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

敢夫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俄国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女孩名字,就是喀秋莎,原因有两个,首先二战期间,苏联有一款火箭炮,由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兵工厂打造,所以火箭炮上就印了一个字母K,也就是俄语中共产国际的首字母,后来人们就将其称为喀秋莎火箭炮。除了这款火箭炮,还有一首歌也叫喀秋莎: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这首歌不仅是在苏联和今天的俄罗斯,在我们国家,传唱度也是非常高的,像是有一些和俄罗斯之间的外事活动,咱们也常用这首歌展现来中俄深厚友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喀秋莎火箭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以这么讲,喀秋莎就是苏联和俄罗斯的第二国歌,像是2021年东京奥运会,因为受到制裁,俄罗斯不被允许参加,俄罗斯运动员只能以个人名义参加比赛,那如果拿了金牌,该放什么歌呢?当时他们就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了申请,说要演奏喀秋莎,但是这一要求却被国际奥委会驳回了,最后放的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后来在北京冬奥会上,也是沿用了这首曲子。表面上看,喀秋莎这首歌没有任何问题,它要表达的意思非常简单,就是年轻的姑娘思念远方的战士,非常美好,可是国际奥委会为什么要驳回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你就要细品一下这句歌词了: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这其中的关键词就是边疆的战士。那你可能会想,这又有什么问题呢?它讲述的应该就是二战的故事吧,苏联那可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西方怎么就翻脸不认人呢?这么想可就错了,实际上这里的边疆并不是苏德战场,而是在远东,它歌颂的也不是苏联卫国战争,而是一场带有侵略和霸权性质的战争,这就是发生于1938年7月到8月间的哈桑湖战役,我国称其为张鼓峰事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张鼓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60年,在沙皇俄国的威逼利诱下,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北京条约》,割让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结果沙俄政府一路把边界线划到了图们江下游、与朝鲜的交界处,那是一个小口也没开,从此吉林省就丢失了出海口,虽然距离日本海只有短短的15公里,时时刻刻都能闻到大海的味道,但却只能望洋兴叹。后来在1886年,清政府又和俄国签订了《中俄珲春东界约》,根据这一条约,海拔155米的张鼓峰成为了中俄的界山,其中南坡属于中国,北坡属于俄罗斯,而在张鼓峰以北是哈桑湖,在它南面就是珲春县的防川村,再往南大约一公里,就是朝鲜了。俄国得了大便宜,倒是也给了清政府几分薄面,就是中国船只可以自由出入图们江口,俄国不会阻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等到后来大清和沙俄都亡了,中苏边界也就变得模糊不清,而且两国都各有一大堆闹心事儿,也就无暇顾及这远在天边的问题了。1931年日军侵占我国东北,次年伪满洲国成立。日本人来了之后就表示,伪满和苏联的边界线位于张鼓峰的东侧,整个张鼓峰都属于珲春县界。苏联一看当然是非常得angry,然后它就拿出了老黄历,说在1886年,我的前任就和清政府签了条约,中俄边境位于张鼓峰的山顶,虽然沙俄和大清都黄了,今天是伪满和苏联,但是历史还是要承认的,双方就这样开始了僵持。不过接下来事情并没有闹大,因为当时,东北抗日联军非常活跃,日本人就想,如果张鼓峰由中国人控制,那就会方便东北抗联进出苏联,于是日本人就把防川村及其附近的中国人强制内迁,然后填充进去听话的朝鲜农民。而且为了避免激怒苏联,集中精力对付中国,日本也决定不向张鼓峰地区派兵。看到日本退了一步,苏联人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就这样,中俄边界问题仍然处于搁置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是在1936年,日本和纳粹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日本是明确站在了苏联的对立面,一年之后,意大利也加入其中。这下算是妥了,日本和苏联一时间是剑拔弩张。而到了1938年初,德国方面又表示,说咱们三个之前的协定不够坚定,你们俩的态度让我捉摸不透啊,我们之间的关系有必要更强化、更密切,言外之意,就是要求日本和意大利交一份投名状。于是日本就开始在中苏边界不断地搞事情,等到了5月份,日本首相又召集陆军、海军和外务省三个部门的高官开了一场会,会议决定,要同德国、意大利加强合作,共同对付苏联。就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938年出现了一个突发事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年的6月13日清晨,苏联驻远东边疆区一个高官叫亨里希·柳什科夫,这哥们为了逃避苏联的大清洗运动,叛逃到了伪满洲国。看到苏联跑过这样一个大官,日本方面当然是非常高兴,关东军更是如获至宝、奉为上宾。要说这位柳什科夫,肚子里也确实装了不少东西,他向关东军提供了大量的秘密情报,说苏联正在秘密加强远东军备。这下算是妥了,苏联彻底怒了,1938年7月上旬,几十个苏联士兵越过了传统的国境线,占领了张鼓峰高地,而且开始在张鼓峰南玻修筑工事。7月14号,日本向苏联提出抗议,说你苏联不按照套路出牌,好几十年,张鼓峰都在中国境内、当然现在是我伪满的,你怎么说占就占呢?苏军必须撤出张鼓峰。但是对于日本的抗议,苏联方面明确拒绝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到抗议无果,7月30日黎明,日军就发起了攻击,到7月31号,日军就从苏军手里夺取了张鼓峰。当然苏联也不是吃干饭了,8月2号,苏军开始了反击,动用坦克和飞机对日军阵地以及后方的军事补给线,进行狂轰滥炸。接下来战事就逐渐焦灼,双方也在不断地派兵增援。等打到8月8号,苏军又把张鼓峰抢回去了,眼看着第二场日俄战争就要爆发,但是到了8月10号,突然间双方都收手了。原因就在于,当时日本正在进攻武汉,日本也是下了血本,投入了25万大军,所以此时的日军,并不想扩大张鼓峰的战事。于是日本政府就命令日本驻苏联大使重光葵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托洛夫进行停战谈判。而苏联方面,其实也不想把战事扩大,因为它的主要精力是在东欧,盯着德国的一举一动,要是和日本死磕下去,那不就受到了前后夹击么?所以日本和苏联就谈了一天,8月11号就签署了停战协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了能有十天时间,日军死亡526人、受伤914人,苏军死亡717人,受伤2752人。表面上看日军略占上风,但问题是,苏联控制了张鼓峰。所以日本和苏联都宣布是自己获得了战争的胜利,那么这场战争就没有输家和受害者么?当然有,就是中国。因为通过这一场张鼓峰战役,苏联和日本都了解到了对方的意图,也都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于是日本就开始动员一切力量,移师南下,全面入侵中国。至于苏联方面,它也在1941年承认了伪满洲国的合法性,而作为回报,日本也承认外蒙古是苏联的势力范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然不止于此,张鼓峰事件还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因为根据张鼓峰停战协议,张鼓峰的主权虽然不属于苏联,但是苏联却取得了实际控制权,它把国境线推进到了张鼓峰,并逐渐加强了对图们江下游的控制,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国丧失了在图们江下游的航行权,吉林彻底沦为内陆省,直到1991年,航行权才得以恢复,但你也清楚,实际使用还是受到很大限制,就算不限制,因为苏联和朝鲜的祸祸,图们江下游的通航能力也十分有限,而且还不要忘了,那里还有一座苏联和朝鲜所谓的的“友谊桥”。至于张鼓峰问题,是直到2008年,中俄两国才最终达成协议,时隔七十年,我国终于收回了被占领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我们再把目光转回1938年。1938年,张鼓峰事件发生时,正值珲春的盛夏,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由此得到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伊萨科夫斯基曾经这样描述,说1938年,苏联红军正在远东哈桑湖畔同日军展开残酷的战斗,而在西线,战火已经烧到了西班牙,德军随时有可能掉转头来对付苏联。那我就写一首苏联军人在远东保卫边疆的诗,来鼓舞苏联人的士气。后来,苏联作曲家勃兰切尔看到了这首诗,马上就给它铺上曲子,于是喀秋莎就迅速地传遍苏联,在苏联国内掀起了一场爱国主义热潮。所以喀秋莎中所谓的边疆正是我国的张鼓峰,对于苏联来讲,它确实是一首凯歌,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这首苏联凯歌的背后,是中国东北百姓的流离失所,是我国领土主权的丧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伊萨科夫斯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张鼓峰事件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做这样一期节目,当然不是为了敌视曾经的苏联或是今天的俄罗斯,也不是说喀秋莎从此就不能唱了,谁要是唱谁就是伤害民族感情。但打捞起这一尘封的历史,至少我们要清楚,在悠扬歌声的掩盖下,是历史的沉重与民族的苦难,这才是我们永远不该忘却的。只有铭记历史,才会更加地珍视和平,只有铭记历史,才会坚定强大祖国的决心,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Return to 204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