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春节,第二次来到福建。上次去了厦门市区和鼓浪屿,这次准备到漳州和泉州。</p> <p class="ql-block">1月29日从重庆出发,因为漳州没有机场,所以飞到厦门,再租车去了漳州。</p> <p class="ql-block">住漳州古城。从漳州百货大楼11楼俯瞰夕阳下的漳州古城。远处是有400多年历史的威镇阁。</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里走马观花逛逛,人流熙熙攘攘。</p> <p class="ql-block">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入夜,古城亮起了灯,喜气洋洋,流光溢彩。</p> <p class="ql-block">文昌门。</p> <p class="ql-block">名满天下的漳州水仙,正是盛开的时节。</p> <p class="ql-block">来漳州主要是为了参观土楼。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或方或圆,以圆为主,如珍珠般洒落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间。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像。</p><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主要集中在漳州南靖和龙岩永定,永定土楼又分高北、洪坑、初溪和南溪4个景区。</p> <p class="ql-block">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永定土楼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展示了客家人的智慧,具有防震、防火、防御等多种功能,通风和采光良好,冬暖夏凉。在永定土楼内,还保持着客家人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体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团结友爱传统。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土楼也被誉为“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08年7月,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1月30日,我们去了永定的高北和初溪两个景区。高北土楼群是福建土楼的精华之一,是永定土楼的代表作。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承启楼。承启楼有“圆楼之王”的美誉,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面值1元的福建民居是一座环环相连的土楼,就是承启楼。</p><p class="ql-block">承启楼始建于明,建成于清,历时48年,鼎盛时期居住过800人,它是一座城堡—— 一座家族之城。</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的大门对联是“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这副对联概括了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和生活哲学,即勤劳、节俭、耕田和读书。</p><p class="ql-block">因为人太多了,只能拍上半部分。</p> <p class="ql-block">可惜不能上楼,只能在一楼参观。</p> <p class="ql-block">水井。</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一层是灶房,二层是禾仓,三四层是卧室。</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2010年4月,永定土楼获“最古老、最多、最大、最高”等四项吉尼斯纪录。</p> <p class="ql-block">侨福楼位于承启楼西侧,坐北朝南,为圆形土楼,是楼主在海外的兄弟筹资兴建。1962年动工,历时三年完成。因出有11位博士,又称博士楼。</p><p class="ql-block">侨福楼为圆形土楼,单圆三层高,釆用内通廊式设计,祖堂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元素,正面有4根西式圆形石柱。</p><p class="ql-block">大门对联为“侨资兴建光闾里 福泽覃敷利国家”。</p> <p class="ql-block">湛蓝的天空映衬着圆形的大楼,红彤彤的灯笼挂满了春节的喜庆!</p> <p class="ql-block">付10元钱可上二楼参观拍照。</p> <p class="ql-block">世泽楼位于承启楼东侧,为长方形土楼。楼门前石刻楹联为“世传勿替家声远,泽本遗风椒衍长”。楼门和院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听旁边导游说这是为了财不外漏。</p><p class="ql-block">时间有限,就没进去看了。</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赶去初溪景区。初溪村地处永定的深山之中,位置距离城镇较远,交通不太方便,因此被公认为是商业化开发最少风景又好的土楼景区。</p><p class="ql-block">初溪土楼群自明代至现代,历经数百年建成,为徐氏家族聚居地,是永定区内最原始、最具客家人文色彩的土楼,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土楼群”。</p><p class="ql-block">传说初溪村的先祖在打猎时发现了三只野鹿,追踪至现在的初溪村,看到这里山青水秀,非常适宜居住,认为这是神灵的指引,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并为村子取名为麤溪村,简写为同音字初溪村。</p><p class="ql-block">初溪土楼群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楼名中都带有一个“庆”字,以示人丁兴旺,万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村旁有一条山路通往山上的观景台,上下共300多步台阶。</p> <p class="ql-block">登上观景台,眼前豁然开朗,初溪村尽收眼底。冬日暖阳下,土楼群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远眺余庆楼。</p> <p class="ql-block">看见下面村前的小广场上正在舞狮。</p> <p class="ql-block">集庆楼是永定现存最古老(建于1419年)、结构最特殊(72道楼梯)的圆土楼。全楼木制结构不用一枚铁钉,与厚度近2米的生土墙一道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霜雪雨,是“客家土楼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更难得的是,这幢楼已无人居住,因此对游客完全开放,可以自由上下参观。</p> <p class="ql-block">再见,初溪村。</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们同“树爷爷”玩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1月31日,从漳州坐高铁去泉州。</p><p class="ql-block">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沿海,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南接厦门,东望台湾,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蕰深厚的城市。泉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秦时期,三国时期就已设有行政机构。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见证了泉州作为国际贸易和多元文化的中心地位。</p> <p class="ql-block">出高铁站后租车直奔洛伽寺。</p><p class="ql-block">海边的踏浪观音像,当地人称妈祖像。</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拍摄洛伽寺全景的最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海上寺庙洛伽寺。</p><p class="ql-block">洛伽寺始建于唐朝,由印度僧人创建,历经宋元扩建,现存多为明清遗存,是泉州佛教文化中心,名称源于印度佛教圣地洛伽山。</p><p class="ql-block">洛伽寺重建于2001年。</p> <p class="ql-block">沿海岸走近洛伽寺,远望寺庙山门外已挤满了人。</p> <p class="ql-block">洛伽寺仅有一桥与大陆相通,桥上更是挤得水泄不通。我们不得已放弃了进庙的打算。</p> <p class="ql-block">转道去梧林传统古村落。</p><p class="ql-block">梧林村保留有完整的百年古建筑群,散落在占地660亩的古村落中。它们涵盖了闾南官式大昔、中西合璧民居、哥特式建筑以及古罗马建筑共两百多幢,有“华侨建筑博物館”之称。</p> <p class="ql-block">朝东楼。</p> <p class="ql-block">用玻璃罩着的“百福墙”。</p> <p class="ql-block">“胸怀祖国”楼,建于1953年春,由旅菲华侨蔡氏堂兄弟合建,是梧林村保存最完整的番仔楼。</p> <p class="ql-block">“枪楼”。最初是为了保卫梧林村百姓安全,抵御流寇土匪入侵,后成为海外归侨与乡贤名流聚会之所。</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建筑太多了,大多都没有标出名字,所以很多在资料上介绍过的建筑都没找到。而且整个村子像个迷宫一样,我们在里面差点迷了路,好不容易才找到乘坐景区交通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2月1日天气很好。这里天亮得早,清晨在租住民居的屋顶露台上拍了一张照片,此地特有的红色屋顶和远处的石塔都沐浴在晨光中。</p> <p class="ql-block">为了避开人多的时段,我们七点过就去了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刹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西门。</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内有两座石塔,建造于南宋时期,双塔集建筑艺术、绘画、雕刻、宗教文化于一体而闻名海内外,双塔上的浮雕雕刻精湛、内涵丰富,在中国其他古石塔上并不常见。双塔上共雕有人物浮雕160尊(东西塔各80尊),东塔须弥座有图雕54方,西塔须弥座有图雕56方。其人物雕像传承了宋代以写实见长的风格,人物性格刻画生动,形象端庄优美,不仅表现了闽南石雕工艺的精湛,更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双塔是中国从木塔向砖石塔转向的开端和尝试,突破了将石头当木头用的建造过程,既保留了石头的坚固性,又承接了木头的美观、受力体系,是一次伟大的创造。东西两塔是中国最高也最大的一对石塔。</p><p class="ql-block">这是西塔“仁寿塔”,高45.06米,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木塔,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易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的花岗岩石塔。</p> <p class="ql-block">麒麟壁,建于乾隆乙卯年(1795年),原位于泉州府城隍庙前。1970年代初,这座壁被移砌到开元寺西塔北面,得以妥善保护。壁上的神兽不仅是一件艺术雕刻,更是人们对道德和价值观的传达,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清廉的崇尚。</p><p class="ql-block">关于麒麟壁上的神兽,民间有两种主要说法:</p><p class="ql-block">麒麟说:这种说法认为壁上的神兽是麒麟,象征着吉祥和繁荣,常被视为安宁与和谐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犭贪说:另一种说法认为这并非麒麟,而是“犭贪”,这种神兽象征着贪婪,古代官宦人家常在家中雕刻“犭贪”像,以警示自己廉洁守法,远离贪欲。</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匾上的4个字是“桑莲法界”。</p> <p class="ql-block">大殿右边的宋代石塔。</p> <p class="ql-block">大殿左边的宋代石塔。</p> <p class="ql-block">南门。(从里往外拍摄)</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纪念馆,没开放。</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造像。</p> <p class="ql-block">查“识花君”说这叫“炮仗藤”,后来几天在泉州到处有看到。</p> <p class="ql-block">东塔“镇国塔”,高48.27米,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初为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易为砖塔;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的花岗岩石塔。</p> <p class="ql-block">戗脊端头的草龙。</p> <p class="ql-block">菩提树,是佛教中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树木。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静思6年才修得正果,所以菩提树被称为佛教“圣树”。菩提树作为佛教的象征,代表着觉悟、启示、涅槃和智慧等重要概念。</p><p class="ql-block">"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p> <p class="ql-block">早樱花开了,衬着蓝天白云、飞檐红瓦,格外娇艳明媚,为古寺更增添了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远眺西塔。</p> <p class="ql-block">下午去逛西街。泉州西街是形成于唐开元年间的一条千年古街,仿佛是一座穿越时空的博物馆。自唐朝开元年间“列屋成街”以来,西街已有超过1300年的历史。古代泉州以西街为起点,逐渐向外开拓发展。作为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不少波斯、阿拉伯等海外商人在此经商或定居,史称“市井十洲人”。</p><p class="ql-block">开元寺也在西街旁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街上人群摩肩接踵,我们只能随着人流缓缓向前移动。</span></p> <p class="ql-block">钟楼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位于泉州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是泉州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钟楼上还安装了红绿灯,起到指挥交通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等了50分钟才吃到的“姜母鸭”。</p> <p class="ql-block">值班警察站在路边高处的平台上,注视着来往的人们,随时准备提供帮助和处理突发事件。</p> <p class="ql-block">入夜,西街灯火辉煌。这是在一个网红打卡点拍到的开元寺双塔。</p> <p class="ql-block">亮灯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小青蛇。今年是蛇年。</p> <p class="ql-block">晚上观看“偶遇泉州-南音木偶戏非遗表演”。</p> <p class="ql-block">提线木偶在舞台上太矮了,只能从前几排观众的人头间观看演出,无法录像。专心观看也很有意思。</p><p class="ql-block">这是布袋木偶戏(又称掌中木偶戏)“大名府”。</p> <p class="ql-block">南音一句也听不懂。</p> <p class="ql-block">又去顶楼拍了一张夜景。左边那个十字架是一座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头天晚上看资料,发现开元寺还有好多看点没看到。好在我们就住在西街一家民宿,离开元寺很近,所以2月2日一早,我们又来了开元寺。</p><p class="ql-block">这次从南门进,南门才是正门。.</p> <p class="ql-block">进门的“紫云”匾额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唐代修建开元寺时,天空出现了紫色云彩,遮天蔽日,呈现紫云盖地的祥瑞之象。因此,开元寺的大雄宝殿也被称为紫云大殿。</p><p class="ql-block">下方的红底金字“敕大开元万寿禅寺”是泉州开元寺的正式名称,由元世祖忽必烈赐名。</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书写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相传出自朱熹语:“此地方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说的是宋朝时泉州当地寺院众多,民风虔诚。</p> <p class="ql-block">放心石上刻有一个独特的“心”字,中间的一点被巧妙地放在了下方,象征着“提起千般烦,放下万事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放心石见证了唐朝初年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原本在西塔四周都曾设有这样的放心石,象征着四方安宁。然而,历经沧桑,西塔的西、南、北三面的放心石已荡然无存,如今仅存东边这一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放心石提醒人们要放下心中的烦恼和忧虑,享受当下的宁静与快乐。它鼓励我们不要过度思虑未来或担忧无法改变的事情,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增加生活的幸福感。</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个园子名为“桑莲古迹”。</p> <p class="ql-block">园子里有一株千年古桑。</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桑开白莲”之树。</p> <p class="ql-block">照片左下方标注“2024年1月7日”。就是说这株千年古桑在2024年还结出了桑葚,真是奇迹。</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双塔在建成300多年后经历了1604年泉州8级大地震,当时在“山石海水皆动”、“城内外庐舍圯”的情况下,双塔仅仅受到了较轻的损坏,依然屹立不倒,足以见得其抗震性能的优越。</p> <p class="ql-block">大殿月台的须弥座束腰间嵌有72幅辉绿岩的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的,它们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的石柱和桁梁的接合处,有二排相向的24尊体能丰腴、身影华丽、色彩斑斓、舒展双翅的天女,梵文称为“频伽”(即妙音鸟)。</p><p class="ql-block">大殿不能进去,只能通过窗棂的空隙拍摄。</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廊檐间有对16角形的辉绿岩石柱,既刻有印度教神话故事,又刻有中国式的装饰图案。</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湿婆苦行像..</p> <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的摔跤手形象。</p> <p class="ql-block">化身为人狮除去恶魔。</p> <p class="ql-block">双凤朝阳。</p> <p class="ql-block">西塔上人物之一“猴行者”的介绍。这个形象比“西游记”还早了300年。</p> <p class="ql-block">1比1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手机拍到的西塔上“猴行者”。</p> <p class="ql-block">下午去看天后宫。</p><p class="ql-block">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初建时以宋徽宗赐额“顺济”为庙名。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顺济庙”改为“天妃宫”。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天妃宫”又改名为“天后宫”。天后宫建筑群保存有宋代构件和明清时期木构建筑。主体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和梳妆楼等。作为妈祖信仰文化物质载体的泉州天后宫,对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人太多了,拍照只能仰拍。</p> <p class="ql-block">屋顶这种装饰称为剪瓷雕工艺,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传统技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剪瓷雕亦称嵌瓷、剪黏,是流行于福建南部、广东东南部潮汕地区、台湾西部和越南等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属瓷片拼贴的一种。诏安剪瓷雕工艺是诏安寺庙、祖祠等建筑中一种传统手工装饰技艺。</p><p class="ql-block">相传,从宋代晚期漳州市兴建西山岩的“初来寺”时就已经有了剪瓷雕技艺;到了明代便开始盛行。</p><p class="ql-block">诏安剪瓷雕工艺主要表现在剪、黏、嵌、雕等环节,并结合绘画和灰塑造型工艺,分平雕、浮雕(分半浮雕和叠雕)和圆雕(或称立体雕)三种形式,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立体感强、久不褪色的特点。</p><p class="ql-block">题材以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和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特点是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立体感强、久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造型生动毕真。</p> <p class="ql-block">簪花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女性头饰文化。</p><p class="ql-block">簪花的清洁工在清理炉灰。</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的剪瓷雕工艺非常精湛,每一朵小花都做得很精致,人物表情也很生动细腻。</p> <p class="ql-block">如果有蓝天就更漂亮了。</p> <p class="ql-block">小粉蛇很萌。</p> <p class="ql-block">关岳庙紧邻天后宫。</p><p class="ql-block">关岳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始建于宋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最初仅供奉关羽,后增祀岳飞,改称为“关岳庙”。关岳庙不仅是闽南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也是海内外人士旅游观光、谒祖朝拜的圣地。</p><p class="ql-block">现存庙宇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进行全面整修。左祀关圣帝君(关羽),右祀岳武穆王(岳飞)。修复后的殿宇,装饰有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庙内香火终年旺盛,信徒远及东南亚及台湾。</p> <p class="ql-block">烧香的人多到挤不进去,只好在外面拍了两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女儿31号晚上去拍的夜景,那时已经关门了。</p> <p class="ql-block">旁边是一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附近还有一座承天寺。</p><p class="ql-block">承天禅寺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初名南禅寺,后改为月台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朝廷赐名为“承天”。鼎盛时期,寺内有大小殿堂40多座,僧众达1700多人,占地70多亩。素有“闽南甲刹”之称。</p><p class="ql-block">寺庙在历史上多次修缮,直至近现代遭受重创,1985年,承天寺在原址按照康熙三十三年《敕封月台禅林胜景全图》复建。</p><p class="ql-block">承天寺是弘一法师在闽南期间最主要的住锡弘法之地,也是他的僧籍落户地。自1930年以后,弘一法师多次来承天寺讲经、讲写字方法、整理古籍、编写目录。1942年,弘一法师在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遗体在承天寺茶毗,形成了一千五百余颗“舍利”。</p> <p class="ql-block"> (旅行日记之三十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