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琐忆 一六八

柳韵=刘云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社火表演,大营镇的舞蹈用了歌曲《有一个地方叫三门峡》作音乐伴奏。当时融媒体中心现场直播,直播间很多朋友留言说歌曲韵味十足,有的说歌词好唱的更好。还有赞叹歌曲真棒!好词、好曲!时髦!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有味道!歌词写的好唱的好,好听极了。</p><p class="ql-block"> 这首歌是2023年专门为央视在三门峡的活动创作的,当年十月份登上了央视《边走边跳》栏目,还上了2024年三门峡市春晚。因为歌词通俗易懂、音乐简洁明快、地域色彩浓郁、节奏感强,深受群众喜爱。</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地方叫三门峡,</p><p class="ql-block">大禹用斧头劈开了它,</p><p class="ql-block">黄河滚滚浪淘沙,</p><p class="ql-block">中流砥柱耀中华。</p><p class="ql-block">三门峡风景美如画,</p><p class="ql-block">白天鹅年年来安家,</p><p class="ql-block">黄河廊道生态美,</p><p class="ql-block">山美水美顶呱呱。</p><p class="ql-block">黄河明珠三门峡,</p><p class="ql-block">生态宜居人人夸,</p><p class="ql-block">地坑院温泉名气大,</p><p class="ql-block">庙底沟仰韶有文化。</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地方叫三门峡,</p><p class="ql-block">老子那道德经放光华,</p><p class="ql-block">甘棠遗爱传佳话,</p><p class="ql-block">空相映照达摩塔。</p><p class="ql-block">三门峡人文耀华夏,</p><p class="ql-block">那成语故事多如麻,</p><p class="ql-block">上官文章秤天下,</p><p class="ql-block">姚崇拜相报国家。</p><p class="ql-block">非遗勾画三门峡,</p><p class="ql-block">捶个草儿能印花,</p><p class="ql-block">澄泥砚捏出金蛤蟆,</p><p class="ql-block">锣鼓书听得笑哈哈。</p><p class="ql-block"> 歌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歌颂三门峡的生态美,第二部分歌唱三门峡的历史人文,彰显三门峡的文化符号。首句有一个地方叫三门峡,大禹用斧头劈开了它,形象的唱出了三门峡传说的由来。接下来黄河滚滚中流砥柱,更是三门峡精神的象征。第二段落用甘棠遗爱、道德经、空相寺达摩塔等诸多名胜,赞颂三门峡的历史文化,还勾画了一个非遗三门峡。捶个草儿能印花,澄泥砚捏出金蛤蟆,锣鼓书听得笑哈哈,形象的展示了三门峡非遗文化。</p><p class="ql-block"> 歌曲创作前期,我在编导上寻求传统与现代音乐的结合。陕州梆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地人习称蒲剧。我给张建峰同学发了很多蒲剧的演奏音乐,让他熟悉戏曲传统音乐,然后我哼出了前四句的唱法,后面让他用流行音乐来完成。经过多次沟通磨合,我们拿出了小样,后期张轲老师在电脑上编曲合成,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美妙歌曲。歌曲开场用陕州梆子(蒲剧)大流水板式,锣鼓铿锵,慷慨激昂。大流水在戏剧中一般用于官员或大将的出场,使用大铜器,常用于表现豪迈、雄伟和慷慨激昂的情绪。前四句用传统戏曲的唱法,唱出了豪迈气概英雄气。而结转的流行音乐,欢快明了,朗朗上口。配器运用了传统乐器,板胡、琵琶、笛子、二胡等,加上电声乐器合成,精致巧妙。由于曲目较短,在两个段落之间添加了旋律,适合舞蹈表现,增加了流行Rap的节奏,极具现代感。歌曲最后“锣鼓书听得笑哈哈”一句,采用了蒲剧《徐策跑城》中“哈哈哈”笑声的唱法,把传统戏剧的表演和流行唱法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我业余创作了一些歌曲,多是用于晚会演出。《多彩陕州》《逐梦陕州》《动感地坑院》《美丽老家地坑院》《红军从咱家乡过》等等,还有陕州锣鼓书《陕州十碗席》《在陕之州》等曲目,很多至今流传演唱,宣传了三门峡,宣传了陕州。陕州是我的家乡,能用歌唱的方式来歌颂家乡,也算是自己一点点贡献了。</p><p class="ql-block"> 春节前参加三门峡音乐家协会的活动,朋友们让我发言。我说在座的各位都是三门峡音乐界的大咖,我是唯一一个不识谱的人。</p><p class="ql-block"> 说的是大实话,我不会乐器,不识简谱,唯一会的是打鼓,但不是退堂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