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鱼灯

旅行者

<p class="ql-block">  皖南歙县鱼灯很有名,代表性的有汪满田鱼灯和瞻淇鱼灯。今年正月元宵节到来之际,刘为兰老师带领我们采风团一行,到歙县观鱼灯,正月十四到汪满田村。</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位于大山里的村庄,幸亏刘老师提前踩点,安排我们乘坐中巴车,否则这崎岖曲折的山路,大巴车根本开不进来。</p><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汪满田村。全村800多户人家,主要分布在一条小河两岸,河面上架起四座桥梁,将村庄相连通。午饭后,我们在村里随意走走,看到村口不远处有一座“汪氏祠堂”,庄严肃穆,很是气派。刘老师介绍说,祠堂门前这座桥梁是晚上舞鱼灯的一个重要场地。我们跟桥头人家商量好:预付费用,晚上到他们家楼上阳台观看、拍摄。</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一个“鱼灯工坊”,进去一看,工匠们都在紧锣密鼓的制作,为鱼灯最后完工赶时间。在这里,你可以看出鱼灯采用竹篾绑扎,再糊上绘有精美图案的白纸,形象逼真地呈现出鲤鱼状。鱼灯分为鱼头、鱼身、鱼尾三节,大的鱼灯长达7米,高3米,内部点燃100多支蜡烛,要20多人才能舞起;小鱼灯则较小,一人拿一个,同样别有一番风味。</p><p class="ql-block"> 说起鱼灯的历史,村里人介绍说:明朝时,为欢庆太平乐业,脱离元朝"鞑子"统治,汪满田村村民兴起鱼灯会,祈愿"年年有余"。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汪满田村都会自发组织盛大的鱼灯会。鱼灯队伍从祠堂出发,一路经过村中的各个角落,巡游全村。整个小村庄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鱼灯氛围中,锣鼓喧天,烟花绚烂,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600多年来,岁月流转,这种"嬉鱼"的年俗一直传承至今,演绎出藏在大山深处的浪漫与震撼。 </p><p class="ql-block"> 那晚置身现场,我和夫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看到夫人笑容灿烂的样子,我脑海中浮想起童年时在老家过年的情形:家家户户放鞭炮,迎接舞狮子队伍,大人孩子在鞭炮声中,笑容满面,欢乐无比。</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是元宵节,我们下午到达瞻淇村。这是一个离徽州古城不远的村庄,舞鱼灯的街巷不太宽,约一公里长。街巷很热闹,下午开始游人络绎不绝,都是来观鱼灯的,穿着唐装汉服的姑娘小伙,手举着鱼灯,到处拍照打卡。我陪着夫人沿着街巷游览,从村部宣传栏上看到,瞻淇村名取自于《诗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诗句,该村从宋朝就开始舞鱼灯,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到村中心小广场的鱼灯工坊,坐下来喝杯咖啡休息,看村里的工匠在有条不紊的绘制、加工鱼灯:鱼头、鱼身、鱼尾巧妙分段,竹篾做骨架,白布为底,手绘红色的鱼鳞,那艳丽的纹饰,活脱脱一条巨型锦鲤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大约晚上六点,鱼灯从村子各个角落里“游”出来,汇集到村部大院,等到锣鼓喧天时,嬉鱼灯正式开始,大鱼灯在前面做各种表演,姑娘和孩子们举着小鱼灯紧随其后,鞭炮声,锣鼓声,人们的喝彩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最后,鱼灯都汇集到村子小广场,礼花、烟花齐放,鱼灯沿着广场转圈舞起来,时而翻滚,时而斗鱼,游客也凑上去接过鱼灯模仿着舞起来,引起阵阵掌声,人们都笑容满面,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