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大半辈子已成过往。在这一路上,我们经历了无数的欢笑与泪水,收获了无数的爱与被爱。那些与家人共度的温馨时光,那些与同/学的纯真友情,那些走向社会所经历的酸甜苦辣,还有那大多退休后在一起聚会、叙旧,以及独自的人生回忆与感悟,都是生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慎终追远,便是要我们时常回味这些美好时光,让它们成为心灵的慰藉,也成为一种激励,让我们传递精神,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慎终追远”,源自《论语·学而》,原指祭祀祖先时要恭敬谨慎,缅怀先人的德行,后引申为对过去经历的深刻反思与感恩。它不仅仅是对逝去时光的追忆,更是一种精神的回归与升华,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当我们将其引申至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它便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与尊重。</p> <p class="ql-block"> 慎终,是对生命终点的敬畏与准备,是对自己一生行为的审视与总结;追远,则是回望来路,感恩那些塑造我们、影响我们的人和事,将这份感激与记忆化作晚年生活的温暖与力量,并影响到对后人家风精神的接力前行。</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这些温暖和力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也让我们在晚年生活中所应坚定的信念、理性和情怀。</p> 感恩之心,常怀不忘 <p class="ql-block"> 感恩是我们晚年生活中最温暖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一一感恩父母親。在人生的旅途起点,首先是要感恩父母亲给予我们生命,用那母爱的怀抱、甘甜的乳汁、无私的奉献滋养我们长大成人。慎终追远,就是要我们铭记这份养育之恩,知道我们从那里来,又要到那里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p> <p class="ql-block"> 图为2015年春节期间与父母亲在内江老沱桥和三元塔的沱江边背景下的留影。家乡的山水、老桥依在,父母亲早已走了,留下的只有永远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现在马鞍山老一代父母老人们大多已经走了。每当回到马鞍山家属基地,看到老邻居和同学、校友的母亲老人们都感到很亲切,从内心祝福这些大半辈子辛劳为儿女的老人们好好安度晚年,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图为2022年2月5日在马鞍山家属基地寻旧时,与同栋和邻栋的老邻居在一起叙旧。</p> <p class="ql-block"> 对于已离世的父母老人们,我们应该象他们生前每逢清明节、中元节或重要的祭祖日对先人的祭奠一样,传承中国的祭祀文化,为他们点上腊烛、烧烧钱纸或去扫墓,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对父母亲养育的感恩和怀念。也是通过这样的祭祀,增进家族成员之间的团聚和联系,共同感悟对生命的尊重,更加珍惜人生与健康以及对家族情感的维系。</p> <p class="ql-block"> 一一要感恩老师。人一生都在接受老师教育、不断汲取知识力量的过程中。从启蒙的小学到高中的基础教育,老师们如辛勤园丁滋润我们的心田,在教书育人中,用智慧的光芒点亮了我们的求知之路,用奉献的精神铸就了我们品格的基石,成为我们走向社会的引路人。我们应该铭记感恩在这段学生时代老师们的辛劳教诲和付出。</p> <p class="ql-block"> 图为张伏瑞校长为校庆60周年书写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表达了老师们为教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无怨无悔的赤诚之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为张伏瑞校长参加校庆60周年时为他的原铁二局内江子弟校的学生、现内江实验幼儿园办公室主任钟华题写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大半生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的张校长用言传身教给学生以知识和品质的影响,到晚年仍不忘给学生以修身养性的殷切勉励。</p> <p class="ql-block"> 为感恩我的班主任老师,我约着同学们于2017年和2021年先后两次到成都登门拜访黎老师和倪老师。待我找到很早就搬家到外地而失联半个世纪的发小、同学和邻居钟荣杰后,相约再去看望黎老师,结果得到信息,黎老师已于2023年3月14日永远离开了他一生热爱奉献的教育事业。老师恩泽无尽,学生永志不忘。</p> <p class="ql-block"> 一一感恩一路陪伴走来,给我们关心帮助、对我们好的人。他们如星辰点缀夜空,让我们的人生旅途不再孤单,又象雨中送伞、雪中送炭,带给我们温暖与感动,使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慰籍。</p><p class="ql-block"> 图为熬过了三年的新冠大疫封城和阳康之后,2023年清明节,同学们相聚在内江,更加感受到生命与健康的宝贵,珍惜在一起的可贵。</p> <p class="ql-block"> 图为1977年参加工作后的青工班战友,在四十年重返当时参加建设的国内最长(14.295公里)双线铁路隧道一一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工地寻旧,当年一起为着共同目标的峥嵘岁月,战友的情谊令人难忘。</p> 珍惜当下,不负时光 <p class="ql-block"> 珍惜,是我们晚年生活中最珍贵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一一珍惜亲情。就我们七五届、七六届、七七届的同学、校友看,大多向古稀之年靠近,而我们的父母親大多已离世,珍惜亲情弥足珍贵。无论是与老伴的相濡以沫,与兄弟姐妹同胞的手足之情,还是与子女、孙辈的共度天伦之乐,都是晚年生活中最温馨的画面,我们当及时享受家庭的温馨与和谐,珍惜和谐相处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图为家里以前的一张全家福老照片,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即便生活清苦,家里仍充满温暖。随着无情的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故,如今只剩下姐姐和我,让这一亲情更加弥足珍贵。我想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校友们,翻看家中全家福的老照片,定能触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对过往亲情的深切怀念,也更加对当下亲情倍加的珍惜。这也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一代又一代的亲情,始终是心灵最坚实的港湾和最温暖的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 一一珍惜缘分。世界这么大,我们能在一个教室、一个学校读书,一个家属基地作为邻居发小,在一起度过童年,在一个子弟学校度过学生时代,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职业生涯直至退休的生活中,还能在一起相聚和保持在一个微信群里联系,这就是值得珍惜的缘分。与老同学、校友常常相聚,共忆往昔,交流人生感悟,无疑是一种很愉悦的事情。当然,一个人大半生,还会结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都值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去丰富晚年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高75届同学2024年“六.一”儿童节邀请张伏瑞老师一起在山庄聚会,我有幸参加感受学长学姐的风采。下图为高84届同学2024年6月29日回到母校组织同学聚会,感受母校温情,共叙同学友谊。</p> 传承精神,薪火相传 <p class="ql-block"> 传承,是晚年生活中我们肩负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一一传承父母辈留下的好的家风。我们父辈那代人,他们的慈爱,勤劳,坚韧,忍辱负重和无怨无悔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将这些精神品质传承下去,把诸如在品德上教育“走正道、做好人、重名声,不在档案上留污点,不给后人抹黑”;在家庭生活和儿女婚姻上引导“守孝道,重勤劳、节俭持家、儿女好好过日子、传宗接代、繁衍生息”;在待人处事叮咛“讲文明、懂礼貌,为人谦和,待人友善,包容忍让”等等此类的良好家风发扬光大,这不仅是对父母亲的最好的纪念,更是对后代的一种激励和鞭策。</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在马鞍山家属基地长大的铁路子弟们陪护着同学的母亲聚在一起的温馨场面。这些铁路子弟从小学到高中同在子弟学校读书,毕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下乡、工作,然后恋爱婚姻、安家育子,几十年职业生涯直至退休,都成了爷爷奶奶,几代人秉承家风世俗,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同学汪彬,在父親参加成昆铁路建设中患职业矽肺病早逝后,以一个退伍军人所应有的担当,挑起了家庭的责任。长年照顾年迈的母亲、患病的妻子,在一个家庭里护理着两个坐轮的母亲和妻子,直至离世,尽到了儿子对母亲的孝道,对妻子的坚守,传承了于祖国、于家庭应尽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一一传承父辈充满家国情怀的担当精神。“家国情怀”强调了个人对家庭和国家的深厚感情与责任感,而把家与国的情怀都担当起来,在我们作为铁路子弟的父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現。父辈们既要为国家铁路建设长年奋战在艰苦的崇山峻岭工地上,又要担当起家庭的责任,为家人生活和养育子女长大成人提供经济的保障。努力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样的双重责任,既是对国家的忠诚,也是对家庭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今天乘坐便捷而舒适的高铁的时候,我们更加怀念筑路人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所奠定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我的同学段莉至今还保存着报道她时任副段长的父亲段恒孝1973年6月在枝柳铁路新线建设中遇到特大山洪,为保护职工和国家财产而英勇牺牲事迹的报纸(同时牺牲的还有同学的父亲严自余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时还是段恒孝、严自余属下从事测工、后成长为中铁隧道局董事长的周世祥在送给我的自传体《我与隧道和地下工程的五十年》一书中,详细回忆了所亲身经历的那次“6.25”水灾。</p> <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南宁铁路局为段恒孝、严自余等在枝柳线广西段牺牲的64位筑路前辈烈士集中迁葬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概括了所形成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追求理想,崇尚英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枝柳铁路精神,让后人学习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全长1083公里的成昆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共有2100余名建设者在筑路前线牺牲,平均每500米就有一位烈士倒下,成昆铁路就是这些前辈用血肉之躯浇筑而成的。</p><p class="ql-block"> 图为2021年7月间,由我发启并组织原铁二局内江子弟校的同学和顶替父亲接班参加铁路工作的青工班同事一行近20人开展“重走父辈成昆路”活动,乘坐绿皮火车从成都出发,相继在甘洛、越西、西昌站点停留,寻觅父辈当年在成昆铁路战斗的足迹,缅怀他们为共和国新线铁路建设所做出的丰功业绩,传承他们所铸就的“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不朽成昆精神。这不仅是一次对父辈无怨无悔奉献共和国铁路建设历史的回顾与致敬,更是一次对自我精神的洗礼与升华。</p> <p class="ql-block"> 我和马鞍山家属基地的子弟中,其父親许多都参加了成昆铁路建设,有的牺牲倒在了开挖掘进的掌子面,有的打干风钻,患上了职业矽肺病,我的同学和校友中就有不少其父親是因矽肺病而相继离世的。</p><p class="ql-block"> 图为2021年7月15日“重走父辈成昆路”来到西昌,我们铁路子弟簇拥在西昌巧海国家湿地公园一块镌刻有“梦回成昆”的大石头周围合影留念,仿佛回首看到了父辈那代人在那激情燃的岁月用血肉之躯筑起了这条连接南北的生命线。他们的身影,在崇山峻岭间穿梭,用坚韧和毅力书写了永垂不朽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图为在西昌风景秀丽的邛海国家温地公园景区中,我们这些小时候随父母亲曾经到过成昆铁路工地的子弟们纷纷在设有成昆铁路纪念标志下伫立沉思和纷纷照像留影,表达对父辈在成昆铁路建设中艰苦奋斗精神的敬意和缅怀。</p> <p class="ql-block"> 成昆铁路的建设不仅创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还孕育了“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現在,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就是对所牺牲和离逝的父辈们最好的告慰。</p><p class="ql-block"> 图为1974年,一座以成昆铁路为主题的象牙群雕被中国政府作为礼物赠送给联合国,并与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带回的月岩,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模型一起,被联合国评为“象征人类征服大自然和进入宇宙空间”的三件礼物。</p> <p class="ql-block"> 慎终追远,就是要让我们在缅怀、追忆中汲取一种精神的力量,在传承与发扬中领悟生命的真谛。让我们带着这份智慧与力量,继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用一份坚定的信念去照亮未来的路,不忘初心,铭记过往,砥砺前行。</p> 善待自己,看开放下 <p class="ql-block"> 善待自己是晚年生活中我们应有的理念。余生很贵,惟有善待。想开、看透、放下,从容。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在晚年生活中,我们都要学会放下过去的得失与恩怨,以一颗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一切,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真正的释放和解脱。</p><p class="ql-block"> 图为从小在马鞍山家属基地长大的发小、同学和邻居2021年5月4日在内江大千园游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从容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夕阳的余晖下,我们依旧可以怀揣一颗年轻的心,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美好,让晚年生活成为我们的人生中最绚烂的一章,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图为曾在马鞍山家属基地生活和在铁二局内江子弟学校读书的发小、同学2023年6月29日在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大半生经历了酸甜苦辣,尝够了人生的冷暖炎凉,个中甘苦,只有自己能够切身体验。我们为国家,为家庭,为儿女,直到为孙辈,已是鞠躬尽瘁,无怨无悔。 </p><p class="ql-block"> 图为在内江马鞍山家属基地铁二局子弟学校校友们2024年5月31日从四面八方汇聚参加60周年校庆合影留念,感恩老师,致敬青春。</p> <p class="ql-block"> 晚年生活是人生充满智慧和情怀的最后旅程。让我们怀揣感恩之心,珍惜眼前人,传承美好精神,善待自己,把余生经营成丰富多彩的时刻和自己喜欢的样子让这段旅程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图为高二班同学2019年清明节在内江聚会留影。谁曾想到次年底,一场新冠病毒的大疫相继在全世界肆虐暴发,全国处于封城,关门闭户。这场历经三年的大疫,让我们更好珍贵生命与健康、无灾与自由的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一一 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心态决定生活的质量,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p><p class="ql-block"> 一一我们要培养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比如制作视频、摄影照相、练书法作画、吹拉弹唱参加乐队、聚会旅游等,让生活充满乐趣和色彩。</p><p class="ql-block"> 图为高77级二班同学林显碧积极参加文艺活动,对制作短视频也挺在行,并夫唱妇随,把退休生活过得很充实,很文艺。</p> <p class="ql-block"> 一一我们要关注健康。做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保持身体健康,合理饮食,定期体检,关注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利延年益寿。</p><p class="ql-block"> 图为高77级二班李亮和郭静这对同学夫妻长期以来坚持跑步锻炼,并参加多地马拉松比赛,取得不俗佳绩,使身体更加矫健,也成为同学们强身健体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关心时事新闻,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如智能手机的操作应用,A1智能的尝试,在便捷中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丰富自己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一一我们要积极奉献与回馈社会。象当年父辈工作之余还要参加共产主义义务劳动一样,象学习雷锋好榜样蔚然成风一样,多参与社会志愿活动或社区服务,帮助他人,多做好事;多为基层的网格化治理、促进文明和谐建设奉献力量,从中得到老有所为的价值和快乐,提升生活的社会意义。图为我参加支部、社区、乐队等活动的情形,相信在做为社会发挥余热、添砖加瓦、贡献力量的同学和校友还很多,因为从小生活在马鞍山家属基地,总会受到父母亲热心于公益事业的耳濡目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延续父母親慈爱、<span style="font-size:18px;">勤劳、坚韧的家</span>国情怀精神和,感恩老师为人师表、<span style="font-size:18px;">解疑释惑、传道授业的品质与智慧,激励我们这一代人传承发扬光大家风和精神,以积极的心态过好余生</span>,这正是我们回到马鞍山家属基地,回到母校参加校庆的意义所在!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我们要传承给下一代,让这些美好的品质如同薪火一般,照亮前行的道路,亘古常新,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