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37年冬季,日本强盗侵犯到了镇江古城。铺天盖地的轰炸声,将镇江城震得地动山摇。城里城外燃起了冲天火光,人们哭喊着四处逃避。</p><p class="ql-block">我爷爷刚跑到一片小树林,一颗炮弹就落在离他不足十米的地方。巨大的气浪将爷爷掀翻在地,浑身上下沾满了泥土,耳朵也被震得钻心疼痛。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有个工友跑过来了,他对爷爷喊道:“杨清霞,杨清霞……”爷爷看见对方的嘴巴在动,却听不到在说什么。</p><p class="ql-block">爷爷耳朵听不见了,当时还以为是受剧烈巨响的一时障碍,后来发现竟被炮弹震得完聋了。听不见别人说话,店里也待不下去了,爷爷失业回到了家中。</p><p class="ql-block">过了没不久,有消息说日本鬼子快要侵犯到了邵伯。日寇沿途烧杀奸抢,无数同胞倒在了敌人的刀枪之下。老百姓个个都人心惶惶,纷纷逃离了家乡,背井离乡去“逃兵荒”。</p><p class="ql-block">情况十分紧急,家里也乱成了一团麻。到底去哪儿呢?爷爷和叔爷爷商量着,从淮阴到盐城活跃着新四军的队伍,那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家里老亲就住那一带的丁家庄、丁沟和吴桥,那就分头投奔一处地方吧。看到儿女就要骨肉分离,曾祖母伤心得话都说不出来,嘴里嘟囔着:“作孽啊,作孽啊……”</p><p class="ql-block">父亲那年刚十一岁,茂瑛姑和茂琳姑分别六岁和四岁,茂良小叔还不会走路。为了活命,一家人携老挈幼出行了。那天正下着小雪,凛冽的北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般。爷爷推着一辆木独轮车,带上要用的行李包裹,曾祖母抱着小叔和姑姑坐上面,一家人一脚高一脚低的出发了。</p><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真遭罪,地上冻得又硬又滑,奶奶一双小脚踏上去一拐一拐。父亲脚上还生满了冻疮,走一步就钻心的疼痛。一阵寒风吹来,浑身冷得直打哆嗦。曾祖母见奶奶行走困难,对她说:“让我走一会儿吧。”</p><p class="ql-block">奶奶看看旁边的父亲,说:“我能走,要换就换茂贤吧。”父亲忙说:“我不坐,我走得动。”</p><p class="ql-block">全家人就这样走走停停。实在跑不动了,就在路边息一息。肚子饿急了,拿一点带的干粮填填饥。嘴里渴了,就从地上抓把雪来润润嘴。虽说只有二、三十里的路程,一直走到天擦黑才赶到了丁家庄。</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和父亲看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影。当电影中出现老百姓拖老带小逃难情景时,父亲说:“那时我们逃兵荒,比电影里描述的悲惨样子,有过之而无不及啊。”</p><p class="ql-block">亲戚家看到家人们来了,特意熬了一大锅糁子粥。父亲还真饿坏了,一连喝了两大碗。当夜在堂屋打了地铺,第二天又用杂木、稻草搭了简易棚,住的地方算是解决了。</p><p class="ql-block">居住可以搭简陋的窝,解决一日三餐可是大问题了。许多逃兵荒的投亲靠友来到这里,村庄里挤满了人。地方上也想了不少办法,筹集来了物资救赈灾民。但毕竟僧多粥少,只能是杯水车薪了。</p><p class="ql-block">离家时将所有值钱东西都带了过来,用这些钱买了些粮食度日。村里人听说爷爷有些文化,请他教自己孩子识识字,时常会送来一些吃的。奶奶背上几十斤土特产,到附近的集市上赶集,将这些卖了赚些差价。奶奶还帮人家做针线挣些零化钱,日子就这样将就着过了下来。</p><p class="ql-block">父亲和村里小伙伴很快玩在了一块,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挖野菜,一起到河里摸田螺、河蚌。有一次,父亲还抓到了一条鱼,算让家人打了一回“牙祭”。</p><p class="ql-block">1938年后的时局稳定了一些,全家人又回到了邵伯家中。没吃的没喝的,天天都在找米下锅。爷爷想着去找一份工作养家,接连找了好几个东家,对方一看是聋子都直摇头。爷爷在外面碰了壁,跑到家里就发闷火。曾祖母骂道:“没出息的,一泡尿就能把人憋死?”</p><p class="ql-block">爷爷慢慢地冷静了下来,外面既然找不到事做,不如鼓捣些旧货卖卖吧。所谓旧货,就是将有钱人家不用的旧家具、旧衣服收集起来,卖了来赚些差价。爷爷修理好损坏的家具再抹上油漆。奶奶将旧衣服重新染上色,改成时髦一些的式样。旧货的卖相好了,也会好卖一些。父亲的书肯定念不成了,每天协助爷爷打理卖旧货生意。</p><p class="ql-block">兵荒马乱的岁月,很少有人光顾旧货。旧货实在卖不动,爷爷又改成了卖香烟。可是想了好多法子,却总是入不敷出。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奶奶就到尼姑庵里找了推磨的活。有一次奶奶怀孕了,还坚持拖着重身子去推磨,谁知因用力过猛而流了产。</p><p class="ql-block">过了没几天,尼姑庵又要人去推磨了。奶奶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还硬撑着要去。爷爷劝道:“不要去了,小月子里置下了病根,可不是小事啊。”奶奶说:“没事的。尼姑庵里如果找了别人,以后就难找到这样的活了。不管怎么说,干一回能挣一碗米或者一把豆,家里就能吃上一顿饱饭呀。”</p><p class="ql-block">奶奶后又生了一个女孩,日子更加艰难起来。有个街坊看到我们家的难处,跑来说:“我有个亲戚想找童养媳,你们愿意让茂瑛去吗?他家有十几亩地还养了一头牛,家底蛮厚实的。她去了就能过上好日子,你们负担也轻了不少啊。”</p><p class="ql-block">谁愿意将自己儿女往火坑里送?奶奶一口回绝:“我们家孩子不送人。”可是,每天吃了上顿愁下顿,最小的女儿身子又弱,还得经常给她抓药。这日子实在没法子过下去,爷爷奶奶又纠结了起来。他们想着,孩子如果到了人家或许还能吃顿饱饭,总比困在一起饿死强吧。思前想后,两人狠心的咬咬牙,将才八岁的茂瑛姑送人了。</p><p class="ql-block">父亲和弟妹们相依为命,平时总是照顾和呵护着他们。有一次,亲戚给了父亲几颗糖,他一颗也没舍得吃,全分给了弟妹们。现在听说要将妹妹送人,他哭着说:“不要把茂瑛送人,我长大了挣钱养家。”</p><p class="ql-block">茂瑛姑被人家接走的那天,她不停地哭着、喊着:“我以后听话了,我不要去别人家……”。眼睁睁望着孩子哭喊着走远了,全家人心如刀绞,抱在一起嚎啕大哭。</p><p class="ql-block">茂瑛姑在那人家过得很苦,从小就被支使着干这干那。干些重活还不算什么,更痛苦的是她的心。那个男的是傻子,讲话都口齿不清,也难以和别人交流。想到要和这傻子过一辈子,茂瑛姑日日夜夜都倍受着煎熬。</p><p class="ql-block">过了没两年,茂瑛姑被硬逼着和那傻子成了亲。她不情愿的哭啊喊啊,可这又有什么用呢?那傻子的脾气特别暴燥,茂瑛姑稍有不顺就拳打脚踢,身上经常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茂瑛姑实在忍受不了这种折磨,解放后离开了这个家。她独自跑到了南京,曾到别人家做过帮佣,后来在铁路上当搬运工,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这已是后话了)</p><p class="ql-block">这事给父亲留下了很大的创伤,他多次和我提起这件事。父亲每当提起这事就泪流满面,他说:“茂瑛这辈子遭了不少罪,我们杨家对不起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