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与少年”--记“静享悦读”读书组访李海明珐琅艺术馆活动纪实

五•二班“静享悦读”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意识,2025年2月21日,“静享悦读”读书组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活动——参观李海明珐琅艺术馆。此次活动以“非遗与少年”为主题,旨在通过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责任感,并在这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场馆开展《野马笔记》读书分享活动。  <br>   李海明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珐琅艺术馆陈列了众多精美的景泰蓝作品,展现了这一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与深厚文化底蕴。景泰蓝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复杂,融合了青铜工艺、瓷器工艺和绘画技艺,被誉为“国之重器”。   “静享悦读”读书组一直致力于通过阅读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小读者们的文化素养。此次参观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非遗传承的生动课堂。<div>  下午14:30,读书组的13名少年在家长的陪同下,抵达李海明珐琅艺术馆。艺术馆内陈列的景泰蓝作品琳琅满目,色彩斑斓的珐琅器物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瞬间吸引了大家的注意。<br></div>   活动伊始,李海明老师为孩子们讲解了景泰蓝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从选材、制胎、掐丝、点蓝、烧制、打磨等工序一一展开,细致入微地介绍了每一道工序的独特之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各种问题,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景泰蓝制作的魅力,艺术馆特别安排了动手体验环节。在工艺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尝试了“点蓝”这一关键步骤。他们用细小的工具将珐琅釉料填充到掐丝图案中,虽然手法略显生疏,但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仿佛置身于工匠的世界。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工艺的精细与不易。   参观结束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分享了今天的参观感受。孩子们纷纷表示:“原来景泰蓝制作这么复杂,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工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以前只在课本上看到过景泰蓝,今天亲眼见到这么多精美的作品,感觉特别震撼。”大家纷纷表示,要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div>  在这充满厚重历史文化的场所,读书组也在第一策划小组的组织下开展了《野马笔记》读书分享活动。</div>   管梓杉分享:读了《野马笔记》,就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野性与自由的世界。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匹野马的生命历程,以及它与人类、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野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与野生动物共同拥有的这个美丽星球,从而更加关注自然、保护动物,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彭振杰分享:《野马笔记》以作者在卡拉麦里保护区和野马中心的亲身经历为线索,生动地展现了作者与野马相伴二三十年的深厚情谊。书中不仅详细描绘了卡拉麦里独特的生态环境,还深入介绍了野马、野驴、鹅喉羚等多种珍稀动物的生态习性。其中,对野马的生活习性、日常饲养以及它们坎坷经历的描述尤为引人入胜。通过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衷心希望未来的生态环境能够不断改善,让野马们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它们的种群也能更加繁盛。   宋纪乐分享:《野马笔记》不仅是一本关于野马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自由、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思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张家祥分享:假期我读了《野马笔记》这本书,知道了有一种野马叫普氏野马,因人类无情的猎杀、栖息地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多重原因,普氏野马于上个世纪中叶在野外灭绝。目前,全世界仅有的普氏野马不足1500匹,是比大熊猫还要珍稀的物种,它是6000万年演化史的活化石,当今地球上唯一幸存的野生马种,被中国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还了解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的艰苦工作和心路历程,我们要懂得敬畏大自然,增强对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石子辰分享:通过《野马笔记》这本书,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向往自由的权利。书中的作者和野马也让我知道了只要坚持,你就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书中很多野马都锅上了幸福的生活,但同时一些野马的悲惨命运也让人倒吸凉气。希望我们这一代人,都有追逐自由的勇气,坚持不懈的毅力,让我们像野马一样,奔向广阔的世界! 梁雅茹分享:我很喜欢《野马笔记》这本书,我从书中看见了小马驹第一次站立的踉跄,看见了马群在晨曦中饮水的优雅,也看见了它们在暴风雪中相互依偎的温情。这些画面让我明白,野马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它们会疼、会笑、会思念,和我们一样拥有丰富的情感。最让我感动的是野马对自由的执着。在荒原上,它们奔跑的身影潇洒而又骄傲,让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候我也会像一匹小野马,渴望挣脱束缚,在知识的原野上自由奔跑。   纪钰熙分享:《野马笔记》是著名科普作家张赫凡的生态文学作品,以普氏野马的保护历程为背景,详细记叙了普氏野马从百年流离到回归故土、从人工圈养到放归自然的坎坷历程。这本书不仅展示了普氏野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还深刻反映了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本书通过文学的形式记录和传播生态保护的理念,使得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普氏野马及其生存环境,告诉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动物! 韩佳良分享:《野马笔记》是新疆科普作家张赫凡以亲身经历撰写的生态文学作品,记录了普氏野马从濒危到重归自然的坎坷历程。书中通过真实守护者的视角,展现了野马在卡拉麦里荒原的生存抗争与生命壮歌,更揭示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张赫凡扎根戈壁数十年,用日记记录野马群的野化实验,字里行间饱含对生命的敬畏与悲悯。书中既有严酷自然环境的刻画,也有守护者群体的无私付出,让人深刻体会到保护濒危物种的紧迫性。这不仅是一部野马史诗,更是一曲生态文明的赞歌,呼唤我们以行动尊重生命的自由与尊严。 <p class="ql-block">  孙裕博分享:这本书的作者以野马为象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一方面,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尤其是人类与野马之间的互动。这让我意识到,人类应该更加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地试图控制和改变它。另一方面,书中通过野马的生存故事,传递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像野马一样,勇敢面对,坚持不懈。</p> 刘泽宇分享:作者张赫凡自大学毕业后就到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工作,深入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几十年如一日潜心于普氏野马的饲养、繁殖和科研工作。从初来戈壁滩时的失落无助、一次次想离开,到后来的坚定不移、每次去寻找野放野马都万分欣喜——多年的相依相守早已让她与这些野生动物朋友们同呼吸共命运。这本书虽然是张赫凡所写,但讲的却是她以及众多和她一样的野马守护者的故事,她背后代表的是生活在中国边疆的默默无闻的野生动物守护者群体。正是有了他们,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风餐露宿,日夜守护,才使回归中国的野马种群不断壮大,并重归自然。我们要热爱大自然,关爱野生动物和我们的地球家园。 马芸熙分享: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让我心潮澎湃的书——《野马笔记》。它不像其他故事书那样充满奇幻色彩,却让我感受到了最原始的生命力量。书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野马在草原上自由奔跑的画面。野马群在草原上奔腾,像一阵风,像一片云,那种无拘无束的生命力让我深深着迷。最让我感动的是野马之间的感情。它们会互相梳理毛发,会在危险来临时保护同伴,会一起照顾小马驹。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我们也会互相帮助,一起玩耍,一起成长。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自由和友情的珍贵。野马教会我要像它们一样勇敢地追求梦想,要珍惜身边的朋友。 申宜可分享: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过野马的视角,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野马的生存环境日益受到威胁,它们的每一次迁徙、每一次觅食,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这不仅是对野马命运的关切,更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反思,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文明的进程中,为这些野性的生命保留一片净土。   非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当非遗与少年相遇,传统文化便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少年将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