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7日(星期二)</p><p class="ql-block"> 闽南行第二天</p><p class="ql-block">泉州洛阳桥-闽南行(6)</p><p class="ql-block">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洛江区桥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桥全长834米,宽7米,共有45座石墩,桥面左右翼以望柱、扶栏装饰。</p><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泉州文化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不仅是一座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泉州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近年来,随着泉州申遗成功,洛阳桥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成为展示泉州历史文化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名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闽南客家人的祖先大多是来自中原河洛一代,说河洛话,穿中原衣,自称河洛郎。中原移民有“地(名)随人走”的风俗习惯,迁徙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与“洛河”、“洛阳”有关的建筑名、地名,洛阳桥名概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p><p class="ql-block">在万安桥(洛阳桥)尚未修建之时,这里原有古渡口——万安渡(亦名洛阳渡),故名。</p> <p class="ql-block">世界最早跨海大桥</p><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也是世界最早的跨海大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始建于宋</p><p class="ql-block">泉州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历时六年,于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p><p class="ql-block">洛阳桥的修建背景是为了解决洛阳江两岸交通不便的问题,特别是万安渡口常因风浪导致船只沉没,给当地居民和商人带来极大的不便。蔡襄在任期间,积极筹集资金、调动人力,最终克服技术难题,完成了这座跨海石桥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附属文物</p><p class="ql-block">中国首座海港大石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附属文物中亭、西川甘雨亭、昭惠庙、义波祠、蔡襄祠、四尊石将军、六座石塔、二十六方石碑和“万安桥”、“万古安澜”等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属福建省莆田市)人,北宋官员、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p> <p class="ql-block">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p><p class="ql-block">在朝为谏官时,以直言著称。后数度外出,历知泉州、福州、开封府事,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主持建造洛阳桥。</p><p class="ql-block">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享年55岁</p> <p class="ql-block">书法宋四家</p><p class="ql-block">蔡襄擅长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蔡襄的书法理论重神、气、韵,尚古法而不炫奇斗巧,对宋代书坛的志趣有一定的影响。后世将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历经沧桑</p><p class="ql-block">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p><p class="ql-block">民国21年(1932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p><p class="ql-block">民国27年(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p><p class="ql-block">1962年,洛阳桥进行维修;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p><p class="ql-block">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p><p class="ql-block">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p> <p class="ql-block">精湛的营建技艺</p><p class="ql-block">这座桥以其巨大的工程体量和精湛的营建技艺,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海内第一桥。 </p><p class="ql-block">洛阳桥的三大技术分别是筏形基础法、浮运架梁法和种蛎固基法。</p> <p class="ql-block">1/筏形基础法:</p><p class="ql-block">一这种方法是在桥梁中轴线方向的江底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像筏子一样的矮石墙,作为桥的基础。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减小桥墩对河床的压强,防止桥墩下陷。筏形基础不仅提升了江底的标高,还为桥墩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有效防止了急流的冲刷。</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2/浮运架梁法:</p><p class="ql-block">这种方法利用潮汐的规律来架设桥面。具体操作是在涨潮时将巨型山石桥梁板置于船上,运至桥墩位置上方。利用潮汐的落差,通过木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将石梁牵引到桥墩上,待退潮时梁板降落架在桥墩上。</p> <p class="ql-block">3/种蛎固基法:</p><p class="ql-block">这种方法利用牡蛎繁殖速度快、附着力强的特点,将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在一起。牡蛎在成长过程中会将壳牢固地黏在桥基上,从而增加桥基的稳定性,解决了石灰浆在水中不能凝结的问题,并避免了海水对桥墩的腐蚀。</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最出名的古诗</p><p class="ql-block">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洛阳桥三首》。这首诗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分别是:</p><p class="ql-block">其一:周时宫室汉时城,废址遗基刬已平。乍见桥名惊老眼,南州安得有西京。</p><p class="ql-block">其二:嬴氏曾驱六合人,蔡侯只用一州民。立犀岂不贤川守,鞭石何须役海神。</p><p class="ql-block">其三:面跨虚空趾没潮,长鲸吹浪莫漂摇。向来徒病川难涉,今日方知海可桥。</p> <p class="ql-block">这三首诗不仅描绘了洛阳桥的历史背景和建造过程,还表达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桥梁工程的惊叹。</p><p class="ql-block">刘克庄通过诗歌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洛阳桥的雄伟壮观和其在交通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海内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西川甘雨</p> <p class="ql-block">桥南街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我在泉州洛阳桥等你</p> <p class="ql-block">景区入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