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将张士贵

仇犹老人

<p class="ql-block">张士贵,(?--656年)隋末唐初人,本名忽峍。祖籍盂县上文村(《光绪·盂县志》和《续修张氏族谱》)。为北周张君德后裔,因其食邑卢氏(今河南省卢氏县),遂为卢氏人,故《新唐书》等史籍称其为卢氏人。其八世孙宋大司马张崇嗣不忘先主出生之地,以昭陵墓形式将其复葬上文村,墓今仍存。</p><p class="ql-block">张士贵自幼习武,颇有臂力,少时即能开150斤的铁弓,左右射箭,从无虚发,人皆称奇。</p><p class="ql-block">隋朝末年,政治黑暗,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席卷全国。一些地方割据势力,也乘机扩充实力,占领地盘,对抗隋王朝。大定末年(618年),张士贵聚集数千人,加入反隋洪流,攻打并抢占了一些城池,逐渐形成一股不算小的势力,隋朝一些地方官吏闻风丧胆,既怕又恨,呼之为忽峍贼。</p><p class="ql-block">大业十三年,隋帝国已土崩瓦解,风雨飘摇。太原留守李渊举兵反隋,次年末攻入长安,先拥炀帝孙杨侑为帝,次年废帝自立,国号唐,建元武德,不久即开始镇压或招抚农民起义军及地方割据势力,张士贵接受李渊招降,官拜光禄大夫,在随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平定东都(洛阳)凯旋后,李湫又将其擢升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刺吏。李渊因他作战勇猛,屡立功劳,十分喜爱,亲切地对他说:“顾令卿衣锦昼游耳”,又进封为虢国公、右屯卫大将军。</p><p class="ql-block">李世民即位后,贯彻“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虽不轻率发动战争,但也绝不允许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内地的侵扰。贞观七年,僚人反抗唐朝统治,李世民任命张士贵为龚州道(今广西平南)行军总管,赴岭南镇压僚人反抗。张士贵率军来到山会南,遭到僚人奋力攻击,部队伤亡很大。张士贵十分恼怒,亲自出阵,冒着矢石冲锋陷阵,终于残酷地镇压了少数民族的反抗。班师回来后,李世民听了张士贵对这次战斗的叙述,抚摸着他带伤的身体,感叹地说:</p><p class="ql-block">“听说公亲冒矢石,身先士卒,就是古代名将作战,也不过如此罢了。朕过去曾听说,忠君报国的人,都能奋不顾身。只是听说,未曾亲见,今天从你身上,朕终于看到了啊!”</p><p class="ql-block">从此,对张士贵更是恩宠有加,称其为“虎将”。张士贵对李氏王朝也更加感恩戴德,忠心耿耿。</p><p class="ql-block">唐王朝的统治逐渐稳固,经济日益繁荣,成为当时强大的封建帝国。李世民晚年生活走向奢侈,为进一步扩大版图,使四方臣服,发动征伐辽东、高丽的扩张主义战争。张士贵不仅参加了历次战斗,而且“战绩”显赫,深受李世民赏识和重用,升任左领大将军,晋爵勋国公,可谓位高权重,显赫一时。但在平定辽东时,因其女婿何宗宪冒领大将薛仁贵之功被累,降职随军。平辽后始官复原职。</p><p class="ql-block">显庆初年(656年),张士贵病死,谥荆州都督,陪葬太宗昭陵,子孙四代俱袭其职。</p><p class="ql-block">张士贵在反抗隋朝的斗争中,建立过功绩,也办了一些于百姓有益的好事,如在贞观二十二年,曾冒死上奏朝廷免向百姓征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等等。但在维护唐王朝的封建统治中,多次参与镇压起义力量,参与了侵略高丽的战争,充当了封建统治者的帮凶和打手。一介赳赳武夫,竟能跻身于统治集团高层并受到三朝皇帝的殊恩隆遇,这不仅由于他愚忠,更因为他能死命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即使他晚年恃功自傲,几次触犯朝廷,却从未获罪,并在死后能陪葬皇陵,继续“护卫”统治者,这在封建时代,恐怕是绝无仅有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