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事/歌词:王珍</p><p class="ql-block">作曲并演唱:AI</p><p class="ql-block">摄影:调和光/宋玉/志平/粉笔头/野草魏显光</p><p class="ql-block">出镜:大美妞/小洋人/关东铁骑副司令/韵霞/于梅/王珍等</p> <p class="ql-block">(主歌)</p><p class="ql-block">昂昂溪畔,东南十五里地。</p><p class="ql-block">过去那里来往站人在此歇息。</p><p class="ql-block">寄托着他们未来的希冀。</p><p class="ql-block">那里还住着,我亲爱的额吉。</p><p class="ql-block">(主歌)</p><p class="ql-block">特穆德黑,一个美丽的传奇。</p><p class="ql-block">三百年风雨,留下站人的足迹。</p><p class="ql-block">东北到中原,传递着温暖信息。</p><p class="ql-block">卜奎头站崛起,燎原东北大地。</p><p class="ql-block">(副歌)</p><p class="ql-block">抗击侵略,康熙颁布英明旨意,</p><p class="ql-block">保家卫国,驿站迅速接力,</p><p class="ql-block">站丁规矩,严守三不准戒律,</p><p class="ql-block">扫除狼烟,打出一片新天地。</p><p class="ql-block">(副歌)</p><p class="ql-block">王家祠堂,把各族文化溶于一体,</p><p class="ql-block">流芳百世,信仰坚定不移。</p><p class="ql-block">薪火相传,紧随英雄步履,</p><p class="ql-block">古榆树下,乡音从未离去。</p><p class="ql-block">(尾声)</p><p class="ql-block">如今额吉已经离我而去,</p><p class="ql-block">她留下的香火一直在延续。</p><p class="ql-block">站人后代,高高举起火炬,</p><p class="ql-block">头站精神,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b>昂昂溪头站特穆德黑驿站传奇故事</b></p> <p class="ql-block"><b>第一章:驿站的诞生与使命</b> </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为巩固北部边防,自卜奎城(今齐齐哈尔)至北京铺设驿路,每六十里设一站。嫩江畔的满语地“特穆德黑”因其扼守要冲,被定为驿道首站,得名“头站”。首批驻守的站丁,是平定三藩后拒降清廷的吴三桂旧部曲、柏、王、石四姓族人。他们被发配至此,划地为牢,以饲养牛马、传递公文为生。白日垦荒自足,夜半闻蹄声即起,星月兼程。驿站大门常年拴两匹快马,公文随到随走,若有火急军情,人马不换,日行八百里,蹄声如雷,划破嫩江平原的寂静。</p> <p class="ql-block"><b>第二章:关帝庙的守护者 </b></p><p class="ql-block">驿站的东侧,一座关帝庙巍然矗立。站人奉关羽为精神支柱,每逢四月初八、十八、廿八,必办庙会祈福。传说康熙年间,罗刹(沙俄)侵边,一封加急军报需连夜送往卜奎城。站丁王氏族长王承志策马疾驰,途经嫩江沼泽时突遇暴雨,马匹陷入泥潭。危急之际,一道红光自东方破空而至,化作关羽身影,以青龙偃月刀劈开泥沼。王承志得以脱险,军报如期送达,助清军大捷雅克萨。自此,关帝庙香火愈盛,站人皆言:“忠义通天,关帝护驿”。</p> <p class="ql-block"><b>第三章:古榆王与红绸之誓</b> </p><p class="ql-block">驿站西侧有一株四百年的古榆,枝干虬结如龙,被称作“古榆魁首”。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俄军入侵东北,驿站奉命传递密函至瑷珲。站丁曲氏少年曲长风携信出发,途中遭俄兵追击。他藏身古榆树洞三日,以树皮充饥,俄兵绕树搜寻竟无所获。脱险后,曲长风将母亲所赠红绸系于树梢,祈愿山河无恙。此后,古榆被奉为“神树”,每逢乱世,站人皆系红绸于枝,寄托家国平安之愿。此俗延续至今,每逢母亲节,游人仍在此为至亲祈福。</p> <p class="ql-block"><b>第四章:祠堂里的血脉传承</b> </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六年(1927年),王氏后裔重修祠堂,供奉先祖牌位与二十四孝图。族谱记载,王家祖籍云南竹村县,世代以“忠孝”为训。1946年土改时,关帝庙被毁,唯祠堂因藏于村中深处得以幸存。某夜,村民见祠堂内走马灯无风自转,光影中似有古人执卷夜读。村老言:“此乃站人魂灵不灭,护佑子孙。”如今,王氏祠堂仍存,除夕夜百余人齐聚祭拜,香火缭绕中,仿佛听见三百年前驿马蹄声回荡。</p> <p class="ql-block"><b>第五章:驿路余晖与新生</b></p><p class="ql-block">1908年,驿站裁撤,站丁归民,驿路沉寂。然传奇未绝:2013年,头站村入选乡村旅游线路,古驿重生为文化地标。游客推碾子、荡秋千,于老院门前合影;学者翻阅曲、王族谱,惊叹“站人文化”的坚韧。2023年母亲节,一名三岁幼童踮脚系红绸于古榆,其母轻语:“此树曾护山河,今佑吾儿。”风过榆梢,红绸翩跹,似应答,似传承。</p> <p class="ql-block"><b>结语:历史的回响 </b></p><p class="ql-block">特穆德黑驿站的传奇,是边疆开拓者的血汗史诗,是忠义与亲情的千年交织。从康熙年的烽火驿路,到今日的红绸祈福,每一寸土地皆刻着站人的魂魄。正如那株古榆,根扎黑土,叶向苍穹,在时光中静默见证:传奇永不落幕,唯文明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口语讲解)各位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昂昂溪头站特穆德黑驿站!这地儿可有老多故事了,接下来就听我慢慢唠:</p> <p class="ql-block">咱先说说这驿站是咋来的。康熙二十四年,也就是1685年,清朝为了巩固北部边防,从卜奎城,就是现在的齐齐哈尔,到北京修了条驿路,每隔六十里就设一个驿站。嫩江边上有个满语叫“特穆德黑”的地方,位置特别重要,就被定为了驿道的第一站,所以叫“头站”。最早来这儿驻守的站丁,是平定三藩的时候,那些不肯投降清朝的吴三桂旧部,主要是曲、柏、王、石这四姓的族人。他们被发配到这儿,就跟被圈起来了似的,平时养养牛马,传递传递公文。白天得自己种地养活自己,大半夜只要一听到马蹄声就得赶紧起来,摸黑赶路。驿站大门那常年拴着两匹快马,只要公文一到,马上就出发。要是碰上特别紧急的军情,人和马都不换,一天能跑八百里地呢,那马蹄声可响了,能划破嫩江平原的寂静。</p> <p class="ql-block">再看看驿站东边,有一座关帝庙,可气派了。这儿的站人都把关羽当成精神支柱,每年四月初八、十八、廿八,都要办庙会祈福。传说康熙年间,沙俄来侵犯咱们边境,有一封加急军报得连夜送到卜奎城。站丁里王氏族长王承志骑着马飞速赶路,路过嫩江沼泽的时候突然碰上暴雨,马一下子就陷进泥潭里了。就在这危急时刻,一道红光从东边飞过来,变成了关羽的样子,拿着青龙偃月刀把泥沼劈开了。王承志这才脱了险,军报也按时送到了,帮着清军在雅克萨打了个大胜仗。从那以后,关帝庙的香火就更旺了,站人都说:“忠义能感动上天,关帝爷会保护咱们驿站。”</p> <p class="ql-block">驿站西边有一棵四百多年的老榆树,树枝弯弯曲曲的,就跟龙似的,大家都叫它“古榆魁首”。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俄军入侵东北,驿站接到命令要送一封密函到瑷珲。站丁里有个年轻的曲长风,带着信就出发了,结果在路上被俄兵追。他躲在古榆树的树洞里整整三天,饿了就吃树皮,那些俄兵围着树找了半天,愣是啥都没发现。曲长风脱险以后,就把他母亲给他的红绸子系在了树梢上,希望国家能太平。从那以后,这古榆树就被当成“神树”,每次到了乱世,站人都会在树枝上系红绸子,盼着国家平安。这个习俗一直传到现在,每年母亲节的时候,还有好多游客来这儿给亲人祈福呢。</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六年,也就是1927年,王氏的后代重新修了祠堂,里面供着祖先的牌位,还有二十四孝图。听族谱里说,王家祖籍是云南竹村县,世世代代都把“忠孝”当成家训。1946年搞土改的时候,关帝庙被毁掉了,好在祠堂藏在村子深处,才留了下来。有一天晚上,村民看见祠堂里的走马灯在没有风的情况下自己转了起来,光影里好像还有古人拿着书在夜里读书呢。村里的老人就说:“这是站人的魂灵还在,保佑着子孙后代呢。”现在,王氏祠堂还在,每年除夕夜,都有上百人聚在这儿祭拜,那香火一烧起来,好像能听见三百年前驿站的马蹄声又在耳边响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到了1908年,驿站被裁撤了,站丁也都成了普通老百姓,驿路就慢慢安静下来了。不过,这儿的传奇故事可一直都在。2013年,头站村被选进了乡村旅游线路,这古老的驿站又变成了文化地标。游客们来这儿,推推碾子、荡荡秋千,还在老院门前拍照留念。学者们也来翻看曲、王两家的族谱,都对“站人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赞叹不已。2023年母亲节的时候,有个三岁的小朋友,踮着脚在古榆树上系红绸子,他妈妈在旁边轻声说:“这棵树以前护着咱们的山河,现在保佑我家孩子。”风一吹,榆树枝上的红绸子飘啊飘,就好像是在回应,又像是在把这份祝福和传承延续下去。</p> <p class="ql-block">特穆德黑驿站的这些事儿,就是边疆开拓者们用血汗写就的史诗,是忠义和亲情交织了上千年的故事。从康熙年间的烽火驿路,到现在的红绸祈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都刻着站人的精气神儿。就像那棵古榆树,根深深地扎在黑土地里,枝叶向着天空伸展,它在时光里一直静静地看着,见证着:传奇永远不会结束,文明也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王珍,笔名:若素之子。退休于齐齐哈尔市联通公司,曾任昂昂溪联通分公司办公室主任等职务;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诗词楹联家协会,中国文学院作家协会会员。先后有二百多篇诗歌散文发表于《人人网论坛》、《诗词吾爱》、《中国诗赋》、《溪水诗林》等多家网络及刊物。诗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真诚而不刻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