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三十七年前

家在五柳堂

<p class="ql-block">黉门再入泪朦胧,梅柳欣然一梦中。</p><p class="ql-block">工字楼前温旧迹,师形门内拾初衷。</p><p class="ql-block">拿云心事复何在,济世情怀谁与同。</p><p class="ql-block">文脉轻随官命改,归来底处沐春风?</p><p class="ql-block">笺注</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9号早上八点半,我到信阳市一高(信阳师范学校原址)参加“河南省高考综合改革政策宣传培训活动”,得间重回母校,徘徊在熟悉的校园小路上,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恍如隔世。我1985年8月考入信师普师班,1988年6月毕业,算而今,阔别母校已经三十七年了。</p><p class="ql-block"> 1903年,即清光绪二十九年,信阳师范学校的前身豫南道立师范学堂在祖国命运多舛之际诞生。近百年来,信师坚持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秉承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发展创业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例如,教育家刘景向、周祖训等,文学家赵清阁、叶楠、白桦等,音乐家陈铭志,篆刻书法家李果青,植物生态学家曲仲湘等……</p><p class="ql-block"> 母校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是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1年,其间几次易名。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老信师的存在,为信阳乃至全国的各个领域输送了大量人才。许多的校友,活跃在教育的一线岗位,为我们的国家培养栋梁之才。</p><p class="ql-block"> 2004年,信阳师范学校与原信阳教育学院、信阳卫生学校、信阳商业学校合并组建为信阳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在政府的主导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信阳职业技术学院(</span>信阳师范学老校区)被卖给浉河区另作他用,职院搬迁新址全部结束。许多校友闻讯,都奔走呼号,希望能留住老校区,留住百年信师的根与魂,遗憾的是流水落花春去也,老信师的校友们从此都成了没妈的孩子,断线的风筝!老信师将成为所有信阳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我曾在万家灯火城市广场居住十年,距离母校很近,步行二十分的路程,学校没被流转之前,我经常去那儿或是散步或是怀旧。学校被卖之后,因心里难受,一次也没有进去过,母校岂止物是人非!耳畔总会想起徐小凤的歌,欲待遥问总无凭,请明月代传情,思念的人儿泪长流……</p><p class="ql-block"> 是啊,百年信师,是斗转星移的一百年,是红烛燃烧的一百年,是播种希望的一百年,是桃李芬芳的一百年,更是栉风沐雨的一百年,砥砺奋进的一百年!曾记得2000年8月,我从信阳市九高(信阳县洋河中学)去信阳市二高(原信阳县一高)应聘,面试的时候,市二高校长刘道胜先生问我,你的学历明明是河南大学本科,一般人都会把低层次的第一学历略去,可<span style="font-size:18px;">你的简历上为啥只说毕业于信阳师范学校呢?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我丝毫没有因为信师是中专而嫌弃她,因为信师给予我的太多太多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深爱着信师!我从道胜先生颔首赞许的神情中,看到了被录用的可能性。2009年我被选调到信阳高中,记得有一次黄校长在校务会议上,也自豪的宣告自己,毕业于信阳师范学校……从黄校长坚定又自信的眼神中,我再次读出了母校在千万学子心中的沉甸甸的份量。</span></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50年代兴建的“工”字形教学楼,作为老信师建校后的主教学楼,至今仍然沿用,走近它便能听见老师讲课的声音,课桌上摆满了书,60年的光阴沉淀下一份古朴与从容。</p><p class="ql-block"> 信师老大们,为“师”字造型,优雅厚重,大门上的“信阳师范校”为郭沫若题写,已然成为老信师人恒久的牵挂!而百年老校校址没能被保护起来,又是一代又一代校友抹不去的遗恨。</p><p class="ql-block"> 百年老校历史悠悠、校园风景美丽如画,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让人难以割舍,在这里度过的时光与情怀,最终都将成为最美好的追忆,永存心头。</p><p class="ql-block"> 图二,遇到同届校友功良,给他拍了张照片留作纪念。</p><p class="ql-block"> 是以记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