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笔从戎记(三)

阿德(林建德)

<p class="ql-block"><b>  三、用武之地岂止在疆场</b></p><p class="ql-block"> 我骨子里其实是个不安分的人。在异乡生活了二十多年,且已娶妻生子,但年过四十,思乡情绪愈加浓厚。</p><p class="ql-block"> 1992年春夏之交,我在《江西日报》头版头条读到一篇报道"江西驻厦办努力探索实体化的路子",文中充满赞美之词,让我心动不已。驻厦办主任是老乡,因工作关系有几面之交,我拨通他的电话,互相交流了一些情况,他说,过几天要回省里办理进口化肥手续,需到工商局办理一次性营业执照,到时面谈。果然,他去企业登记处办完事后,对我说道:“原来有一位副主任调走了,我现在急需一名助手,你应该是最合适人选!”于是一拍即合,商定我单位放人的事我自己搞定,调动手续要通过省委组织部,他来办。这年年底,我如愿来到省政府驻厦办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三年下来,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企分开,实体收缩,办事处回归本来职能:作为政府窗口,只负责接待、收集信息和招商引资,对比我在工商局的忙碌,更像养老机构,我对于年纪不大就做"闲人"的状况很不习惯。原想再申请调回老单位,已跟局长联系过,这时却意外遇到"贵人",现任特区工商局局长。她原来在江西工作过,几年前随爱人一起调回福建工作。她给我提供了一个信息,工商局下面管着三十多个农贸市场,根据上面精神,必须实行“办管脱钩”,行政机关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现在工商局正在招兵买马,成立市场服务机构,问我有没有意向,后来经过党组面试,我调入服务中心,被聘为副主任,分管专业市场的开发工作。</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中年以后能在经济工作的一线去摔打,我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不计个人得失,就想干出点成绩。在三四年时间里,凭着对市场的敏锐感觉,我抓住热点,先后主持开发了电子、汽车、家装建材市场和酒类饮料、水果等批发市场,均获得成功。我把军队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经验用在招商工作上,自己编印传单,亲自走街串巷,动员招商;市场运营,遇到困难,我多次策划营销活动。与当时电视台的热门节目《特区新闻广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我经常接受记者采访,不失时机介绍项目的进展情况;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因开办电子城,参加商家举办的培训班,我成了第一批学习使用电脑和手机的人,家装建材和汽车等行业也成了我最熟悉的领域之一。</p> <p class="ql-block">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单位领导层的变动,以人划线、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之风盛行,偏偏我直来直去,不懂得“转弯子”,于是倍受打压。我只好选择靠边站。幸运的是几年辛劳,我的汗水没有白流,学费没有白交,我在行业中有了一定声誉,好几位民营企业老板多次登门求教,有的还向我伸出橄榄枝。终于,我从52岁开始,每年向市局打一次报告,要求离岗待退,那时有这方面的政策。但是,直到55岁,市局才批准我提前退岗。</p><p class="ql-block"> 退岗后何去何从?职场有句名言,"吃在碗里,看在锅里,想在地里",我早已盯上更广阔的天地,当时新的商业业态shopping mall (购物中心)刚刚进入中国,一个偶然机会,我北上省会榕城,应聘担任一家民营企业的商管公司总经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人生转折,我以为从体制内到私企,这才是最大的转折,从万事不求人,到事事求人,毕竟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才是压倒一切的理由。我不断走在学习知识、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商场即战场,又是从零开始。利用工程还在施工、招商推广还在筹备期间,我一边搞市场调查,一边恶补中外经济管理知识,德鲁克的管理全书,《活法》《追求卓越》,以及海尔创始人张瑞敏谈商录等著作我都仔细读过,并联系实际写了数篇文章,有的发表在《海峡都市报》上,在业内产生很大反响。当年秋季招商大会成功召开,年底便顺利开业。</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板是做工程装饰起家的,W购物中心是他的第一个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像母鸡孵小鸡一样百般宠爱、百般呵护,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却急于求成,忘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市场是需要培育的!短暂的开业盛况、人流如潮的场面退去之后,一切归于平静,接下来的重点是边运营边调整,优胜劣汰,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但老板心急等不得,于是我与他之间产生了分歧,加之他听信身边有些吹牛拍马之人说我是行伍出身,不懂经济,不如找科班出身的来操盘等谗言,抓住某些枝节问题连谈了几个"失败",我无法忍受,当即辞职。</p><p class="ql-block"> 其实老板不知道的是,在筹备开业的一年多里,我的一举一动早已被同行看在眼里,当时做购物中心的经理人奇缺,有猎头找我私聊,也有几个集团公司的老板请我喝茶,向我招手。但是我都没有动心,没有跳槽的打算,如今老板不认可,你又能奈何?这是无数职业经理人的悲哀。</p> <p class="ql-block">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此后两年里,我先后在三家商业地产公司和一个行业协会任职,其中一家是面向全国的大型集团公司,这些工作经历开阔了我的视野,管理思维日渐系统和规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建德 写于2025年2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