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光阴的故事之三十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有两枚银元,这是其中的一枚,另一枚应该在姐姐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候曾学着电影里看来的情节,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它,放在嘴边,用力的吹,然后赶紧放耳边。据说真银元能听到嗡嗡的回音,只是我一次也没有听到过,也许是年龄太小肺活量不够的缘故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它的正面看,上方铸着“中華民國”,而下方铸有“開國紀念幣”这几个文字,正中间是孙中山的侧面头像,两边各辍有一朵梅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背面铸有“壹圓”字样,两边环饰着稻穗和三片树叶。麦穗上的芒尖刻铸的栩栩如生。而这三片叶子可大有讲究,寓意孙中山先生的呕心沥血之作:三民主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围还有英文字母,据说含银量能达到99%。</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几乎同时期还发行有雕着袁世凯头像的银元,比这个大上一圈,俗称袁大头。顺理成章的,这款就被称为孙小头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话说1950年1月的一天,母亲和村里的小姐妹们一起走了二百多里,找到一支部队去参军,那时她只有15岁半。其实在这之前半年她们已经尝试过同样的举动,只不过那次离家只有二十多里,人家看着她们一脸的嫌弃——太小,派人将她们送了回来。殊不知这次的送回竟能影响到母亲她们的后半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八十年代国家出台了一个政策,就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叫离休,建国后的叫退休,说白了就是以1949年10月1日为界。这离休和退休的差别可不是三瓜两枣的事,虽不能说天壤之别吧,起码也是云泥之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外公死的早,留下的家产分给了两个舅舅,外婆和年幼的母亲只能寄人篱下,在两个舅家轮流安身。大舅妈百般的嫌弃,亏得大舅是高中生,还当过青年军。如此一来,要强的母亲就坚决要出走,像歌里唱的那样“寻找自己的那片天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外婆不舍唯一的小女儿独自离开,但自己也无力给母亲更好的明天。临走前扭着小脚送母亲到村口,拿出仅有的两枚银元,塞在她的手里,“穷家富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这一路就走到了陕西。那时有个机构叫商洛分区,本准备把她们送到地干校培训一下,然后放下去搞土改,又一想觉得年纪太小怕掌握不好政策。干脆直接送去参加护训队,出来就分到了陆军15医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是个节俭的人,一直没动过这两枚银元的念头。后来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从宝鸡到武威,从武威到辽阳,从辽阳到沈阳,从沈阳到南京,再到赤峰、朝阳,最后到了锦州。这两枚银元也辗转了这一路,静静的躺了这些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白驹过隙,转眼七十多年就过去了。看到这枚银元,就像看到了当年在瑟瑟寒风中的外婆和及笄之年的母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