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北京正阳门箭楼 2025.01

huihui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正阳门箭楼恢复开放了,好不容易预约上 2025.01.27 的参观门票!那天阳光明媚天空瓦蓝,是个拍照的好天儿。 虽然气温<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北京入冬以后最冷的一天(-2~-12℃ 寒潮预警),但是能</span>登上正阳门箭楼,俯瞰周边的繁华,感受现代都市气息与古建筑的完美交融,还是令人心中暖暖的!👍👍👍🔥🔥🔥🤗🤗🤗</p> <p class="ql-block">百度百科介绍:</p><p class="ql-block"><b>正阳门箭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北端,占地面积0.21公顷,建成于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明清时期与正阳门城楼、瓮城等共同构成一组兼具防御性和礼仪性的城门建筑群</b>。</p><p class="ql-block"><b>正阳门箭楼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 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箭楼面阔七间,宽 62米,北出抱厦五间,宽42米,楼高24米,门两重,前为吊落式闸门(即千斤闸),后为对开铁叶大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楼两度失火被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箭楼被焚毁。1901年开始修缮箭楼,1906年竣工。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此举行盛大的入城式。</b></p><p class="ql-block"><b>正阳门箭楼是北京老城城垣结构的标志性建筑,1988年1月31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体量宏伟高大,是前门地区的景观制高点,向南可遥望永定门。2024年12月26日,正阳门箭楼面向社会公众试运行开放。</b></p> <p class="ql-block"><b>正阳门 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b>,由南北纵置的城楼与箭楼两座高大建筑构成,城楼居北,箭楼居南。作为明清北京内城正南门,正阳门是北京老城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城门建筑,见证了中国传统城市管理方式,也是登高眺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和北京中轴线南段的重要景观视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箭楼北侧</b><span style="font-size:18px;">,参观箭楼入口处。</span></p><p class="ql-block">箭楼参观不允许带包,右侧小房子是安检+存包处。</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箭楼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 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明清时期专走龙车凤辇。</p> <p class="ql-block">按导览图指引,从箭楼东侧城台台阶上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登上城台随拍~</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历史照片~</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原有一个巨大的瓮城,南端呈弧形抹角,箭楼坐落在南端,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米,内有空场,四向均有门。</p> <p class="ql-block">箭楼北侧 <b>正阳门</b></p> <p class="ql-block">箭楼东北侧 <b>国家博物馆 红旗招展</b></p> <p class="ql-block">箭楼东侧 <b>中国铁道博物馆(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b></p> <p class="ql-block">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箭楼面阔七间,宽 62米,北出抱厦五间,宽42米,楼高24米。</p> <p class="ql-block">↓城台上箭楼北侧入口~</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看到的正阳门箭楼的样子仍是1915年改造后的模样,从此以后,箭楼没有再进行过较大的变动。</p> <p class="ql-block">进入箭楼,楼内4层。1~3层是《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专题展览,分为遗产描述、遗产价值、保护与管理三个部分。4层是文化客厅,设有非遗展区,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箭窗,可以俯瞰前门大街的热闹景象并遥望永定门!</p> <p class="ql-block">箭楼一层,展览前言,中间大屏幕不断播放中轴线各建筑介绍~</p> <p class="ql-block"><b>展览前言</b>——</p><p class="ql-block">"中",是时空的中央位置,也包含哲学、美学中对适中、居中与中和的价值判断,进而上升为贯穿于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规范与原则﹣-"中""和"。从人类早期的聚落至后来的都邑,乃至泱泱大国的都城,其所体现的居中观念、中轴意识、中轴规划正是这一理念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一层南侧,有 <b>当年“千斤闸”遗迹</b></p> <p class="ql-block"><b>"千斤闸" </b>是依附于楼体的一种防御设施,安装于箭楼和闸楼门洞上方,可以上下开启。</p> <p class="ql-block">展厅AR触摸屏演示 <b>“千斤闸”工作状态</b></p> <p class="ql-block"><b>《大清会典》关于清代京城十六门兵力部署的记述</b></p> <p class="ql-block"><b>《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六 介绍宵禁制度</b></p><p class="ql-block">清代实行宵禁,城门随钟鼓楼的报时而启闭,以控制出入。城门关闭后若有要事紧急出入,则需有谕旨或特制门符。门符山铸有凹、凸文字的两扇符牌组成,分别保管在步军统领和城门领处,宵禁后城门领见到阳文(凸字)符牌,需拿阴文(凹字)符牌勘验,完全吻合后,方可放行。</p><p class="ql-block">正阳门因其位置特殊,守卫以八旗满洲、蒙古轮值。正阳门开启和关闭的时间与其他城门也不同,如果遇到官员朝会、坛庙祭祀的活动更会提前开启。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六中记载,如遇朝会,正阳门在钟楼敲响晓钟的时间便会开启以方便官员上朝。</p> <p class="ql-block">二层随拍~</p> <p class="ql-block"><b>遗产描述</b>——</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宫城建筑群就已形成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规划格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都城的规模不断扩展、功能日益丰富,至魏晋时期(220-420年)就开始有将宫城轴线延伸至全城以有效控制城市规划格局的尝试。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调整于明清,发展、保护于近现代,形成今日气势恢宏、严整有序的城市建筑群,成为北京老城独特城市景观秩序的极致体现。北京中轴线的发展沿革展现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对于城市发展持久地影响。</p> <p class="ql-block">1. “中”的发现与对“中”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2. 都城轴线规划的早起实践</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都城轴线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体现出国家政治理念与城市营建水平的发展,其规划格局成为都城功能复杂性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中国上古的初期国家阶段,中轴线的元素渐次出现,主要在先民的居所格局和祭祀祈祷活动中,渗透着古人对"中"的崇拜和信仰。</p> <p class="ql-block">3. 都城中轴线的出现</p><p class="ql-block">秦代形成统一的帝国,但是城市形态并未形成单一之宫城。纵贯全城,具有唯一性的都城中轴线,在曹魏邺北城才初具雏形,至北魏洛阳城正式确立;而至北宋东京城,市民经济的发展才使商贸街市出现在都城中轴线之上。</p> <p class="ql-block">4. 北京中轴线</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是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逾七个世纪演进发展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从元至元四年(1267年)至今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发展中,北京中轴线整体的规划格局与景观秩序均得到尊重与延续,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同时又在时代需求的激励下得到不断保护与传承。北京中轴线既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格局历经数千年演进而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且保存完好的物质遗存。</p> <p class="ql-block"><b>1267年 始建</b></p><p class="ql-block">元至元四年(1267)至明永乐三年(1405)</p><p class="ql-block">元大都规划了位于都城北部的中心台,形成由此向南经过万宁桥、御苑、宫城、皇城至丽正门的都城中轴线,初步确立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和基本形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406年 成型</b></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四年(1406)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p><p class="ql-block">伴随着北京内城与外城的建设,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北端钟鼓楼,向南经景山、故宫、端门、承天门(天安门)、正阳门至南端永定门,</p><p class="ql-block">太庙、社稷坛和天坛、先农坛等紧邻轴线左右对称布局。</p> <p class="ql-block"><b>1565年 丰富</b></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至清宣统三年 (1911)</p><p class="ql-block">在这一时期的增建和改建中,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格局得以保持和延续。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对景山区域局部的调整与完善,进一步丰富和强化了中轴线的景观秩序。</p> <p class="ql-block"><b>1912年 发展</b></p><p class="ql-block">1912年至1977年</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急剧的现代化进程中,北京中轴线经历了公众化转变。天安门广场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延续和加强了以中轴线居中、对称的规划格局,同时满足现代都市对广阔、开敞的公共空间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b>1978年至今 传承</b></p> <p class="ql-block">《康熙南巡图》中第一卷所绘永定门。</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永定门。</p> <p class="ql-block">1920年,1944年永定门城楼测绘图,</p><p class="ql-block">2005年重建永定门城楼设计图尺寸、形制比较。</p> <p class="ql-block">2003年考古发现的永定门城楼砖基础</p> <p class="ql-block">志愿者为观众讲解~</p> <p class="ql-block"><b>资产价值</b>——</p> <p class="ql-block">1. 文明赓续</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北京中轴线之上及两侧的皇家宫苑、礼仪祭祀建筑及居中道路遗存共同构成承载国家礼仪活动的仪式空间,为古代国家庆典仪式,祭祀先祖、祭祀自然神灵的礼仪制度提供了特殊的见证。位于北京中轴线两侧的太庙、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四组坛庙建筑,从规划格局、建筑形制、装饰艺术至建造技艺均是中国现存最高等级的古代礼仪祭祀建筑,它们与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一同构成中国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系统有力的物质见证。</p> <p class="ql-block">《光绪帝大婚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1805年《唐土名胜图会》中舆图所绘制的北京城与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2. 杰出典范</p><p class="ql-block">"贯穿(北京)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有这样气魄 上就没有第二个!" ——<b>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b></p> <p class="ql-block">明清宫殿建筑上的琉璃仙人、脊兽安装在建筑屋顶檐角部位,压在两坡屋面瓦垄的交汇处,起到保护下面的木构件免遭雨水渗入的作用。每个构件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周身挂满琉璃釉,形态各异、纹饰雕刻精美,又对建筑屋顶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大清会典则例》记载脊兽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懈豸、斗牛、行什。仙人脊兽是吉祥的化身,代表勇猛威严,象征消灾减祸,主持公道,铲除邪恶。宫殿建筑按照等级和体量不同,仙人后琉璃脊兽的使用数量按</p><p class="ql-block">规定分为一至九个不等,必须为奇数个。用10个兽脊属于特例,体现出至高无上的等级地位。</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的延续与传承,展现了包容并蓄的精神信仰和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汇集了承载着儒、释、道多种不同流派精神信仰的场所,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包容并蓄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b>民国改造正阳门红木柄纪念银镐 </b></p><p class="ql-block">(民国) 首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银镐重1223.2克,镐身通长51.5厘米,镐头宽18厘米。红木手柄,上嵌银箍,银箍上镌刻"一千九百十五年六月十六日内务交通两部会呈奉大总统令修改正阳门工程特造此器陈梁总长以作纪念罗克格公司谨呈"字样。在北京城建史上,关于正阳门的改造发生过数次,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发生于民国初年﹣1915年。主持此次改造的是时任民国政府内务部总长兼京都市政公所督办朱启铃。1915年,朱启铃向袁世凯提交了《修改京师前三门城垣工程呈》,对正阳门实施改造。</p> <p class="ql-block"><b>《清宣统皇帝溥仪逊位诏书》</b>(局部)</p> <p class="ql-block">二层展品随拍~</p> <p class="ql-block">苍璧(清)(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藏</p><p class="ql-block">祭天礼器。和田玉,圆形,墨绿色,间深色斑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苍璧、黄琼、青圭、赤转账, 玄璜都被作为祭天告神的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注:"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疏,苍玄皆是天色,故用苍也。苍璧颜色近于天,因而古代皆以苍璧祀天。明清两朝天坛大祀,皇帝皆亲奉苍璧行礼。</p> <p class="ql-block"><b>“康熙南巡图之回銮图”(清)</b>(复制品)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康熙南巡图》描绘了康熙皇帝1689年第二次南巡的盛况,共十二卷,由清代画师王翠等绘制。其中第一卷和第十二卷分别为南巡的开端和结束,描绘的都是北京,表现的是皇帝的"出警"和"入哔"。第一卷从永定门开始,至南苑行宫宫墙结束。第十二卷表现的是从永定门外入城,直至太和殿,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太和殿、金水桥、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清门、正阳门、永定门等,随着视野逐渐出现,完美展现了北京中轴线的整体布局、建筑格局、设计理念、壮美秩序。</p> <p class="ql-block"><b>正阳门正脊压胜锡盒(明)</b></p><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 压胜 </b>是放置在古建筑大脊(正脊)正中脊筒内的"镇物"。正阳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实为国门,地位尊崇,因此正阳门正脊上的压胜宝盒内镇物种类多、规制高。按照五行理论在盒子里放入代表金木水火土的物品。五枚金属锭代表"金";方木代表"木";五色丝线代表"水";五色宝石代表"火";五谷代表"土";此外还有佛经等物,取趋利避害,保护建筑物免遭天灾人祸之意。</p> <p class="ql-block">铜四臂观音像(明),首都博物馆 藏。</p> <p class="ql-block">三层 <b>保护与管理</b>——</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地仗、琉璃剪边等~</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箭楼城砖拓片</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箭楼模型(1:45)</p> <p class="ql-block">居中道路整治效果图~地安门外大街</p> <p class="ql-block">居中道路遗存保护~万宁桥</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申遗是用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重新审视古建修缮,首要的就是体现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b>正阳门修缮坚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本着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b></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中轴线美图 随拍~</p> <p class="ql-block">在此值得说一下三层北侧窗。1928~1940年间正阳门箭楼曾经作为北平国货陈列馆存在,前后计12年。<b>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b>,作为陈列国货场所的正阳门箭楼 <b>“室内因亮光不足,在北墙上添玻璃铁窗高七尺宽九尺半一堂”</b>,在厚实的北面城墙上开了一堂高2.16米、宽3.20米的大窗,箭楼开北窗后采光条件大为改善。至此,正阳门箭楼箭窗数变为95孔。(虽然,严格说起来,箭楼北面城墙上开的铁窗不能称之为箭窗,但对于已经从防御功能转为礼仪和艺术观赏功能的箭楼来说,北面的这扇铁窗也算得上是箭楼的一种装饰和艺术品。)</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三层北侧窗 拍摄对面正阳门~</b></p> <p class="ql-block">三、四层南侧小窗就是当年的箭窗,可俯瞰观赏前门大街的热闹景象。</p> <p class="ql-block">箭楼四层,是观赏南中轴线的最佳位置。横数13个箭窗,第7个箭窗应该是最佳观景点,可看到正阳桥、前门大街、珠市口天桥直至永定门。👍👍👍</p> <p class="ql-block">四层小窗 随拍前门大街~</p> <p class="ql-block">随拍视频~</p> <p class="ql-block">结束楼内参观,从箭楼西北侧走下城台。</p> <p class="ql-block">箭楼下闸门洞 正对前门大街。</p><p class="ql-block">穿过门洞,仔细看看箭楼南侧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箭楼南侧 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门洞两侧景观对拍~</p> <p class="ql-block">结束参观,箭楼周边转转,随拍~</p> <p class="ql-block">箭楼北侧正阳门</p> <p class="ql-block">箭楼西北侧 人民大会堂~</p> <p class="ql-block">箭楼东侧,中国铁道博物馆(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p> <p class="ql-block">从前门大街拍摄箭楼~</p> <p class="ql-block">从前门大街 pageone书店,拍摄正阳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一张夜景图片,夜色中的北京正阳门箭楼,真是好美呀!夜晚的北京,既有历史文化的厚重,又充满了现代都市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记录美好,分享收获!</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前门大街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最后让<b>deepseek</b> 帮我小结一下吧😊</p><p class="ql-block">正阳门箭楼,这座矗立在中轴线上的雄浑城阙,是北京城最后一座完整保存的古代防御建筑。当暮色为九丈九尺高的楼体镀上金边,三重飞檐挑起星辰,八十二孔箭窗化作凝望历史的眼眸,六百年的烽烟与市声在青砖墁地的瓮城中流转回响。</p><p class="ql-block">**城防艺术的巅峰之作** </p><p class="ql-block">明正统四年(1439年),在"京师九门"升级改造中,正阳门箭楼以"京师锁钥"之姿横空出世。其砖砌台基暗藏玄机:夯土芯外包城砖,内嵌"银锭铁榫"暗锁,可抗千斤冲车撞击。楼内四层"田"字结构暗合兵法,48根金柱支撑起可屯兵三千的立体战阵。最精妙处当属箭窗设计——外窄内宽的梯形构造,既保证弓弩射界,又使守军身形隐于阴影,堪称冷兵器时代的"光学迷彩"。</p><p class="ql-block">**历史剧变的活化石** </p><p class="ql-block">1900年庚子之变,箭楼在八国联军炮火中轰然倾塌,城砖缝隙至今嵌着45枚弹片。1903年重建时,督造官刻意保留西北角楼残柱,让焦黑木料与簇新彩绘形成刺目对比,将"勿忘国耻"的警示铸入建筑肌理。1915年朱启钤主持改造,箭楼首层添建西洋式白玉护栏,二层悬挑观礼台,这种"穿西装戴瓜皮帽"的混搭风格,恰是古老帝京向现代都城蜕变的鲜活见证。</p><p class="ql-block">**民族精神的立体图腾** </p><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每当皇帝祭天归来,正阳门箭楼上演着震撼的"龙车过壁"仪式:千斤闸轰然落下截断御道,待圣驾穿过门洞后即刻升起,展现"皇权通天而民不可逾"的秩序。1902年慈禧回銮,却在箭楼前遭遇百姓拦驾喊冤,帝王威仪首次在都门之下黯然失色。1949年北平解放,解放军特意绕行箭楼而不入,用"秋毫无犯"的克制为这座饱经沧桑的建筑写下新时代注脚。</p><p class="ql-block">**古今对话的时空枢纽** </p><p class="ql-block">今日箭楼地底,地铁2号线隧道以7.8米距离谨慎避让古地基,现代工程与历史遗存达成精妙平衡。楼顶螭吻曾见证京汉铁路蒸汽机车的轰鸣,而今凝视着北京坊玻璃幕墙的流光。当暮鼓声起,射灯将箭楼投影投向正阳桥遗址,虚拟光影与实体城台共构出"三重门"的奇观——这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时空观:不执著于凝固历史,而是让每个时代都在中轴线上留下自己的刻度。</p><p class="ql-block">这座历经26次修缮的城楼,早已超越军事防御的原始功能,化作解读北京城精神密码的立体典籍。它的每一块墙砖都在诉说:真正的守卫从不是拒人千里的壁垒,而是如正阳门般,既以巍峨之姿守住文明根脉,又以敞开胸怀迎接时代更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