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上课讲《陈涉世家》,在讲解“辍耕之垄上”时,本以为“垄”这个概念虽不常用,但也不至于让学生们如此陌生。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不小的冲击。</p><p class="ql-block"> 当我询问学生“垄”的含义时,他们一脸茫然,纷纷摇头表示从未见过。我突然想到,豫剧《朝阳沟》城市姑娘银环到朝阳沟拴宝家的唱词: 麦苗韭菜我分不清, 犁耧锄耙我不会用啊。为了引导他们理解,我又问麦苗和韭菜能否分清,结果依旧是一片摇头。考虑到南北地域差异,我再问韭菜和稻秧能否辨别,多数学生还是无奈地表示分不清。这一连串的回应,让我意识到,学生们对农业相关事物的认知,几乎是一片空白。</p><p class="ql-block">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他们对“粒粒皆辛苦”的体会估计也仅仅停留在字面。在当下的生活中,食物的获取变得极为便捷,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餐厅中丰富多样的选择,让学生们很难真切感受到粮食生产的艰辛。他们没有亲身参与过农业劳动,自然无法体会到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辛苦,无法理解每一粒粮食背后所付出的汗水。</p><p class="ql-block">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大多学生,和农村的孩子都越来越少参与劳动,远离了土地和农业生产。家长们往往更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希望他们在知识学习上出类拔萃,而忽视了劳动实践。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与农业劳动相关的实践活动也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学生们对农业生产的认知越来越模糊,对“粒粒皆辛苦”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背诵的诗句中。</p><p class="ql-block"> 这种对农业劳动的脱离,不仅让学生们失去了对食物来源的基本认知,更让他们缺失了一种对劳动的尊重和珍惜。没有经历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也就难以培养出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我们应当重视起农业劳动教育,让学生们有机会走进田间地头,亲手耕种、收获,亲身感受劳动的快乐与艰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辍耕之垄上”的情境,才能深刻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内涵,才能成长为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只有如此,麦苗,秧苗,韭菜……才可以分清!</p> <p class="ql-block">附:豫剧《朝阳沟》中相关唱词如下:</p><p class="ql-block">银环:我是城里长来城里生,</p><p class="ql-block">十几年从没有到过农村。</p><p class="ql-block">五谷杂粮难分辨,麦苗韭菜分不清。</p><p class="ql-block">犁耧锄把我不会用,</p><p class="ql-block">我的爹呀,我的娘呀,</p><p class="ql-block">还得要您二老为儿多操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银环拴保:</p><p class="ql-block">翻过一架山,走过一道洼,</p><p class="ql-block">这块地种的是什么庄稼?</p><p class="ql-block">这块地种的是谷子,那块地种的是倭瓜。</p><p class="ql-block">我知道这一块是玉米,不用说那一块是蓖麻。</p><p class="ql-block">它不是蓖麻是棉花呀,我认识这块是荆芥。</p><p class="ql-block">它不是荆芥是芝麻。</p><p class="ql-block">希望你到咱家,知道啥再说啥,</p><p class="ql-block">别光说那外行话,</p><p class="ql-block">街坊邻居听见了,不笑出眼泪也笑掉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陈涉世家》第一段原文:</p><p class="ql-block">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