊月后,年味越来越浓,熬糖成为一家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将一大锅麦芽与玉米面混合发酵过滤的汤水熬成糖稀,这个过程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还得消耗大量柴火。最后在盆里或簸箕里撒上炒面,盛出已熬好的糖稀均匀摊开,把核桃或花生压进糖稀里冷却,一道美妙的美食就完成了。母亲和奶奶还会把尚有余温的麦芽糖不停地拉扯,直到把褐红色的糖变成白色。两种颜色的麦芽糖放在家里,日子在甜美中悄然流逝。院子里晒着过年必备的物资:“粉子面”(孺米面)、“荫米”(把孺米饭煮熟晒干炸米花也叫“炒米”)、“干啷”(用豌豆面或蚕豆面做成的粉皮,晒干后油炸即可食用)。全家人一年的辛勤劳作,在这时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看着满满一院子的劳动成果,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极大的满足,对美好生活的盼头更加强烈。</p> <p class="ql-block">  冬月尾腊月初,爷爷会选一个吉日宰杀圈里的年猪。杀猪那天,亲朋邻居都会来帮忙。褪洗干净后的年猪被整头匍匐放于院中心的桌上,插香烧纸、先敬天地,祈愿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仪式过后,帮忙的人们开始忙碌地准备一年一次的“杀猪饭”。那时的人们简单而纯粹,只要能吃饱饭、吃到肉,就认为把日子过到了极致。除夕前一个星期,家里开始打饵块。蒸好的米饭放进“杵臼”里不停舂捶,舂细、舂粘后用双手揉捏制成各种薄薄的“小饵块”。母亲拿一根筷子,用刀把筷子头分成四小半,调一点红膏子水用筷子蘸上,在小饵块中间点上,一朵鲜红的梅花便点缀在了饵块上。日子在忙碌中流逝,转眼就到了除夕。一大早,爷爷就把鸡、腊猪头等拿出到后山祭拜,我们有先请生、后回熟之说。饭菜煮好后得先端到祖宗牌位前敬贡后,我们才可以围坐一起共进年夜饭。贴春联也是除夕当天必须要做的事,爷爷会带着我调一小锅面糊,把每一道门框上都贴上春联,一边贴一边教我念对联上的字:“岁月悠悠辞旧岁,春风习习迎新春”。晚上,母亲会给我穿上新缝的衣服,父亲会把拆散的鞭炮给我备好,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小孩子需要早起。大人会在门里面放上几块钱,谁先起来开门,谁就能得到。还要去沟边插上三柱香,提一壶清晨最早的水。大年初一只能吃素,于是汤圆、炒米茶轮番上演,品尝完过年才有的甜蜜滋味,我们就眼巴巴地等着父亲起床。父亲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们“压岁钱”,盼了一年到头的过年,最激动的时刻无非就是等着拿“压岁钱”。拿到钱后,孩子们开始计划如何花,其实最终都换成了鞭炮。揣着一个个红红绿绿鞭炮的我们会高兴很久,炸水炮、炸牛屎,大过年的家人也不会责骂我们,任由我们疯玩。过年最高兴的是孩子,当然我也是希望每天都能过年的那个顽童。</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八年二月七号正月初一下午,玩了一天的我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几朵零星的梅花已开放,树枝上的嫩芽也正努力地抽丝剥茧,桃花带风,梨花带雨,年已过,春天来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2.19</p><p class="ql-block"> 正月·二十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常士军(笔名猪大常)云南大理漾濞人,农民、彝族、闲暇之余喜欢舞文弄墨,“中国散文网”特约撰稿人,在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作品散见于《安徽散文》《岁月》《蝶恋花》《广州文艺》《特区文学》《时代作家》《苏州文学》《香江文艺》《现代诗美学》《南北作家》《新时代》等杂志。作品《桑不老》获“星耀华夏盛世好文学”全国原创文学三等奖,诗歌《你的山海》入选“中国散文网”“最美中国诗词大赛”优秀作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