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散曲研习会专刊》(第五集)2025.2.20

精彩每一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我们(卷首语)</span></p><p class="ql-block"> 本会自1998年6月创立桃源诗社,从中分离出【桃源散曲】群,随后逐年陆续发展壮大。这期间攻克了散曲这一难关,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品。成长起来一批各级学会的会员及多位优秀的高层管理者。每年都得到相关主管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和广大同仁的好评。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古诗词曲社团。</p><p class="ql-block"> 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2024年6月更名为【秦岭散曲研习会】。本会的高管均为本会会员,来自全国各地,各项活动的开展均听取全体会员意见而确定。为帮助广大曲友,不断提升散曲创作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艺,我们又发起创办了《散曲研习专刊》。本会的努力目标是:为广大散曲爱好者提供一个温馨、高水准的研习、交流平台,为传承和发扬散曲这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明珠尽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 《散曲研习专刊》尚处试刊期间,恳请广大曲友帮助支持,贡献你们的智慧曲艺才华,共赴美好!恭请大家不吝赐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徐瑞理老师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徐瑞理,网名:洞庭牧童、四喜丸子。湖南湘阴人,1960年6月生。高级政工师、高级经营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副秘书长兼诗教部常务副主任、《湖南诗词》副主编、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兼《中国散曲研究信息》副主编、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作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当代诗词曲赋联精品研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湖南省诗词协会儒商学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当代散曲》编委。军人出身,空军少校,曾供职于国家电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系统。著有个人散文集《洞庭牧童》、《牧童遐思》与诗词集《牧童行吟》(散曲选、诗词选二卷)、散曲工具书《元北曲曲谱通要》等。其散文、诗词曲作品多次在全国性大赛中多次获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名家曲论】《散曲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摘自徐瑞理老师的【洞庭牧童曲吧】</p><p class="ql-block">在习近平新时期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当前,正值一个文艺复兴和繁荣的年代。中华传统诗词事业方兴未艾。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的散曲这块短板,也正在逐渐拉小与诗词的距离。散曲这种文体,正在得到各级高层的广泛重视。从中华诗词学会到各省级诗词协会,再到市县,都相继成立散曲组织。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散曲,因此,散曲的创作队伍,越来越庞大。据粗略统计,现在,全国活跃在网上的散曲微信群,不下百个。就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而言,2016年6月初,由本人组建了散曲工委的第一个全国性散曲微信交流群,到目前止,曲工委已建立了5个全国性散曲微信交流群,人数已达2400多人,这不得不说,不是一支庞大的队伍。这5个群里,每天都有数量非常可观的散曲作品发上来交流。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散曲作品,可读性很强。但是,我们中间,还有一部分曲友,作品虽然写得不错,但在句式的问题上,还常常比较迷糊。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平时的月课作业、杂志投稿和参赛作品中。</p><p class="ql-block">为了帮助大家提高上稿率,这里想给大家聊聊散曲句式的应用问题。</p><p class="ql-block">一、散曲的句式类型</p><p class="ql-block">散曲的句式类型,大体有这样几种:</p><p class="ql-block">一字句:这种句式,在散曲中虽不常见,但也有不少。如:〔仙吕·游四门〕中的第五句;〔南吕·金字经〕中的第四句;〔中吕·山坡羊〕中的第八、十句;〔越调·寨儿令〕中的第十一句,等等…</p><p class="ql-block">二字句:这种句式,在散曲中也不常见。如:〔黄钟·昼夜乐〕中第二句;〔仙吕·哪吒令〕中的第一、三、五句;〔中吕·朝天子〕中第一、二句,第九、十句;〔双调·庆宣和〕中的末二句;〔双调·太平令〕中的第五、六、七句,等等…</p><p class="ql-block">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这五种句式,在散曲中,是常用句式,这个就无须举例了。</p><p class="ql-block">特殊多字体长句式:北曲中,七字以上的长句极少,但也有。如:〔双调·青玉案〕中第二句,就是九字句。而在南曲中,这种特殊长句是还比较多的。尤其体现在南集曲中,如:〔南正宫·小普天乐〕中,末二句可合做成九字句;〔南正宫·倾杯赏芙蓉〕中的末句为十字句;〔南正宫·普天赏芙蓉〕中“玉芙蓉尾”句,也为十字句,“锦缠道”中第四句为九字句,末句为十字句;〔南羽调·沙里金〕中,长句最多,首曲“浪淘沙”首句就为八字句,“金凤钗”第二、三句皆为十字句,“四时花”中两句,第一句为十二字句,第二句更是长达十四字。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元曲】(60)文/郭卫红</span></p><p class="ql-block">作者 周文质</p><p class="ql-block">〔正宫·叨叨令〕自叹</p><p class="ql-block">筑墙的曾入高中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末哥,笑煞人也末哥,梦中又说人间梦。</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推荐语</p><p class="ql-block"> 本人理解此曲的第一句说殷高宗梦见一位叫傅说的垒墙人,考察后便用他为宰相治理好了国家。第二句周文王在山里遇见一位钓鱼的老者吕尚,便委以重任建立了强大的周朝。</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讲古代的明君任人唯贤,使普通人也能得以重用,成就大业。</p><p class="ql-block"> 下来的两句说自己眼下时代的穷人只能做凄凉的梦,当官的可一直做荣华富贵的梦。</p><p class="ql-block"> 今夕对比令作者无比感叹,而又无可奈何。只有故作旷达地说,现在的人们梦中还在述说各自人间的梦。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p><p class="ql-block"> 元曲是最好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郭卫红走进元曲60]学习心得</span></p><p class="ql-block">一、鲁清雯</p><p class="ql-block">学习元代先贤周文质《自叹》有感</p><p class="ql-block">原文:作者 周文质</p><p class="ql-block">〔正宫·叨叨令〕自叹</p><p class="ql-block"> 筑墙的曾入高中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末哥,笑煞人也末哥,梦中又说人间梦。</p><p class="ql-block"> 初读这首散曲,就被作者那质朴又直白的语言深深吸引。在这首元曲里先贤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充满荒诞与现实交织的生活百态图。</p><p class="ql-block"> “筑墙的曾入高中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寥寥数语便将平凡之人却功成名就的生活现实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贫穷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富贵梦。”梦,是我们生活的动力与希望。但我们不应该被梦所迷惑,而忘却了生活的残酷与无奈。“笑煞人也么哥,”的反复,将作者内心的感慨与对生活现实的嘲笑、讽刺推向高潮。</p><p class="ql-block"> 在逐梦的过程中,珍惜当下,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把平淡的生活过成一幅画,一首诗。这才是咱普通人生活的样子。</p><p class="ql-block">二、赵根生</p><p class="ql-block">先贤周文质《自叹》一曲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文/赵根生</p><p class="ql-block">原文:〔正宫·叨叨令〕自叹</p><p class="ql-block">作者·周文质(元)</p><p class="ql-block">筑墙的曾入高中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末哥,笑煞人也末哥,梦中又说人间梦。</p><p class="ql-block"> 此曲作者是元代文学家,大约生活于公元1334年以前,浙江人,后久居杭州,学问渊博,文笔新奇,善绘画,能歌舞,明曲调,谐音律,性豪侠。所做杂剧四种,现仅存《苏武还乡》残曲,存世小令43首,套数五套。</p><p class="ql-block"> 此曲主要写人生虚幻,好像做梦一样,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从而绝望,产生了悲愤的心情。围绕“梦“字,据典写实,对比表达。</p><p class="ql-block"> 在写法上,首先主要是运用对比来表达主题。一是将梦境与现实对比,通过梦境暗喻现实,反映作者情感,反映社会不公,人生无常。二是两种人生观的对比。他人往上爬,做官享荣华,失意了孤苦无依;作者却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不羡高官之荣华,不受落魄之孤独。其次是直抒胸臆,反复运用了定格句“笑煞人也末哥”,表达了对自由生活地热爱和追求,使得感情更真挚和强烈。再次是情感深沉,曲中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逍遥生活地向往,同时深层次的蕴含了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 以上心得与同仁们共同探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元月作业推荐与点评]</p><p class="ql-block">赵明谦推荐</p><p class="ql-block">[正宫. 醉太平]望关中(中原音韵)</p><p class="ql-block">作者:曹卫正(吉林)</p><p class="ql-block"> 四周扼咽,一曲逢巅,音萦八百未抵边,重重路转。 东关涵谷歌诸典,老聃佳境书文献,陈仓道里出秦川,(几度)骊山暮烟。</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这首散曲有特点:</p><p class="ql-block">一、对仗工整。一二句的四周对一曲,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很完美。五、六、七句形成扇面对,也很是工整。</p><p class="ql-block">二、本曲描写的是关中,除了写地理位置外。还引经据典写了诸典、老聃、陈仓及(几度)骊山暮烟,使该曲形象生动,血肉饱满,使人看了以后印象深刻,过目难忘。为作品增添了色彩。</p><p class="ql-block">三、作者不在关中住却对此地的人文典故了解的这么透彻,不仅令人对作者深厚的历史人文知识而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根生推荐</p><p class="ql-block">【正宫•醉太平】打工(新韵)</p><p class="ql-block">作者:王震宇(山西)</p><p class="ql-block"> 衣服打包,被褥扎牢,盘缠带上路途遥,话多叙叨。干活不要心急躁,花钱也得咱吃饱,视频更是表情包,亲们问好。</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读完此曲,一个农村青年出外打工谋生画面立刻呈现眼前:父母千叮J万嘱,亲朋视频挂心,打工者依依告别。情感真挚,选材真实,且首两句对仗,五、六、七句鼎足对层层递进,甚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顺利推荐</p><p class="ql-block">〔正宫•醉太平〕春日游(通韵)</p><p class="ql-block">作者:孙魁义(吉林)</p><p class="ql-block"> 春风慢吹,杨柳低垂,春花香满路人迷,春莺乱啼。岸边青草新芽翠,岭头红杏娇颜媚,田间绿麦碧波辉,春情韵美。</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此曲寥寥数语就把一副美丽的春天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里有“春风杨柳,花香莺啼,有新芽红杏,有田间岭头”。有色有声有香,有静有动。这首曲有立体感,有画面感,也有惬意的心情。此曲思路清晰,层层递进,衔接丝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天民推荐</p><p class="ql-block">〔正宫·醉太平〕志愿者(通韵)</p><p class="ql-block">作者:孙忠民</p><p class="ql-block"> 常追梦马,不负韶华,青年志愿走天涯,情倾万家。躬行善举长帆挂,宏扬正道初衷话,关怀弱势惠风刮,薪传爱洒。</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 从平仄看,符合〔正宫·醉太平〕格律要求,读来顺口。韵律上,通韵使用使曲子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对仗方面,“常㇏追梦马,不负韶华”等虽不算严格,但自然流畅。意境上,全方位展现志愿者奉献精神,充满正能量,传递出大爱无疆的温暖与力量。</p><p class="ql-block">王灵芝推荐</p><p class="ql-block">〔正宫·醉太平〕赞大连市老干部大学国画老师(新韵)</p><p class="ql-block">作者:喻奇(辽宁大连)</p><p class="ql-block"> 画峰染岭,绘虎描鹰,一划一笔渐成形。真知灌頂,一帘飞瀑群山静,满园月季花期盛,几多作品展厅呈,师恩至铭。</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 此曲短短几句话,让我们犹如参观了一个国画展览厅:山、水、动物植物都有。国画老师高超的绘画技能也赞美无遗。其中一句“一帘飞瀑群山静”更令人叫好。为老师深厚的功底点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曲海拾贝]</span></p><p class="ql-block">拾贝者:(野老·赵根生)</p><p class="ql-block">〔中吕·山坡羊〕猴山猴王</p><p class="ql-block">作者:张存寿(北京)</p><p class="ql-block">臀儿一露,高台一候,尾巴一竖贼直溜。你营勾,我装牛,笑观妻小遭人逗,若问大王啥是愁?房,没见有;喝,没见酒。</p><p class="ql-block">吴惠良赏析:</p><p class="ql-block">此曲见题,就给人以谐趣盎然之感,忍俊不禁,催人解读。为其解馋,曲作开拍就直奔主题,就把猴王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p><p class="ql-block">“臀儿一露”不要脸皮,“高台一候”悠闲自得,“尾巴一竖贼直溜”,机敏、灵巧、顽皮、刁钻、蛮横、霸道,以一个“贼”字就贯穿一切,展露无遗,尽显“猴王”之"风采"。群猴簇拥,妻妾成群,管你勾引挑逗,我自大度开怀,喜笑怒骂,贯看人性善恶卑劣。接着,曲作一转,巧设“疑问”,引出猴王之“愁”,揭示题旨,引发思考,拔高立意。</p><p class="ql-block">曲作以人的视角,对猴王的一举一动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描写。一个“贼”字,出神入化,可谓点晴之笔,盘活全曲。设问答疑,巧设机关,转折精采,结煞奇妙。总览全曲用语平铺直叙且趣味浓郁,恢谐幽默,体现散曲语言表达之自然本色。曲作以猴讽世,托物言志。其思想深邃,境界高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散曲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接上集)</p><p class="ql-block">散曲与词不同之处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四方面;</p><p class="ql-block">1,体式的不同。</p><p class="ql-block">散曲的形式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学元曲首先当学小令,清人刘熙载说“曲家高手,往往尤重小令。盖小令一阕中要具事之首尾,又要言外有余味,所以为难,不似套数可以任意铺排也。小令是单片曲,相当于词的一阙,形式短小,自由活泼。每首只有四,五句,往往是前面两句起承,后两句转结。例如姚燧《越调•凭阑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本曲是写思妇怀念游子的题材感情真切动人。前两句写思妇感情的矛盾一正一反,把征妇对征人的思念,表现的很细腻。后两句则是对前两句矛盾心理的归结,读起来令人有言尽意不尽之感。把再看邵亨贞的《越调•凭阑人•题曹云西翁赠妓小画》谁写江南一段秋,妆点钱塘苏小楼。楼中多少愁,楚山无断头。起句紧扣小画写江南秋景。次句紧承首句说这么好的画当然应摆设在苏小小的楼上。三,四句则是直诉衷情说青楼上卖笑人,其愁肠幽怨象连绵不断的楚山,一眼望不到头。全曲语言清新婉转,用典自然贴切,是一支散曲小令的代表作。散曲也可以用同一曲调,重复填写几遍,几十遍,甚至百遍。用韵互异,首尾句法相同,谓之【重头】。此种形式,大都用来合述一事,或分咏各事。也有用来演述故事.如以一百首《小桃红》曲来咏唱《西厢》故事等。词体单片较少,大部分是双叠,还有三叠,四叠。(例句从略)。曲的小令可以有&lt;带过曲&gt;。当言犹未尽时,续上一首或两首同一宫调的曲子,押同一个韵,组成一支短小的组曲。这有点类似词中的三叠,四叠。</p><p class="ql-block">2,句式的不同</p><p class="ql-block">散曲和词虽说都是长短句,但散曲中的句子更为参差不齐。散曲的句子少则一个字,多则二,三十字。如乔吉【中吕• 冬日写怀】末句;身,已至此。心,犹未死。此处身字,心字均为一字句。刘时中【南吕 •一枝花】《罗帕传情》;中间是宴蟠桃十长生故事,四周围那缠枝莲八不犯的花儿。拜而受之,看成做护身符的意思绶文字,谁敢道待的其须。争奈我书房无个顿放处,兀的不费煞我这番思。这么长的句子在词中是没有的。词极少有一字句,若有也通常是领字,用虚词,并可点断。如姜夔《淡黄柳》中,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怕字为一字领句。</p><p class="ql-block">曲与词的最显著区别在于曲可以加衬字。在曲律规定的字句之外,作者另加一些字。它一般不占乐曲的节拍,音调,而是有节奏地,快速轻匀地一带而过。衬字和正字的互相配合,既保持了曲调的腔调,又调节了句法,使曲文更加灵活,生动,传神。更增加了语言的通俗性。更适合演唱的要求。例如关汉卿的【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本句原是7个字,而昨者竟加了16个字,使之成为长达23字的名句。严忠的【越调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有了这些衬字,就使语言更加通俗,更加饱满,更有表现力。衬字的平仄可随意,它服从口语习惯。一般小令衬字少,套数衬字多;散曲衬字少,剧曲衬字多;文字典雅的衬字少,用俗语,俚语入曲的衬字多。衬字一般在句首或句中加,而句尾则不加。词虽也可用衬字。但使用者极少。</p><p class="ql-block">曲与词相比。句法更为多样。经常运用叠字,叠句,对仗,排比。还可以用短柱体,独木桥体,顶针体,嵌字体,反复体,连环体,重句体等等。如乔吉的一首【越调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这就是典型的叠字体。其他句法篇幅所限,不能尽述。填词虽也有些句法变化,但不如曲辞来得更丰富,更灵活多样。</p><p class="ql-block">3,音律的不同</p><p class="ql-block">音律可分为声律和韵律两方面说;</p><p class="ql-block">声律;近体诗只要分平仄就行。填词要分平,上,去,入四声。而曲要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将原有的入声字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中。这是因为曲不像近体诗和词以平仄交替为格律基础,而是以音阶高低为旋律。从而加强乐曲的音乐性。如果曲谱上是一个由高而低的声腔,曲辞的末句就应该用一个声调下降的去声。这比诗词更严格些。</p><p class="ql-block">韵律;诗词是在格律指定的句末押韵。曲的用韵是平,上,去三声可以通押。看起来似乎要比诗词用韵宽些。但曲用韵较密。基本上(虽不是全部)要求句句押韵,一韵到底。而且有的是指定要押上声,或指定要押去声。所以在韵脚上曲又比诗词要严些。即使是套曲,无论是几首曲子组成。也是一韵到底,不得换韵。</p><p class="ql-block">诗词所用的格律范本吟友都已熟知。此处不再赘述。元曲所用的格律范本比较混乱。市面上出现一些曲谱之类的工具书或零星曲谱,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南北曲混淆。有的将套曲误作小令。有的选调不当。有的将曲中衬字当正字入谱,极大的误导读者。目前曲界达成共识的是采用《元北曲曲谱简编》。这是以《北曲新谱》为依据,并参考《太和正音编》《北词广正谱》《北词简编》等编辑而成。刊登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元曲鉴赏辞典》附录中。音韵则采用元•周德清撰写的《中原音韵》为范本。</p><p class="ql-block">4,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p><p class="ql-block">诗,词,曲表现风格的区别,通常说法是诗庄,词魅,曲俗。但因高度概括难以反映全貌。此处所谓之俗并非低俗,更不是庸俗,媚俗。正如王国维所说“元曲之佳处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任讷所著《散曲概论》有一段概括;词静而曲动,词敛而曲放,词纵而曲横,词深而曲广,词内旋而曲外旋,词阴柔而曲阳刚,词以婉约为主,别体则为豪放,曲以豪放为主,别体则为婉约。词尚意内言外,曲竟为言外而意亦外。总的来说曲俗词雅,词多典雅,重寄托,多用典故。曲多俚语,重明白多用谚语。请看关汉卿的【双调沉醉东风】忧则忧鸾孤凤单,愁则愁月缺花残。为则为俏冤家,害则害谁曾惯,瘦则瘦不似今番,恨则恨孤帏绣衾寒,怕则怕黄昏到晚。以上例子可看出曲较多地运用口语,包括一些语气词。曲的句法大多比较完善,不省略虚词,语助词,句与句的连接也比较连贯,曲不大讲究精炼含蓄。再加上曲的字数比较灵活。形成了曲辞文化特点。</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秦岭散曲研习会》</p><p class="ql-block"> 组织结构</p><p class="ql-block">顾 问:南广勋 徐瑞理</p><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刘亚萍 史高座 马水英 罗春红 许连达 郭顺敏</p><p class="ql-block">曲工委荣誉主任:郭卫红</p><p class="ql-block">曲 工 委 主 任:赵根生</p><p class="ql-block">曲工委副主任:李天民 杨继康 鲁清雯 王灵芝</p><p class="ql-block">个人专集主任编辑:李天民</p><p class="ql-block">研习专刊执行编辑:何顺利</p><p class="ql-block">期 刊 执 行 编辑:杨继康</p><p class="ql-block">期刊美篇制作:王灵芝</p><p class="ql-block">个人专集美篇制作:王丽华 王灵芝</p><p class="ql-block">研习专刊美篇制作:鲁清雯 陈昌芬</p><p class="ql-block">出刊总监:郭卫红 赵根生</p><p class="ql-block">编委成员:郭卫红 赵根生 鲁清雯 王雁 王勇 吴长安 李天民 田 丰 王丽华 王亚玲 赵明谦 何顺利 孙宝玲 王灵芝 陈昌芬</p><p class="ql-block"> 秦岭散曲研习会编辑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