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开低走的四个现代化

闲读牡丹

<p class="ql-block">四个现代化的标准成形提法是指“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p><p class="ql-block">回过头来看,“四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为期10年的过程。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那时的“四化”中有“交通运输业”,没有“科学技术”。后来应该是考虑到交通运输业虽属第三产业(服务业),但其与工业发展紧密相关联,可以近似归类或包含于工业之内。而“科学技术”对其他各业又都有引领和推动作用,因而有了相应的取舍。</p> <p class="ql-block">史料载,早在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道:“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由此,毛泽东首次较完整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内容。这里的“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大概是为了强调而并非新提议,因为54年版的“四化”中已含有国防现代化。紧接着周恩来总理就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一改动约略等于修改病句,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文化”只可以扬弃、传承或发扬光大,对其进行“现代化”是缺乏逻辑性的。</p> <p class="ql-block">在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从此,标准的“四化”提法正式产生。</p><p class="ql-block">不久,中国社会进入了10年的特殊历史时期,“四化”提法也就被其他声势浩大的政治声浪所淹没了。</p> <p class="ql-block">1976年10月以后,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又重新喊得震天响,大街小巷到处都可看到相关的标语。小学生表决心,中学生写作文,公职人员写计划或总结,通常流行以下范式的结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或“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1979年底,邓小平在会见某发达国家政府首脑时,考虑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把高不可攀,短期内无法达成的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降调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 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任何事情一加上“中国式”就很容易自圆其说,咋说咋是了。</p> <p class="ql-block">1987年,十三大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宏伟目标,从而正式取代了过去一直使用过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提法。这一改变就是由具象转为抽象,由务实转为务虚,由刚性转为弹性。一方面降低了老百姓的预期,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政府的压力,一举两得。</p> <p class="ql-block">“四个现代化”的口号时断时续喊了33年,曾给几代人带来幻想和期望。虽说最终未超脱“烂尾”的命运,但其在所有政治口号中无疑是“寿命”最长的。老百姓也对其有了某种程度的情愫。</p><p class="ql-block">此后的政治口号自然是花样不断翻新,各式新理论,新思想,新观念像走马灯一样不断闪现,其影响或大或小。但在历史的天空中,不过是几道流星划过苍穹,区别仅在长短明暗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