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上古神~仙~兽

曼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盘古,又称盘古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桐柏一带传说其出生于一枚龙蛋,由应龙抚育出生。沉睡而醒后将清浊二气上下撑开,形成了天地,最终因疲惫而倒,声与气以及身体各部分化为世间万物。盘古神话先以民间传说流传至东汉时代,盘古是世间第一个人形之神,外表是一名长有四肢、五体俱全,并生有头发与胡须的男子。《述异记》记载整个世界都是盘古的化身,头是四岳,双目是日月,毛发是草木等。盘古体型巨大,有龙首或人面、蛇身的形态,明清画像常将盘古描绘成身围草裙的胡子大汉,且多为人形而非兽形,《开辟演义》首次出现手持斧凿的版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巢氏,简称“有巢“或”巢”,号“大巢氏”华夏族,位列五氏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建立古巢国。有巢氏出生在安徽省巢湖流域,后迁徙至山西省石楼山一带。有学者认为有巢氏出生在苍梧。有学者认为有巢氏在河南商丘一带活动过。也有史学家认为有巢氏生活在山东、四川、内蒙古、云南、湖南等地。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创了巢居文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燧人氏在商丘发明钻木取火,成为中国古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类与禽兽的生活习性区别开来,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燧人氏生伏羲氏、女娲氏。三皇”之首“ 天皇”燧人氏所处的年代界定为100万年前。燧人氏生于商丘,葬于商丘。商丘因此被誉为中国火文化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燧人氏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三里处的燧皇陵。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即太昊,或称黄熊氏。神话中人类的始祖。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太昊伏羲一说。燧人氏之子,相传其母华胥在雷泽踩了巨大的脚印而有孕,生伏羲于成纪,定都在陈。《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又教民结绳,以作网罟,捕鱼猎兽,嫁娶以俪皮为礼,又创制琴瑟。《帝王世纪》称:“伏义尝百药而制九针”,我国医界千余年来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神农辨药尝百草的故事,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巨大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鳌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雄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混沌,又作浑沌;是中国古代神话四大凶兽之一 。先秦《左传》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四大凶兽分别是:形象如同巨大的狗的“混沌”、人头羊身并且腋下长眼睛的“饕餮”、生有翅膀的大虎“穷奇”以及人头虎腿并长有野猪獠牙的“梼杌”。据《神异经·浑沌》记载,混沌的形象特征: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熊而无爪,有目而不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饕餮(tāo tiè),别名老饕、狍鸮(páo xiāo),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四大凶兽之一。据《山海经》记载:饕餮其形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是贪欲的象征,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梼杌(táo wù),别名傲狠,中国神话中上古时期的四凶之一。所谓“四凶”,最早指的是上古年间四位残暴的部落首领,后来被杜撰为他们部落图腾的四种怪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穷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凶之一,是西方天帝少昊的后代,因毁信恶忠,崇饰恶言,被舜流放,迁于四裔,以御魑魅;和混沌、梼杌、饕餮并称为远古四大凶兽《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穷奇外貌像老虎,大小如同牛般,长有一双翅膀。传说穷奇性情凶狠,喜欢吃人。不忠不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雷泽,亦作靁泽、雷夏泽。《山海经》雷泽有雷神。故址在山东菏泽鄄城境内阎什镇。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舜渔于雷泽,即此。伏羲是中华民族乃至东亚不少民族共同敬奉的始祖,舜是中华先民由蒙昧走向文明国家的圣祖,他们都与雷泽息息相关。雷泽,在历史上居于神圣地位,是养育中华先民的生命之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华胥国的女首领,她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伏羲、炎帝、黄帝功勋卓著,在华夏文明史中位列“三皇五帝”,中华民族由此兴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姓名:附宝 氏族:有蟜氏 国籍:有熊国民族:华夏族 身份:黄帝轩辕氏 的母亲 丈夫:少典,有熊国的国君 附宝的传说故事:据《竹书纪年》和《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附宝在郊外田间散步时,看到天空中出现一道巨大的光芒围绕北斗七星旋转。这道光最后落在了她的身上,于是她怀了身孕。经过24或25个月的怀孕期后,她在寿丘生下了黄帝轩辕氏。这个故事传达了一种神秘和超自然的氛围,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天象、星辰的敬畏与崇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少典,华夏族,伏羲之子,华胥之孙,汉族先祖之一,封地在河南新郑。也称有熊氏。《国语》载其子为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近代学者丁山先生在《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中指出:古少典者,小腆也;腆,国家也;即小国,弱小部落方国首领。神农,轩辕和伯夷都是某国公子公孙,神农是烈山氏,轩辕是有熊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任姒,拼音是rén sì,任姓姒氏。任姒为少典妃,游华阳之常羊,九龙山现神龙首伏羲,任姒感神龙首伏羲而生炎帝,伏羲封长子炎帝于姜水,故姓姜,又叫烈山氏。一说炎帝,姓伊,名嵬,因是任姒所生,从任姓,故姓伊。宋 罗泌 《路史后纪·炎帝上》: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嵬……其初国伊 ,继国耆 ,故氏伊耆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帝,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在《山海经》里“黄帝”只是诸帝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定于一尊。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也有说巳姓。名轩辕,一说名轩。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颛顼(zhuān xū)姬姓,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颛顼辅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故号高阳氏。少昊死后,打败争夺帝位的共工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号“高阳氏”。始都穷桑,后迁都商丘。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帝喾继位。在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帝喾(kù),姬姓,名俊。五帝之一。生于高辛,故号高辛氏。有说他是黄帝的曾孙。姬俊5岁时受封为辛侯,15岁(前辅佐叔父颛顼),颛顼死后,时年30岁的姬俊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以亳为都城,以木德为帝,号高辛氏,当年改元为帝喾元年,深受百姓爱戴。享寿100岁;死后葬于故地高辛,建有帝喾陵。帝喾是帝喾部落的首领称号,帝喾部落是夷人的一个分支,与颛顼部落有近亲关系,帝喾后来继承颛顼为东夷部落集团的首领。由于神话的发展演变,帝俊化身为帝喾、帝舜,都有他们各自的神话传说流传下来。喾保持了其东方鸟夷商远祖地位,大都说他与简狄因玄鸟生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尧,又称唐尧。帝喾之子,祁姓,名放勋,原封于唐,故称陶唐氏。尧代帝挚为天子,都平阳。在万国争雄的乱世,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被推举为万国联盟首领。帝尧在主政期间,派神箭手后羿射日,派鲧治水,并且制定历法,推广农耕,整饬百官。晚年,尧辟位,由舜继天子位。辟位二十八年后,尧病逝于雷泽,安葬于谷林,谥号为尧,被司马迁视为“最理想的君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三皇五帝”之一。舜为东夷族群的代表。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都于蒲阪,建立有虞国。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任贤使能,百业兴旺,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晚年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禅位于大禹,乘车巡行天下,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谥号为舜,又称帝舜、虞舜、舜帝。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禹(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鲧的儿子,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相传,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禅让,继承部落首领。在诸侯的拥戴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国号为夏,分封丹朱于唐国,分封商均于虞国。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后人称为夏禹,成为上古时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奠定夏朝,后人尊称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至禹陵祭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蚩尤,传说中制造兵器的人,又传为主兵之神,与黄帝、炎帝并称“中华三祖”。一说为东方九黎部落首领,有兄弟八十一人,相传以金属(铜)为兵器,后与黄帝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失败被应龙所杀。据《述异记》记载:蚩尤氏的耳鬓如剑戟,头有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昊天上帝是位自然神,也就是古代人民出于对于上天的敬畏,而虚拟出来的神灵。昊天上帝就是老天爷。他出一出现就是神,就是天帝。他不是凡人所化,也就不分男女,没有姓氏。在上古记载中,流传的各种神话中,其中“天帝”指代最多的就是昊天上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刑天,本作形夭,又作形天、邢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和黄帝(一说天帝)争位,被斩去头颅,失了首级后,以自身双乳作眼、肚脐为嘴的形态存活,双手各持一柄利斧和一面盾牌作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羲和,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和历法制定者。羲和的原始形态来源于远古神话,在时代的更迭中她由最初的“日母”演变成“日御”,羲和的原型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译:在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天台山,海水从南边流进这座山中。在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个羲和国。这里有个叫羲和的女子,有一天在甘渊中洗澡。羲和这个女子,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于是羲和首先以日母的形象出现于人们的面前。她是人类光明的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羲:一称“常仪”。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月亮之母。常羲是生育月亮的女神,与日御(羲和)同为帝俊之妻,生了十二个月亮,即为一年十二个月。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常羲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出自《山海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蓐收,又名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金神、秋神、西方之神、天之刑神,五行神之一。少昊之子及其辅佐神。据《国语·晋语》记载,蓐收脸上长着白毛,有老虎一样的爪,手里拿着斧子。《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蓐收左耳上有条蛇,骑着两条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句芒(gōu máng)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东方之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忠心耿耿地辅佐伏羲。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传说它的本来面目是鸟,它鸟身人面,乘两龙,后来竟一点影响也没有了。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可以见到它,它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共工,又名共工氏、康回、孔壬,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炎帝的后裔,祝融的儿子。在早期的文献中,共工是尧的臣子,之后演变为古帝王、部落首领,后再转变为神话中怒撞不周山、破坏天体秩序的天神。共工所处的时代,往前可追溯至高辛氏、颛顼、黄帝、炎帝等时期,往后则流传至舜、禹时期。郭璞注《山海经·大荒西经》引《归藏·启筮》写道,共工长着人脸蛇身,头发是红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祝融,号赤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南方神、南岳神、南海神、夏神、灶神,为五行神之一。历史文献中,祝融的相关记载纷繁复杂。在部分文献中,祝融指三皇时期的祝融氏;又有文献记载祝融为炎帝之后;另有文献记载祝融为黄帝之后;而祝融也指火正、夏官的官职名称。据《山海经》记载,祝融长着兽身人面,架乘着两条龙,直接听命于天帝。据《史记》记载,祝融是楚人的祖先。据《广东新语》记载,农历二月十三为祝融生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地母娘娘即后土,也称地姥娘娘、地母元君、虚空地母至尊、后土夫人。天地动静,阴阳互根。天欲化物,阴阳交合,上取天精,下取地精,阴阳孕化,气运成尘,尘有玄道,精微聚合,渐始初生,生生之类,人立其中。女娲为凤,玄始天尊,补天造人,确立婚姻。后土神的产生,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土地与女性崇拜,大约在唐朝以后,民间乃称为后土娘娘。宋代以后,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山川之秀,道观并设后土殿。民间建后土娘娘祠,每年农历十月十八日相传是后土娘娘圣诞日,隆重祭祀之。她被称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王公最早记载,见于汉代。被认为是“阴阳”中的阳神,对应阴神西王母,并无父母。东晋葛洪则认为王公与王母都是盘古(又称盘古大帝)、太元圣母所生。汉末道教兴起,王公、王母同时被吸收入道教里。道教为诸神创作出身,葛洪认为东王公是盘古、太元圣母所生,其他道经却认为他是先天东华之气的化生。东王公在汉代民间,与西王母相应,被认为是代表阴阳中“阳”的神祇。同时受秦汉的登仙思想,东王公与西王母一起作为成仙世界的主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王母的形象:“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王母在道教中地位极高,在道教形成和发展中,一直是很重要的角色。东晋葛洪在《枕中书》中称其为元始天王与太玄圣母通气结精后所生之女,号曰“太真西王母”,又宣称她是自“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生而飞翔,以主毓神元奥于渺葬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而成太阴之精,女仙之宗,与太阳之精东王公相配匹,“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矣”。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隶属。凡是世上成仙之人,进入天庭,都要“先见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才能进入三清境,拜见元始天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玄牝氏、九天娘娘、九天玄女娘娘、九天玄母天尊、九天玄阳元女圣母大帝玄牝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传授过兵法的女神,后经道教奉为高阶女仙与术数神。 她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崇高显赫,乃是一位深谙军事韬略,法术神通的正义之神,形象经常出现于中国各类古典小说之中,成为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地位重要,其信仰发源可追溯至先秦以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又曰苍王、仓圣。《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仓颉在位期间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仓颉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嫘祖,也写作傫祖、雷祖或累祖,是中国史前社会传说中的人物之一,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一说玄嚣生母为方雷氏女节)。玄嚣之子蟜极,蟜极之子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嫫母,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中国古代传说中黄帝的次妃,貌丑而贤德。相传,是嫫母发明了镜子。另外三人是锺离春(钟离春、钟无艳)、孟光、阮氏女(阮德慰的女儿)。5000年前,黄帝为了制止部落“抢婚”事件,专门挑选了品德贤淑,性情温柔,但面貌丑陋的嫫作为自己的第四妻室。黄帝还说:“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应龙,又称黄龙,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集创世、造物、灭世三位一体的巨神”,被古人赋予了“创世神”和“造物神”的尊称,也作为战神出现,是黄帝身边的大将。本居于天上世界,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黄帝与蚩尤作战,应龙、魃等帮助黄帝,最终蚩尤战败被杀。据《广雅》记载:应龙的形象特征为有翼,象征龙凤图腾的相融合。“羽嘉生应龙,应龙生凤凰”,应龙不仅能开辟天地,还是凤凰与麒麟的祖先。另外《氏族典》中提到:“祖龙,老龙也。”而“老龙”即应龙,所以应龙是“龙之始祖”。应龙的尾划过的地方,平地出河,两岸成为山峦。应龙等人物出行也无不乘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任帝炎居,男,姓姜,名炎居,号魁隗氏,尊号炎帝。中华远古氏族联盟时代炎帝魁隗氏政权的二任帝。炎居约生于帝魁隗十四年,出生在炎帝魁隗氏政权统治区内的固川。他的父亲是首任炎帝姜魁隗,母亲是赤水氏的女子听訞(yāo)。远古史书《山海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从小就聪明好学,是魁隗氏新一代中的佼佼者,炎帝魁隗晚年时把他立为帝位继承人。公元前4951年,炎帝魁隗氏政权首任帝魁隗去世,炎居正式即位称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神话中的巫山神女。天帝之女或谓赤帝(炎帝)之女,名曰瑶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精魂依草,实为灵芝。唐末被道教吸纳为西王母第二十三女。《高唐赋》中说“先王”曾昼梦与女神相会,女神称“将抚君苗裔,藩乎江汉之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宋玉向襄王谏言:君王与神女相会可启发蒙昧,得治国之道,通畅九窍,延年益寿。其后《神女赋》里楚襄王夜梦神女,但“骨法多奇,应君之相”的神女洁身自持,拒绝了楚襄王。神女形象端庄典雅、美艳绝伦、情深意切而又贞亮洁清、不可亲附,实为贤士之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精卫,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鸟。上古神话传说里,女娃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后溺水而亡,化作精卫鸟;另一说,女娃是上古的一个部落,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女娃部落遭到灭顶之灾,后化作精卫。据《山海经》记载:精卫婀娜多姿、长发飘逸、背生双翼,花头颅、白嘴壳、红脚爪,样子有点儿像乌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听訞(yāo),赤水(桑水氏)之女,炎帝之妻,精卫之母。听訞与神农氏一同治理部落,掌管诸族,共同执政;又搓麻织布,制作麻衣;丈量尺度,帮助神农开市日易。发明尺、枰、斗等。上古元妃,神农独偶,《山海经》中记载听訞与炎帝生了炎居,炎居生了节并,节并生了戏器,戏器生了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了术器、后土,后土生了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生生不息。开创了炎帝神农氏一脉。她还有两个女儿:瑶姬、女娃,后来女娃演化了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盘瓠古神话中人名。《后汉书》作“槃瓠”。据《后汉书·南蛮传》、晋干宝 《搜神记》等书记载,远古帝喾 ( 高辛氏 )时,有老妇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茧。妇人盛于瓠中,覆之以盘,顷化为龙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hu )。按,《玄中记》作“盘护”。后盘瓠助帝喾取犬戎吴将军头, 帝喾 以少女妻之。负而走入 南山 ,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后子孙繁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羿(约前1998年—前1940年),又称“夷羿”、“羿”,“后”是夏代君主尊号,夏代有穷氏首领。夏后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不久,羿驱逐了相,自己当了君主,是为夏时代第六任君主,后被家臣寒浞所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嫦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又名恒我、恒娥、姮娥、常娥、素娥,羿之妻,因偷吃了不死药而飞升至月宫。嫦娥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商朝卦书《归藏》。而嫦娥奔月的完整故事最早记载于西汉《淮南子·览冥训》。东汉时期,嫦娥与羿的夫妻关系确立,而嫦娥在进入月宫后变成了捣药的蟾蜍。南北朝以后,嫦娥的形象回归为女儿身。汉画像中,嫦娥人头蛇身,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身后长尾上饰有倒钩状细短羽毛。南北朝以后,嫦娥的形象被描绘成绝世美女。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曾把宠妃张丽华比作嫦娥。唐朝诗人白居易曾用嫦娥夸赞邻家少女不可多得的容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皋陶(公元前2220年-公元前2113年),偃姓(一说为嬴姓),皋氏,名繇,字庭坚。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圣”(尧、舜、禹、皋陶)之一,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历经唐虞夏三个时代,长期担任掌管刑法的“士师(理官)”一职,以正直闻名天下。相传架构了中国最早的司法制度体系(五刑、五教),采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平公正;强调“法治”与“德政”的结合,促进社会和谐,天下大治,形成“皋陶文化”,成为后世儒家和法家思想产生的重要精神渊薮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伶伦,又称泠伦,是中国古代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即中国音乐的始祖,为黄帝时代的乐官。《吕氏春秋·古乐》有“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的一段记载,说伶伦模拟自然界的凤鸟鸣声,选择内腔和腔壁生长匀称的竹管,制作了十二律,暗示着“雄鸣为六”,是六个阳律,“雌鸣亦六”,是六个阴吕。《古乐》篇还记载了伶伦制乐的传说。记载中对黄帝以前氏族社会的乐舞,只列其内容,而名之以氏族名称;氏族社会进入父系之后,自伶伦作《咸池》起,始有专用乐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禺强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疆”、“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强统治北海,身体像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强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庄子·大宗师》曰:“北海之神,名曰禺强,灵龟为之使。”是说夏民族的远祖禺强即禺京,是灵龟的化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龙,又称苍龙、孟章,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为“天之四灵”之一的东方之神,对应“四象”中的“东方七宿”。‘青龙’的由来与自然天象有关,主要源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西方之神,后为道教所信奉,同青龙、朱雀、玄武合称四方四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雀,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代表炎帝与南方七宿的南方之神,于八卦为离,于五行主火,象征四象中的老阳,四季中的夏季,同时也是天之南陆。南方神兽朱雀就是鸟的外形。南方属火,朱雀等鸟的图腾在古代神话中往往属于太阳崇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又名龟蛇,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指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分为四象中的北方玄武七宿。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方玄武于八卦为坎,于五行主水,象征四象中的老阴,四季中的冬季,同时也是天之北陆。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无支祁,或支无祁。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大禹治水时,因为受到无支祁的阻挠,淮、涡两条水系的水患始终无法得到解决。就在大禹不知所措的时候,应龙下凡,将无支祁压在了龟山之下,协助大禹成功治理水患,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旱魃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蚩尤经过长期准备,制造了大量兵器,纠集众多精灵,向黄帝发起攻击。黄帝派应龙到冀州之野去抗击他。应龙是长着翅膀的飞龙,发动滔天洪水围困蚩尤。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应龙的军队迷失在漫天风雨之中。黄帝又派了天女魃参战。魃身穿青衣,能发出极强的光和热。她来到阵前施展神力,风雨迷雾顿时消散,黄帝终于擒杀了蚩尤。应龙和魃建立了奇勋,但也丧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应龙留在人间的南方,从此南方多水多雨。魃留居北方,从此北方多干旱,她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们诅咒驱逐,称为“旱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风伯飞廉,亦作蜚廉,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怪。文献称飞廉是鸟身鹿头或者鸟头鹿身。最早出现于《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後飞廉使奔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雨师是中国古代传统神话中掌管雨的神仙;也是道教俗神,认为是毕星,即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共有8颗星,属金牛座。后有雨师为商羊或赤松子二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魑,是一个汉语汉字,为汉语二级字,拼音chī,部首为“鬼部”本义为精怪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魅,汉语一级字,读作魅(mèi),部首是鬼,本义指迷信传说中的精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魍魉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川精怪。一说为疫神,是颛顼之子所化。出自《孔子家语·辨物》等著作。魍魉也可代指影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穷蝉:别名“虞幕”,是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姑幕国领袖。汉朝时写的《大戴礼记》中才出现穷蝉之名 。当为后人所起。他是少典的玄孙、黄帝的曾孙、昌意的孙子、玄帝颛顼的儿子、敬康的父亲、帝舜的五世祖、商均的六世祖。《泗志钩沉》记“颛顼封其庶子穷蝉于姑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蚕神献丝,上古神话故事中,黄帝战胜蚩尤以后,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创作了一部名叫“枫鼓曲”的乐曲,据《绎史》所云,该曲由“雷震惊”、“猛虎骇”、“灵夔吼”、“雕鹗争”等十章组成,高昂激扬,恢宏豪放,凯旋的战士们随着撼天动地的“枫鼓”之声,一边引亢高歌这首乐曲,一边作着种种象征杀敌制胜的搏击姿态的舞蹈动作。这时坐在大殿中央宝座上的黄帝,更是躇踌满志,欢快不已。在古代,蚕神有着重要的地位,劳动人民为了向蚕神表示敬仰,并表达蚕农对来年丰收的美好希冀,所以蚕农们对蚕神进行祭祀,并衍生出许多风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风后是黄帝的第一任宰相。发明了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它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它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赤帝女”。相传在炎帝时期,有一个专门行雨的雨师,名字叫赤松子。他热衷于修仙,经常服用水玉(水晶)这种药物,最后在大火中得道成仙。而炎帝少女因此非常崇拜他,就拜他为师,跟着他一起修道,一起服用水玉,最后在大火中得道成仙,离开了父亲炎帝,随师父赤松子而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杜康,中国古代传说中酿酒的发明者,夏朝国君。(一说汉朝陕西白水人)汉·许慎《说文解字·巾部》载:“古者少康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多以“杜康”借指酒。杜康的儿子黑塔发明了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鲧(gǔn),又作鮌,禹的父亲,相传为颛顼之子,字熙。居于崇,称有崇氏,又称崇伯。中国汉族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人物。姒姓,有崇部落首领,史称“崇伯鲧”。尧时洪水泛滥,受四岳推荐治水,用筑堤堵水之法,九年不成,被舜殛死于羽山。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鲧是大禹的父亲,有崇部落的首领,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用在岸边设置河堤的障水法,缓解了中原泛滥的洪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彻底平息洪水灾祸,因此有了大禹治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鹿女,传说黄河上游仙洞之中,有一鹿仙女,心地善良,好济困扶危。听闻下游黑龙潭中,潜伏一条黑龙,经常兴风作浪,惊扰行人,还溯河而上伤害鹿群,鹿仙女为百姓及鹿群安危,降服黑龙为其坐骑。后邂逅唐尧,诞下丹朱后,因与黑虎仙之争,为天帝所迫隐居深山。人们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龙洞左旁的一个小洞窟中为鹿仙女塑像纪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柳。又叫又称相繇,中国《山海经》中记载的九头蛇怪,传说是水神共工的手下,蛇身九头人面,好吃人,不停的喷吐毒水,所到之处,尽成泽国,人喝了被相柳污染的水就会被毒死,鱼虾等生物也不能生存。柳相因为阻碍大禹治水而被大禹斩杀,它的血液和口水污染了大片土地,大禹用土掩埋,一连埋了三次都塌陷了,大禹只好挖成池子,周围建筑高台,祭祀诸神,以此镇压,虽然死了,也足见相柳之凶猛难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招是上古时期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为马身人面虎纹鸟翼,是看花园的天神,属华夏族和西戎部落;出自《山海经·西次三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凤,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它以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童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神名,伯称之子、颛顼之孙,昌意之曾孙、黄帝之玄孙,童姓之始祖。能唱善歌,所以后人,以名为姓,由此产生童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英又称女莹、女匽,姓伊祁氏,中国上古人物。因出生于伊祁山,而姓伊祁氏,是五帝之一帝喾的孙女、唐尧伊祁放勋的次女,和姐姐娥皇同时嫁给了虞舜姚重华。她们有一个共同的亲生儿子商均。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于死地,因娥皇女英的帮助而脱险。后舜帝南巡苍梧而死,崩葬九嶷山。二妃千里寻夫,知舜已死,抱竹痛哭,竹上生斑,泪尽而死,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娥皇又称娥肓、娥娙,姓伊祁氏,中国上古人物。因出生于伊祁山,而姓伊祁氏,是五帝之一帝喾的孙女、唐尧伊祁放勋的长女,和妹妹女英同时嫁给了虞舜姚重华。她们有一个共同的亲生儿子商均。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于死地,因娥皇女英的帮助而脱险。后舜帝南巡苍梧而死,崩葬九嶷山。二妃千里寻夫,知舜已死,抱竹痛哭,竹上生斑,泪尽而死,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丹朱(生卒年不详),夏族,姓伊祁,名丹朱。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尧的长子。相传,因为丹朱不肖,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了舜。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帝尧逝后,舜将帝位让于丹朱,并为尧守孝三年。三年后,丹朱为政不善,还位于舜。此外,丹朱还是中国围棋界最早的“棋圣”,是祁姓、刘氏家族的远古二世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节并,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炎居之女,姓姜,名节并,号魁隗氏。炎帝魁隗氏时代三任.。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出生在今宁夏固原市清水河流域的固原古城。她从小就和母亲居住在六盘山高地守护圭表观测天象,不仅聪明机智,而且勇武善斗,能徒手擒捉猛兽,是炎帝族中出类拔萃的女英雄。曾在木克村附近徒手杀死老虎,被广为流传。据说节并还曾在木克村居住过一段时间,村民们崇尚节并,经常会举行狩猎活动来祭祀她。帝炎居认为她德才兼备,堪为帝任,便选定她为继承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戏器,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yāo)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烛龙,又名烛阴、烛九阴、逴龙、火精,中国古代神话中钟山的山神,无足之龙,开眼为昼、闭眼为夜,有一子名为鼓。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烛龙是章尾山之神,人面蛇身,浑身红色,眼睛竖着长。《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的钟山之神烛阴也是人面蛇身赤色。郭璞在《山海经图赞译注》中认为烛龙与烛阴乃是同一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陆吾,即肩吾,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神明。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郭璞注: “即肩吾也。庄周曰‘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也。”陆吾神掌管这“帝之下都”,还兼管“天之九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开明兽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出处是《山海经·海内西经》:“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 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驳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形象,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术嚣,共工子。《山海经•海内经》:“炎 帝…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又宋罗泌《路史•后纪四》 云:“术嚣兑首方颠。”或可作术器形貌之补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弃,帝喾有邰氏姜嫄生有一子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噎鸣是古代中国神话人物名。《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袁珂校注:"《大荒西经》云:'黎(后土)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即此噎鸣,盖时间之神也。"一说即为伯夷。他的十二个儿子分别是十二太岁神。"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捃滩""作噩""阉茂"和"大渊献"。当历史发展到一千年后的夏王朝时,就演化成:子、丑、寅、卯、晨、巳、午、未、申、酉、戌、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挚,帝喾,邹屠氏常仪生挚即“鸷”,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姒启(生卒年不详)也称夏启、帝启,阳翟人,禹和涂山氏族女子之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姒启在禹死后,取代伯益继位。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姒启一生四处征战,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年约78岁。姒启取代伯益继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禅让制从此被世袭制取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姒启去世后,直接把皇位传给其子太康,从大禹到姒启,再从姒启到太康,祖孙三代人的传承彻底终结了儒家学者们推崇备至的理想政治制度-禅让制,并为后世开启了一个新的制度-世袭制。传说姒启曾创作了名为《九韶》的大型乐舞,以供享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稷,周始祖,姬姓,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被尊为稷王(也称作稷神)、农神、耕神、谷神。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稷为童时,好种麻﹑菽。成人后,有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尧舜之相,司农之神。后稷第一个建立粮食储备库和畎亩法,放粮救饥,赐百姓种子,被认为是禹最倚重的三公之一。《山海经》:帝俊生后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契(生卒年不详),子姓,名契,又名卨,别称“阏伯”。契是帝喾与简狄之子、帝尧异母弟。被帝尧封于商主管火正,其部族以地为号称“商”,契成为商始祖,是商朝建立者商汤的先祖。后世尊称其为“商祖”、“火神”。契与兄弟实沈曾居于深林之中,因二人不和,父亲帝喾把契迁居于商,把实沈封迁居至大夏,将兄弟二人分开。尧称帝时封契为司徒,后被封为契玄王。契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在管火的同时筑造阏伯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中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契在他的居住地商做火正,呕心沥血,深受人民的爱戴,故中国民间尊他为“火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鬼容区,号大鸿。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曾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于难经究尽其义理,以为经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共鼓,黄帝贤臣。灵感泉涌,凿木为舟。一次山洪暴发原来,有棵大树和共鼓被洪水一直冲下山,卷进一条大河里。他抓住这棵大树,始终没有放开。当他两缓过气来发现洪水不论怎样上涨,这棵大树始终浮在水面上沉不下去。原来,这棵大树半面子都是空的。于是灵感泉涌,凿木为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夸娥氏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大力神,出自《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昌意,上古传说人物,姬姓,是黄帝和嫘祖的儿子,出生于帝丘,是颛顼的父亲(《山海经》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zhuó)首、谨耳、人面、豕(shì)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二子为嫘祖所生,长子为玄嚣,次子昌意。据载黄帝二十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 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于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有一子颛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夸父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人物之一,又名博父、举父,夸父是幽冥神、地母后土(厚土娘娘)的孙儿。据《山海经》记载,夸父形体巨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夸父存在兽、人、神三种形态。他不怕困难、英勇无畏,有着为民着想、为民造福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乌,又称三足乌、三足金乌、三青鸟、赤乌、日乌、踆乌、阳乌、三足、三趾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形象。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红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央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之一,金乌形象原是二足,西汉后期演变为三足。详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足金乌,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金乌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眉大仙是是一颗空心杨柳树,先天地而生的仙人,拥有不可思议的神力,掌控空间法则,鸿钧与其斗法,所有宝物被收走。鸿钧败服,杨眉大仙把宝物全部归还,并告诉鸿钧在你得道时我已比你早上了三千年了。因为不喜欢扬名,没有神知道他,也不想过问世间上的杂事。毕生只收过一个徒弟曰:义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鸿钧老祖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又称鸿钧道人、鸿钧老祖,鸿钧道祖。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的师父。鸿钧早年曾在紫霄宫开坛讲解天道至理,天地间的圣人皆是其门下。鸿钧是大道的化身,三清、西方二圣及女娲等混元大罗金仙的指引者与监督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鲲鹏祖师,梦入神机所著的网络小说《佛本是道》中的虚构人物,其原型为中国古代神话形象鲲鹏。后被多部洪荒流小说引用。据说是准提道人和接引道人的师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陆压,又称陆压道人,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原著描述为一位来历不明的神秘散仙,陆压说自己乃是火内之珍,离地之精,三昧之灵,天下没有能克制他的东西……”又自称闲游五岳,闷戏四海的野人,曾帮助武王伐纣,并协阐教斗截教,后来归隐山林不问人事。其道术一流,精通五行遁术,擅长独门法术“长虹遁”,且身怀独门法宝斩仙飞刀和钉头七箭书两大杀器,一旦使出就令目标死亡,全书没有失手纪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始天尊,全称“玉清元始天尊”,也称元始天王,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历代神仙通鉴》称其为“主持天界之祖”。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因其生于混沌之前,太无之先,元气之始,故名“元始”。《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灵宝天尊,全称“上清灵宝天尊”,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在“三清”之中位尊第二。《灵宝略记》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灵宝天尊是大道化身之一。《云笈七签》云:“玉宸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随迎,谓其无复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无而无,视之无象,听之无声,于妙有妙无之间大道存焉,道君即审道之本,洞道之元,为道之炁。”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道德天尊,全称“太清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后,相传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都有道德天尊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均设有道德天尊的神位,亦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道德天尊之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是日大多举行祝诞聚会或祈福延寿道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