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蛇年春节我从北京回漳州过年,就住在漳州最繁华的延安北路上的银佳宾馆。意想不到的是,这家宾馆就是在我小时候常来看电影的“建筑工人俱乐部”原址上改建的。我从十楼的房间窗户望去,熟悉又陌生的漳州城北像大屏幕般展现在眼前:除了“人民会场”(剧场)依然还是那副雄伟壮观的模样外,原来的新华书店重装后旧貌换新颜,芗江酒店和市立医院均经过改扩建而变得规模宏大。目光所及之处满是色彩明快的现代化建筑。不远处是我少年时心目中漳州体育的“核心圈”,以前这片区道路两侧分别坐落着地区体委、女排训练基地、小体育馆和射击场,现在似乎看不出记忆中的样子。要知道,这里曾留下了我许多难忘的记忆,听说还新建了“女排精神展示馆”,心中抑制不住的有要去看看的冲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一、</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地区体委 </b><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过了胜利路口往北的这段延安北路以前比较僻静,现在则不然。自2020年启动“漳州女排娘家基地”建设后,这一片区按新思路重新规划,突出“女排”主题,弃旧图新已有很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地区体委大楼拆除了,被一大片脚手架林立的高层建筑工地所代替。地区体委是当年“龙溪地区体育运动委员会”的简称,它是一座三层楼的水泥框架结构,呈“㇘”直角形,在那个年代里是很“派头”的,很多漳州人那时并不知道体委机关坐落于此。地区体委对面是个小体育馆,拱形屋顶,像一个大号水泥管道被随意的放在路边。体委北边不远处是漳州人熟知的福建省第七建筑公司,大家都习惯的称之为“七建”,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的那些年,漳州所有现代化的大型建筑基本上都是该公司的作品。可以判断,地区体委和小体育馆也是“七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杰作之一。</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网络图。地区体委大楼即将拆除前的景象,这是靠延安北路一侧。大门口的标牌、办公室空调均已拆除。)</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第一次进到地区体委里面是1972年春天,那年我入选龙溪地区少年男子篮球队,先到这里报到,然后扛着铺盖卷到体育馆后面的射击场安营扎寨,开始了地区篮球队集训生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区体委大楼里面的空地巧妙的建了个三合土的篮球场,我们男队有时被安排在这个场地训练。体委三层楼靠里面都有走廊,走廊则成了天然的看台,体委干部常会在走廊上看我们训练,他们个个都是行家里手,于是我们格外卖力奔跑,连呼喊叫也变得格外夸张,生怕被他们“看冇”(看不起)。篮球场东边是座平房的少体校乒乓球训练馆,我们有时下快攻冲出底线,突然的会从乒乓馆里窜出个小孩来捡乒乓球,吓得我们要赶紧收脚。每当下午训练时,奔跑的脚步声、喊叫声、哨声和乒乓声在这个有回声的空间里交织,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漳州的球友们说,地区体委大楼拆除前,许多曾在这片篮球场打过球的人们都相约组团、依依不舍地来这里拍照留念,更有甚者还有模有样的举办“告别赛”。由此可见,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地区体委和这片篮球场,在篮球爱好者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其的高。</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二</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女排训练基地 </b><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地区体委的南边紧挨着女排训练基地。我惊奇的发现,以前我们叫它“基地”的大门还保留着原样,挂着“福建省漳州体育训练基地”、“海峡西岸排球训练基地”的牌子,老旧的大门和周边的建筑相比显得落伍,却透着一股刚硬的倔劲。但愿它能保留下来,留下时代的印记,留下让人们去读懂它的回味。</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女排训练基地的大门)</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体育开始恢复。1972年,国家体委确定在漳州建立女排训练基地,同年11月,马上要有全国12支男女排球队到漳州集训,漳州需要在28天里建成8-12块室内排球训练场地。时间紧任务重,天降大任。时任地区体委主任的是军分区司令于克钊,他作为工程建设的总指挥,调动了军、民两地力量开始修建。最难</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解决的是没有室内馆,那就土法上马,用漳州人生活中常用的竹棚代替,遮风挡雨是绝对没问题的;没有木板地,就用红土、细沙、石灰混合成的三合土代替。仅用23天,就建成了有6片场地的竹棚馆。</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得不佩服漳州人民的智慧。那时的漳州人对建“竹棚仔”这件事颇感自豪,常会在外人面前炫耀一下,并把它作为诠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生动案例。</span></h1> <p class="ql-block"> (▲竹棚馆外景。摄自《女排精神展示馆》)</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去马肚底体育场玩就可以看到,西北边的看台后面有搭建了一长溜的竹棚馆,馆里常有扣球落地的叮咚声,这是不是上面所说的竹棚馆呢?竹棚馆的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优点是建竹棚的竹子本地土产、建设工序简单且坚固耐用;三合土场地坚实又有弹性,又可保护运动员的膝盖不受伤。缺点是脏,运动员训练完后,浑身上下都是汗水混合着红土的印迹,像大花猫;而细沙子也极为锋利,时常会把运动员的皮肤划伤。而三合土场地的保养很简单,我见到过场地工往地上喷盐水保湿,再用三角实木钉上竹条把子的专用工具拍平场地,养护成本极低。</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1973年开始,国家体委和省、地加大拨款建设基地,基地的训练及接待能力迅速提升,不需外力支持就可以完全满足日常所有冬训队的要求,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只因为没有对外开放,像养在深闺中的美女,连很多漳州人都没目睹过其容貌。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回漳州时曾拜访过一次,才发现里面已经非常的现代化,包括训练馆、运动员餐厅、接待宾馆、休闲娱乐等设施一应俱全。而我四处寻觅的“竹棚仔”却早已无迹可循了。</span></h1> <p class="ql-block"> (▲全国排球第五期冬训人员合影。摄自《女排精神展示馆》)</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男女排冬训,无异于给千年古城的漳州打开了一扇看外界的窗,上百号来自“北方”的俊男靓女们高大健美,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他们清一色的军大衣、藏蓝色绒衣绒裤、包着蚌壳般橡胶的白色专业排球鞋,外出排着整齐的队伍,每天清晨天还没有亮,马肚底田径场上就流动着出早操跑圈的各路运动大军,成了漳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漳州人有被国家“高看一眼”的骄傲。那时的漳州人民虽然生活很艰苦,却朴素的倾其所有接待冬训队员们,坊间传说,基地里教练员、运动员们“甘蔗、芦柑随便吃”。而运动员也以刻苦训练、创造佳绩回报祖国人民。后来女排“三连冠”、男排打出令北大学子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口号的绝大部分队员,都是从漳州的竹棚馆里走出来的。漳州成就了女排,女排让世人认识了漳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三、小体育馆 </b><span style="font-size:22px;">地区体委对面的小体育馆还在老位置,只是经过改建,从外表看还像是个小体育馆,上有奥运的五环标志,门口挂着漳州市体育局和漳州市体育总会的牌子。春节不上班,只有一位保安大叔在值班。别小看这个小体育馆,当年福建省有室内体育馆的地市没几个。</span></h1> <p class="ql-block"> (▲原来的小体育馆,现在的漳州市体育局所在地。)</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前我并不知道这个“大号水泥管道”是体育馆,它整天关着门,好像是被某工厂租去当仓库了。其实这里有故事:1965年,漳州三中男女排球队参加全国少年九人制排球锦标赛,男队夺冠,女队得亚军,国家体委决定把全国少年排球比赛放在漳州举行,于是漳州特地建了此馆,可是馆建好后,赶上“文 革”,于是只能搁置。大概是1973的春天吧,有次我们训练后经过这里,发现大门打开着,里面有叮叮当当的声音,大家好奇进去看,这才发现这里居然藏着个体育馆,拱形屋顶很高大,南、西、北三面都有约十级的水泥看台,中间可以放下一个篮球场。工人们正在水泥地上铺木地板:先用圆木打底,上面覆盖一层厚木板,最上面再钉上实木条。据说是冬训队急需符合比赛要求的正规场地,要赶在年底的冬训前把体育馆提升档次铺上木地板。木地板铺好后,我们少体校篮球队进去训练过,跑在上面,回力鞋绿色橡胶底和木板摩擦,发出好听悦耳的“叽叽”声,两脚像安了弹簧般的可以随便摸篮筐,那感觉别提有多爽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了小体育馆,城北有了生气,成了“闹热的所在”(热闹的地方),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冬训队的教学比赛,以检验训练成果,观众不用门票随便进,漳州人民因此大饱了看比赛的眼福。冬训队也常时常会下基层为群众表演,所到之处无不人山人海引起轰动。那时我和漳州一中篮球队的几个好哥们,天天晚上都要骑着自行车到这里看比赛。我也是在看比赛中无师自通“看会”了排球,在恢复高考第一年考入厦门大学,并成了我们系男排的主力副攻。这是后话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的冬训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各队遵循着国家体委制订的统一技战术指导思想,实行“魔鬼训练法”,每个人都摽着一股劲,打起比赛来火力四射,“叮咣五四六”的煞是好看。那时女队普遍采用前后滚翻救球、前交叉进攻,“时间差”快攻、平拉开快攻;男队普遍采用鱼跃救球、鱼跃手背垫地救球、“时间差”、平拉开快攻、“前飞后飞”交叉快攻、“立体”(后排)进攻等等先进技术,来回球多,节奏快,势大力沉,令人眼花缭乱直呼过瘾。那时的教练员对输赢很看重,他们似乎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凡是第二场比赛的输队不能退场,教练员必定现场加练以示惩罚,女队练“重扣滚翻防守”,男队练“绕场鱼跃”,强度很大,队员都咬牙坚持,有的女队员含泪完成。而观众谁也不离场,都站着,默默的看着,内心佩服之极。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这个体育馆里还看到过福建省体操队的下基层表演。看过刚恢复组建的国家男排来漳州打表演赛,那时袁伟民是主力二传。印象很深的是有个对方吊球,袁伟民立即转身鱼跃救球,刚一起势球落地了,袁伟民来不及收势,索性来个手倒立,顿时把全场观众逗乐了,笑声掌声响成一片。1976年袁伟民担任了国家女排主教练,他不出所料的把大家公认是“好叫潇”(好样的)的运动员都悉数招入麾下,于是漳州球迷都觉得这样做“正好势”(非常好)。</span></h1> <p class="ql-block"> (▲袁伟民担任国家女排主教练。摄自《女排精神展示馆》)</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四、射击场和龙溪地区少年篮球队的故事</b><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射击场在体育馆后(西)面,要从旁边斜坡走上去,到地区印刷厂大门再左拐上大通北路斜坡走几步,围墙开了个口,里面是一大片开挖出来的平地,这就是射击场,属体委的直属单位。现在斜坡还在,铺上“乌典油”(沥青),地区印刷厂大门口那两棵“大青树仔”更加粗壮茂盛。</span></h1> <p class="ql-block"> (▲去射击场的路。左边是当年的小体育馆位置。)</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以前射击场大门的位置已经建了民宅,估计射击场已不在了。</span></h1> <p class="ql-block"> (▲以前射击场大门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春天,我刚学会打篮球不久,懵懵懂懂的跟着参加龙溪地区比赛,又懵懵懂懂被选到地区队到此集训。射击场很简陋,好像还没有建完,左边有一排平房,除了食堂、洗漱间外,还有两间宿舍,男女队各一间。门口的平地是从宝珠园山包挖出来的,立着几根石条,上面绑了铁丝晒衣服。大锅饭伙食能吃饱,训练艰苦,没有固定的场地,常常游走于地区体委、漳州一中、中山公园灯光球场打游击训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终于去宁德地区参加比赛了。我们从漳州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先到福州,全体人员在福州穿着新发的运动服照了张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一排左起:金俊、郑碧旋、张月玲、张碧森、邓惠娥、王美莲、张乐琴;第二排左起:余慧珠、高鸿云、贾玫、蔡碧秀、周贤芬、甘黎江;第三排左起:郑瑞祥_教练、陈平、许闽峰、林超、昌煜、张玉顺、马惠恭_领队;第四排左起:胡朝忠、杜髙昇、徐守基、何自华、许闽杭、谢继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男篮教练杨祖涛是我们漳州一中的男篮教练,他特意和入选龙溪地区少年队的漳州一中籍队员们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前左起:许闽峰、杨祖涛教练、陈平;后左起:许闽杭、徐守基、杜高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宁德赛区,每个人领到一张比赛证件,是我们进招待所和食堂的凭证。我至今保存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2年福建省少年篮球比赛大会运动员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比赛我们获得男篮第三名的好成绩。女队获得第八名。昌煜队员保留了一张当时比赛的会刊,右下角有名次公布。</span></p> <p class="ql-block"> (▲1972年福建省少年篮球比赛大会会刊,日期是1972年8月18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春天,我又入选龙溪地区少年篮球队,准备参加在三明举行的福建省中学生运动会的篮球比赛。我们的集训地方还是射击场。这一年最大的变化是我们发的是和冬训队一样的绒衣裤,非常高级,穿上非常神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男篮教练是郑礼,他曾是八一男篮队员。这一年男篮成绩又进了一步,获得第二名。女队教练郑瑞祥。</span></p> <p class="ql-block"> (▲我还保留着运动员证)</p> <p class="ql-block"> (▲男篮合影。第一排是地区体委的领导、领队、教练;第二排左起:刘波、林绿洲、杜高昇、徐守基、许闽杭、鞠建生;第三排左起:谭阿弟、许闽峰、吴名誉、教练员郑礼、桑海防、谢希达、国强。)</p> <p class="ql-block"> (▲女篮合影。第一排是地区体委的领导、领队,左二女篮教练郑瑞祥;第二排左起雪茹、廖秀菲、王美莲、张月玲、郑碧旋、刘碧霞;第三排左起:张碧森、许月丽、陈闽鸾、金俊、周贤芬、黄展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加完比赛回来后,队伍就地解散了,大家就此分手,也没有互相留下姓名和通讯地址。在我们的少年时代,最多能够参加三届比赛,我们这批队员中有此机会的人为数不多。这是“文 革”期间第一次恢复全省青少年篮球比赛时龙溪地区队的合影。女篮获第二名,男篮最后一名。男篮教练李美宗,女篮教练徐应立。比赛在南平举行。那时还不敢叫比赛,而是叫做全省青少年篮球集训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1年,参加福建省青少年篮球集训班的龙溪地区代表队合影。第一排左起:金曼、周黎明、蔡碧秀、林明娥、张亚珍、康敏贞、陈闽玲;第二排左起:女队教练徐应立、雷碧珍、张月玲、陈云冰、郑碧旋、郑国钰、陈阿羡、男队教练李美宗;第三排左起:国强、林超、华绍和、陈平、刘晨光、陈毅立;第四排左起林建向、鞠闽平、鞠建生、何自华、许闽杭、陈汇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参赛,会有队员令人羡慕的被省体工队选上当了专业运动员,有的被军区或部队篮球队选上入伍参军。大部分人在日后也因会打篮球,在解决工作方面有受益于篮球。此后,每个人都沿着自己人生的轨迹前行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7年4月,我参加在南昌举行的全国三人篮球比赛时,意外的和女队员金俊在相隔了45年后邂逅了。由此促成了龙溪地区少年篮球队在重阳节于漳州的大聚会。久别重逢,方知友谊珍贵,其实在大家都把少年时代这段篮球经历视为珍宝收藏于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年龙溪地区少年篮球队队员们在中国女排滕飞馆前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地区男队员12人全部到齐,女队员有10人。我们特意按当年的合影位置再拍一张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地区队相隔46年合影对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又在2019年拜访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调回石狮市老家工作的男篮教练杨祖涛老师,感谢杨老师的培育之恩。此后又有多名男女队员拜访杨老师,续写师生情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男女队员们拜访杨老师和师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五、女排精神展示馆 </b><span style="font-size:22px;">女排精神展示馆于2023年5月25日揭幕开馆,位于女排训练基地东面,它的大门对着女排三连冠纪念碑。馆内陈列着丰富的资料、老照片、视频、实物、奖杯,介绍女排艰苦奋斗和取得辉煌成就的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 (▲女排精神展示馆的部分照片合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流连其中,往事历历在目。若有到漳州旅游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这新景点。突发奇想,女排基地不妨在节假日对社会进行公益性开放,可招募志愿者参与引导解说,设计一条参观路线,从基地大门进入,在主要地方设置说明,最好有新旧对比的图文介绍,最后参观女排精神展示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一段历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