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167efb"><b>土城古镇</b></font>是一个因航运而兴的古镇。自秦汉以来,因水陆交通的便利,这里一直是重要的货运码头和商品集散地,四方商贾在此云集,古时“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素有“川黔锁钥”之称,形成了浓郁的商埠文化。元朝末年,当地居民在改建房屋时,发现了大量用泥土建房筑城的墙基,“土城”由此得名。<div> 对于喜欢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人,一定不能错过土城古镇!这里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让人流连忘返。<br></div> 依山傍水而建的土城古镇 走在岁月磨损的石板街,看到左右因地就势蜿蜒起伏而建造且饱经风霜的临街房屋和淳朴悠闲的古镇居民,体会着这古朴中散发出来的浓浓历史文化气息。感受古镇的宁静。 古镇人追求着一种自然、舒适、宁静的生活。无论是闲暇之时,还是逢场赶集,人们或邀聚商铺,喝一碗柜台酒,或相约茶馆,品一杯盖碗茶,打打长牌,搓搓麻将,这种朴素且与世无争的生活,是一种对人和事的深刻体会。 <p class="ql-block">观看店主制作特色小吃</p> 乡野民风 土城古镇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重要地点之一,这里留下了许多红军战斗遗迹。如“四渡赤水“中的”第一渡土城渡口;青杠坡战斗遗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在土城居住地、红军干部会议会址、红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部等旧址,这些旧址遗迹为土城留下了灿烂的长征文化和不朽的红军精神。 四渡赤水纪念馆:馆内陈列采用文字、图片、实物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再现了中央红军四次飞渡赤水河,摆脱敌军围追堵截的全过程,系统展示了“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的战争史。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1935年1月29日至3月22日,中央红军4次往来跨过赤水河,进行大小战斗30多次,这就是四渡赤水战役。25年后,毛泽东对来访的英国名将蒙哥马利说,四渡赤水是我平生得意之笔。 坐落在古镇老街上的毛泽东、周恩来住址旧址 毛泽东居室 周恩来居室 一渡赤水渡口 惠民宫,红军总参谋部驻地 <p class="ql-block">悠悠赤水河,巍巍青杠坡,红军长征从这里走过,先辈的热血洒满山河(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28日,从拂晓到傍晚,红军在距土城4公里的青杠坡与尾追的川军“模范师”展开激战。<br></p> 在土城镇旁,建有一座讲述731位女红军英勇事迹的女红军纪念馆。纪念馆院子中一座称为“花园”的中西合璧两层砖楼,是当年红三军团指挥部驻地。 <font color="#b06fbb"><b>丙安古镇</b></font>三面濒临赤水河,从明清时代起,这里就是上下客商歇息之地。丙安古镇自古以来为川盐入黔著名驿站和商品集散地,被誉为"明清建筑与历史的活化石",具有"千年军商古城堡"之美誉。<div> 自清乾隆年间赤水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后,丙安更是成为赤水河航运最繁荣的水陆码头,为中国西南滇、川、黔三省地区往来盐船和商家必经的夜泊之地,其时沿岸酒肆和酿酒烧坊林立,商贾如云。<br></div><div> 古镇河边建有许多由数百根圆木支撑在赭色岩石上的吊脚楼,这些老楼多掩映在绿树丛和芭蕉林里,沿崖壁修筑的石阶延伸到河滩边。蔚为壮观。镇上只有一条狭窄的石板街,长约400米,从古至今一直是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古镇距河滩10余米高,两座石门(太平门、东华门)把守着一东一西场口。门旁各有一株苍劲古朴的大黄桷树。小小的镇门,却是打开古镇与外界来往的唯一通道 ,每到夜晚,两道镇门闭门上锁,百姓轮班值守,保护古镇的安全。<br> 时光流转,当我们脚踩着带有青苔的石板街,眼看着不见油漆印迹的木板墙,阳光从两边瓦屋滴水檐之间撒下来,这里的旧屋、旧瓦、旧墙飞檐像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渗透着历史的沧桑。</div><div><br></div> 到达丙安古镇,驶过新丙安大桥,左端为停车场,将车停好后,出停车场桥的右端便为古镇景区入口 走进始建于清代,位于赤水河丙滩段东西走向的丙滩纤道,仿佛听见纤夫的号子声 丙安古码头。为一片裸露石滩,是纤夫们日夜劳作的地方 在很多大的石头上还能看到人工开凿的称为“石鼻子”的空洞。 在纤道旁的岩石上,还能见到高80厘米,22厘米见方的栓船石墩子 桥头山体上的摩崖石刻 始建于清代的双龙桥。河中有九礅,礅宽3米,桥面分为九段,每段均为长4米,宽0.85米,厚0.5米的条石铺砌, 中间两礅凿有一雌一雄两条龙昂首向上流方向,龙头高出桥面1.1米,桥中间另外三墩上有被破坏的雕刻痕迹,据附近居民讲是 狮子造型,被打破丢弃河中。 千根柱子支撑的丙安古镇全貌 石板路在前面变成了向上的台阶,就是建于清朝时期古镇两大关门之一的东华门(上寨门)。东华门高3.1米、宽2.2米、厚度为1.2米,两扇木门用于打开与关闭寨门。 进入东华门,走过百转千回石板路,便是丙安古镇的旅游商品集市,街道两边都是各色商铺,这里售买的商品是更接地气的当地的山货, 干竹笋,晒干的野山菇,茶叶等等,土酿老酒 漫步石板街,岁月清刷着青石,散发着时间的味道。沿街的旧屋、旧瓦、旧墙飞檐……至今仍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形成的古城堡垒原貌。 镇门:太平门 <div> 进东华门,上台阶不远,便是"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div><div> 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为国内唯一的介绍红一军团战绩的纪念馆。1935年1月25日,红一军团部及红二师到达丙安古镇,红一军团总指挥部和红二师师部设于丙安场上,先后展开著名的赤水黄陂洞、复兴场之战,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div><div> </div> 陈列馆一楼一底,全木制串架结构。 陈列馆展示内容分为挥师黔西北、鏖战赤水、四渡赤水和红色丙安四个部分,为红一军团在丙安留下的永恒记忆。 军团长林彪卧室 会议室 从东华门进入古镇,至太平门出镇,便可见到一座悠长的铁索桥“红军桥”,巍然的桥头上红星闪闪,镌刻的“长征”两个字熠熠生辉。吊桥高耸在赤水河上,桥墩高达百余米。大桥于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背靠苍莽大山,面向滔滔赤水的古镇村民 ,结束了长年无桥可过,无路可走,想要出寨,就只能乘船渡河的历史。它将丙安古镇和新修的丙安新城连接在一起。<div> 1935年1月,红一军团团部及红二师师部入驻丙安古镇,红军抢渡赤水河,便是乘百艘竹筏、木船等渡之。屹立在桥头的“红军渡口纪念碑”,向人们诉说着1935年发生在这里的英雄故事。<br></div> 站在红军桥上眺望赤水河。发源于云贵乌蒙山奔流不息的赤水河沿峡谷流向远方,汇入长江。丙安古镇地处在风景优美的大山深处。 丙安红军渡口纪念碑,是红色丙安的见证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368天,在贵州停留127天,贵州处处留下了红军的印迹</p> 在丙安古镇游览结束后,原计划直接开车进入四川。但当我们从停车场开车出来时,突然听到有人喊到,你们的车右后轮没气了。赶紧停车查看,果然,右后胎不知何时被扎破漏气。原准备自己换上备胎。但折腾一阵车胎卸不下来,只好找来汽修店人员将车拖到店中,由于店中没有合适的车胎,热心的店主马上联系有关人员,为我们送来新胎换上。但这一折腾几个小时过去了,当天是无法进川了,就近来到习水休息。<div>傍晚,在习水城中散步,没有想到,习水城也是如此美丽!</div> 习水街景 习水东风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色 <p class="ql-block"> 从3月27日进入贵州到4月17日离开,历时22天,驾车环游贵州。可以说游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既领略了贵州的风土人情,也欣赏了贵州的自然风光,还追寻了红色足迹下激情燃烧的岁月。昔日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如今变成了山水交融的多彩贵州。依山伴水、风光秀丽、群山环抱、环境绝佳,百年古院、古老村落一一跃入眼帘,各种景观都独具特色,栩栩如生,仿佛为我们开启了时光隧道。(贵州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