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知识汇编

夏菡

<p class="ql-block">图文/网络</p> 《王宗岳太极拳论》王小伦解 <p class="ql-block">  《王宗岳太极拳论》这篇经典拳论是太极拳的理论依据和修练太极拳的方向。</p><p class="ql-block">1、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文:</p><p class="ql-block">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皆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既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p> <p class="ql-block">2、对拳论的理解:</p><p class="ql-block">这篇拳论总共只有359个字,却已把太极拳所有的内涵都囊括在内,这篇拳论的用词,真的是句句经典,字字珠玑。这篇拳论的作者王宗岳不仅仅是一位高深的武术家,更是一位博大精深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有着很高修为的道家和哲学家。他把中国武术、道家、文学和哲学思想的内涵进行融会贯通而达到极至,并体现在这篇拳论里。我们读他的拳论真的是一种享受。我们在修练太极拳的过程中经常去读这篇拳论,每读一次就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和收获,这一篇拳论可谓是百读不厌、爱不释手的经典著作。</p><p class="ql-block">这篇经典拳论里面所讲的内容是太极拳的大道和修练的方法。该拳论的精辟之处就在于没有一个练功的动作、却已指明了太极拳的方向和修练太极拳的理法,是各大门派修练太极拳的必读文章,又是修练过程的一面镜子。修练太极拳,就是要按照太极之理所指明的方向去练习,要始终对照着这面镜子去修练,否则,稍有偏差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p><p class="ql-block">我多年对修练太极拳的体会和经典拳论的研究和理解,本人认为:对拳论里面的含义,如果我们只用文学和文字的内容和理性的思维去解释是很难把他解开的。因为太极拳是感性和理性相融合的产物,要想把拳论解释清楚,就必需按照太极的要求去修练,把身上的感觉修练出来,也就是说把太极内功修练到自己身上再结合理性思维,才能把这篇拳论解释清楚。这篇拳论如果不把它解释清楚是很难读懂的,读不懂它的内涵,而只是一味地按照文字的理解和要求去练习,练出来的结果就不会是太极拳的结果,不是太极拳的结果就做不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四两拔千斤。</p><p class="ql-block">这一篇经典拳论可以说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从文学上读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从太极文化上读,要是把它读懂了,并能用在力学上它是一门人体力学的艺术,我们把这门人体力学的艺术能用在推手上,这真的是其乐无穷。</p><p class="ql-block">这一篇经典拳论既精辟又简练,他的主导思想和作用就是把人的精神和心法能量、阴阳配合五行的哲学理念,结合在修练人体力学的艺术上,达到了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和人被我制、我不被人制的空灵境界。</p> <p class="ql-block">3、对拳论的解说:</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这句话说明了太极的来源,告诉我们太极是从哪里来?太极(阴阳)是从无极中产生出来的。看太极图说明一下:图里一个圆圈分为活动的两半,向日的一半为阳,背日的一半为阴,也叫做阴阳图。因为太极就是阴阳,有了阴阳之分才是太极。无极是静止状态,没有阴阳之分的是一种气势即无极气功(这里用的气不是肺呼吸之气),太极(阴阳)是由无极气势里产生出来的,所以无极是阴阳之母。修练太极拳同时还要修练无极之气(气功),如果修练太极拳不练无极气势也就产生不了太极,没有太极的练拳不叫太极拳,是练拳操。“因为练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这一段话里所说的多是用气,所以我们修练太极拳还是要结合无极气功。</p> <p class="ql-block">第二句: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句话是修练太极拳的要求,意思是说,在修练太极拳的预备过程或静止不动时要做到合,要保持无极状态,运动时就要分清阴阳也就产生了太极。</p><p class="ql-block">无极应该怎样分太极(阴阳)?我们练好了无极气势,在行功走架时要分清阴阳与五行。静止的时候要做到合,要保持无极状态,要有精神,有微动之感而未动,有腾挪之势。无极状态是不用力,运动时在动作往任何一个方位之前,你用心感觉带着意念和气势在动作的相反方向延长放大(运动的动作和感觉意念与气势就会产生相反方向的对立运动),这就是每个动作和五行都已经产生的阴阳。修练太极拳除了动作和五行的方位要求分清阴阳以外,还要分清自身与外界的整体阴阳关系。整体的阴阳关系区分为里面是阴,外面是阳;下面是阴,上面是阳;后面是阴,前面是阳;精神是阴,气势是阳;意是阴,气是阳;左边是阴,右边是阳;右边是阴,左边是阳(左右要根据实际而定)。阴阳作用在太极拳艺里面就是刚柔和虚实。刚的是阴,柔的是阳。实为阴,虚为阳(修练太极拳最关键的就是阴阳使用的对与错,这里我要做特别的解释:中国文化和习惯,是阳刚之气,“阳”为刚为实,“阴”为柔为虚。如果修练太极拳也按照这种惯例来套,那就会乱套,就会外实内虚,外刚内柔,是不符合太极要求的。太极拳艺的要求,要作到外虚内实,外柔内刚。所以阴阳对拳艺的作用和其它对阴阳的理解是不能完全相同的;太极拳里所用的五行就是在行功走架或推手时的进、退、顾、盼、定,就是自身的四个方位和上下的中定都要保持有阴阳之分,这五行也不能与其它五行套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第三句: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何谓无过不及?无过不及是对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要求,意思就是说修练太极拳和推手时在使用阴阳的过程中要始终掌握好分寸,也就是说要掌握好阴阳平衡,不能过,刚的不能外露,要保持外柔内刚,也不能消极,要内鼓精神、外视安逸。过了就是刚猛外露,及了会粘不到到方,就是内在没有精神是消极。在太极推手时刚猛外露彼就会得力,双方会顶在一起,内在没有精神消极了彼就会趁机攻击而自己就会处于被动状态。在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不丢不顶,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还要做到外柔内刚,所谓无过不及。何谓随曲就伸?随曲就伸是太极功夫的体现,是太极内功修练出来的结果,又是太极推手的使用方法。修练太极推手时始终要保持无过不及,要把刚劲藏在气势里面不能过,久而久之体内和活动的关节与关节之间会产生一股有弹性的内劲和气势,有了这股弹性的内劲和气势,再与人推手用气势盖住对方和用意念粘住对方才能做到随曲就伸。推手时始终要做到“无过不及,随曲就伸,阴阳平衡,阴中带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还要保持外阳内阴(外柔内刚),推手做到了以上的要求对方就始终会被你所控制,此谓随曲就伸。</p> <p class="ql-block">第四句: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p> <p class="ql-block">第五句: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两话是太极推手的练法和要求,也是太极修练出来的结果。何谓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在太极推手的过程中对方来劲刚猛,我们不能顶撞,应以柔才能化之,化开了才能走,化开的同时要用意念粘住对方顺其人背,这就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何谓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是太极功夫的体现,就是彼快我也快,彼慢我也慢,你要做到以上这段话的要求很难,对方的动作快慢和来劲的大小,你若没有太极高深的修为是根本无法知道,也无法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因人的本能反应,一旦接触到对方的来劲就会自然反抗,一但反抗双方就会顶撞,一顶撞双方就会碰在一起大力打小力。要想克服以上的问题,就要按照太极的要求修练,修练出有弹性的内功和气势大于对方运动范围的结果后,调整好阴阳再与人推手才能做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p> <p class="ql-block">第六句: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虽然是千变万化,而总的道理只有一个,也就是说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不用管他有多少变化,而你始终要掌握好太极的哲理要求去练习,始终保持空空如也,用意、用气不用力,做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第七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皆及神明。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修练太极拳有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是熟练阶段,第二是懂劲阶段,第三是神明阶段。第一阶段是修练太极拳的拳架熟练和太极的所有要求都能融合到拳架里面,而不用头脑去记它,这才达到着熟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在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在推手时能控制自己的气势大小、阴阳变化、能掌握对方的来劲大小、速度、距离、方向都能清清楚楚,这才到了懂劲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能把太极的修为用在人体的力学上,把他用到了极至。与人推手能做到,旋转自如、变化轻灵、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舍己从人、借力打力、四两拔千斤,这才到了神明的第三阶段。</p> <p class="ql-block">第八句: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太极拳的这三个阶段,不是很容易就能练出来的,而是需要有毅力(这个“力“不是力量的力),有敬心、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还要有恒心,方法得当久而久之才能练成,练成了才能贯通。</p> <p class="ql-block">第九句: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这一段话的内容很重要,是修练太极内功的核心,也是太极内功最基本的修练方法和要领。修练太极内功首先要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何谓虚领顶劲?全身的皮肉放松有下沉穿透地心的感觉,同时骨架空开提起全副“精神”直到头顶有上升的感觉,整个过程不能有丝毫用力,体现一个“虚”字,所谓虚领顶劲;何谓气沉丹田?做到了虚领顶劲要领的同时,用精神带着气势布满全身放大,在放大的同时要用意念从自身带着周边和远处的整个气势往丹田(小腹)里面收敛,所谓气沉丹田(这气不是口鼻呼吸之气);何谓不偏不倚?做到了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的同时还要保持中正,在运动的过程中也不能失中,所谓不偏不倚;何谓忽隐忽现?以上这些内容的要求都不是动作,也不是实体,都是空虚的,是无中生有,是一种虚幻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特别的清晰又不能固定,是忽无忽有的,所谓忽隐忽现。</p> <p class="ql-block">第十句: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p><p class="ql-block">这一段话是太极拳所有动作要求得核心,是阴阳和五行的配合,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上下定中心的进一步要求和说明。是在运动过程中自身的动态方位使用阴阳的方法和要领。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在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时都不能有实的出现,只能用虚的才行。何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在行功走架和太极推手的过程中,左重了左边要虚掉,右重了则右边也要虚掉(这个杳是杳远的杳,也就是虚的意思),在推手变化过程中要做到双脚只能用虚不能重,才能做到变化轻灵,旋转自如。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何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在对方进攻你上部或你后仰的同时气势要往下穿透地心,意念往上牵涉对方往高处带不能顶;下俯或对方进攻你下盘时,背后用心带着意念要往上升有前盖之意,前面用意念往下到前脚下的深处把深处抽空到丹田同时牵制对方轻轻的往深处按。所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何谓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前进或进攻时后面的气势要放大,用心带着意念往前面要放远;对方进攻或你后退时你的气势放大,背后往上拔有前盖之意,精神和意念只能退到对方前脚的脚指前不能太后,要做到身退意不退,所谓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句: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p><p class="ql-block">第十二句: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p><p class="ql-block">这两句的内容是太极拳的高深境界,也是修练太极拳的最高目标和太极功夫修练的方法和练成后的结果。何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在修练太极行功走架时要全身松开丝毫不能用力,要做到无过不及,同时用精神带着意念把气势布满到整个空间,再用意念轻轻地往丹田里收敛的感觉。在太极推手上要保持气势放大、丹田收敛,做到外柔内刚、不丢不顶,把气势盖住对方,丹田里有收敛的感觉与对方一接手就使对方陷入深渊,丝毫用不上力,既不能进,又不能退,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何谓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太极拳修练到极高境界时,要做到与人推手不管对方变化有多快、力气有多大,一接手就让对方陷入深渊,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人被我制,而我不被人制,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武术,是中国武术和道家的文化相融合的结果。他的武术特点是以控制对方为主,控制了对方不把对方发出去,心里不把对方当敌人,掌握了和谐指控权,获取自己极大的乐趣为目的,太极拳是一门和谐的武术运动。所谓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句: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p><p class="ql-block">这一段话的内容是概括了中华武术,也说明了太极拳和其他武术的区别?他说中华武术是有很多门派,虽然各大门派的练法和架势都有区别,把他概括起来,没有区别的是他们所练出来的武术都是以壮欺弱,以慢让快,以有力打无力,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王宗岳把这些功夫定义在先天就有,不需要研究、不用学自然就存在,因为自然规律从力学来说,力大打力小、速度快打速度慢,本来就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句: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p><p class="ql-block">这一段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功夫,王宗岳明确告诉我们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是有很大的区别,这里是进一步告诉我们太极拳的功夫完全不是靠力量和速度变化与人对诀,太极拳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是用虚空的能量和人体力学的艺术来取胜。修练太极拳要研究揣摩“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告诉我们不能用力,修练好太极拳八九十岁的老年人还能与众人御敌)。快何能为?修练太极拳不是越快越好,要保持无极状态、内鼓精神外视安逸;立如枰准?站立未动时要保持平衡;活似车轮?运动时也要保持平衡,要像车轮一样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中心。</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句:偏沉则随,双重则滞。</p><p class="ql-block">这一句话的内容是进一步告诉我们在修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平衡,偏沉、双重都不行。修练太极拳时要保持虚空的感觉,要用精神提起全身。因偏沉会随着一边,双重就会呆滞不灵活,所以修练太极拳始终要用阴阳调整平衡、要做到空空如也,左重则虚,右重则右杳。</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句: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p><p class="ql-block">这一段话的内容是进一步说明太极拳的功夫不是随便练,多练就能把太极功夫练成的,方法不得当,你就练了每每数年纯功还是徒劳无功,与人推手还是不能化解对方,还是被人控制。太极拳练不好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双重之病,双重之病没有解决,自然就会被人所制。练太极拳如果用力、不松开、不用心、不用意、不用阴阳二气、根本就入不了太极拳这个门。</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句: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既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p><p class="ql-block">这一段话的内容更进一步说明了阴阳在太极功夫里面所起到的重要性。这里的欲避此病,指的就是偏沉和双重之病。这一段话的内容告诉我们偏沉和双重之病不是用力量、动作和速度能解决的,而是用阴阳来解决。阴阳怎样来解决此病?修练太极拳在行功走架的过程中,所有的动作都要产生阴阳,也就是说每一个动作方位都要和精神意念产生有相反方向的运动,这就是动作离不开精神、精神离不开动作,也就是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p><p class="ql-block">在推手的过程中要知道阴阳的用法(前面讲过,阴阳用在武术里面就是虚与实、刚与柔的关系)。对方刚的过来,要以柔化开,同时要用意粘住对方顺其走架两脚要轻,行动如猫行,千万不能用力,只能用意和气,这样一来就能做到“粘即是走,走既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阴阳既是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做到了阴阳相济就已经修练到了懂劲阶段。</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句: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p><p class="ql-block">这一段话的内容告诉我们,太极功夫真实不虚,仅仅练到懂劲阶段是远远不够,还要继续按要求修练,要细心揣摩用好阴阳,用好了阴阳继续修练才能愈练愈精,渐至从心所欲。</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句: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的内容是太极功夫和太极推手到了极高层次的要领和用法,也是太极拳的本质和修练出来的结果。何谓本是舍己从人?在推手的过程中要有空开自我的感觉,把自身融合在空间中,随从对方,同时要用精神和气势盖住整个空间;所谓舍己从人,从人是为了由己,由己才能掌控对方。何谓多误舍近求远?(这个“误”字应该是领悟的“悟”才对)做到了舍己从人,还要认真领悟舍近求远,在推手的过程中身前的要做到虚,要舍掉,也要用精神和气势盖住整个空间,再用意把空间的远处往丹田里收敛,让对方的外围受你控制;所谓多误舍近求远。做到了舍己从人和舍近求远才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人被我制,借力打力、四两拔千斤”。(这里面所讲的内容都是无中生有的太极高级要领,对于初练者确实无法理解。因为初练者身上没有无中生有的感觉,没有感觉自然就无法理解。所以初练者要按照以上的太极要求去修练把感觉修练上身,然后自然就能理解,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功到自然成)。</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句: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p><p class="ql-block">这一段话的内容是太极拳的总论,王宗岳告诉我们学习太极拳一定要掌握好方向和目标,不能偏离,要保持好阴阳(刚柔)平衡。因为柔的少,刚的太多就会过,用在推手上会让对方得力,既是赢了也是有力打无力,不符合太极功夫的要求;刚的少,柔的太多会丢,会被人制;修练太极拳要做到平衡发展,刚中带柔,柔中有刚;用在推手上要做到无过不及、外柔内刚、刚柔相济。所以我们在修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一定要详细辨认,什么是无过不及,什么是阴阳平衡,太极拳应该要怎么样去修练?我们应该要把他分辨得清清楚楚。分辨清楚了要朝着太极的方向和目标去练习,稍有一点偏离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p> <p class="ql-block">拳论的概括:这一篇经典拳论是中华民族太极文化的宝库。他的内容是海纳百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每一个修练太极拳者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是指导修练太极拳的方向和目标。</p><p class="ql-block">——本文摘自世纪漫步公众号的王小伦-《太极文化和太极拳》</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王宗岳,山西太谷人,是明朝著名的太极拳家之一。有史记载明朝另外还有两位太极拳家,张三丰(原名张君宝,又名全一,道号三丰,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道士和武术家。他被誉为太极拳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武当派的开山始祖‌)和张松溪‌(明代鄞县即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人,是武当松溪派即松溪内家拳的创始人‌。他以拳法绝技名于世,是内家拳的正宗传人‌)。王宗岳最大贡献是诠释张三丰太极拳歌诀——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p><p class="ql-block">★王小伦,武(郝)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中国武术六段、 温州河清武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p> 张三丰太极拳歌诀和十三势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极拳歌诀》</p><p class="ql-block">歌诀一‌:</p><p class="ql-block">顺项灌顶两膀松,束胁下气把裆撑。</p><p class="ql-block">威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p><p class="ql-block">歌诀二‌:</p><p class="ql-block">举步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p><p class="ql-block">左右宜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p><p class="ql-block">歌诀三‌:</p><p class="ql-block">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p><p class="ql-block">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p><p class="ql-block">歌诀四‌:</p><p class="ql-block">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p><p class="ql-block">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p><p class="ql-block">歌诀五‌:</p><p class="ql-block">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p><p class="ql-block">开展紧凑乃慎密,待机而动如猫行‌。</p><p class="ql-block">歌诀六‌:</p><p class="ql-block">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p><p class="ql-block">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三势歌》‌</p><p class="ql-block">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p><p class="ql-block">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p><p class="ql-block">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p><p class="ql-block">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p><p class="ql-block">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p><p class="ql-block">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p><p class="ql-block">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p><p class="ql-block">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休。</p><p class="ql-block">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p><p class="ql-block">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p><p class="ql-block">这些歌诀是对太极拳动作要领、技击方法和养生理念的深刻总结,值得细细品味和学习。</p> 张三丰《太极拳经》 <p class="ql-block">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 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惹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徙作技艺之末也。)</p> 五行的方位对应关系 <p class="ql-block">☆木对应东方‌:东方为日出之地,利于万木生长,象征着生发和成长,代表春季万物萌发的时节。在方位上,东方对应着朝阳初升的地方,象征着新生的力量和向上的活力。</p><p class="ql-block">☆‌火对应南方‌:南方气候炎烈,火性属热,代表着炎热和光明,象征着夏季阳气最旺的时期。南方是火的方位,代表着极致的活力和能量,常与名誉、声望、事业的高峰有关。</p><p class="ql-block">‌☆金对应西方‌:西方多有高山矿地,是生金之宝地。金在五行中有坚硬、冰冷、杀伐之意,代表着秋季的肃杀与收获。西方象征成熟、收敛、果实累累的丰收时节,被视为财富与金钱的方位。</p><p class="ql-block">‌☆水对应北方‌:北方在古代是水域代表,如黄河等,因此北方对应水。水属北方,象征着寒冷和阴柔,代表着冬季的严寒和静止。北方为智慧、潜能积蓄的方位,象征着隐藏的力量和静静流动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土对应中央‌:土属中央,代表着稳定和包容,象征着大地的承载和调和能力。在五行方位中,土位居中央,连接着其他四个方位,起着平衡和调和的作用。土主信,代表着稳定与信任,象征着万物的根基和基础。</p><p class="ql-block">这种五行与方位的对应关系在风水学、中医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p> 五行命理 <p class="ql-block">古人解释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p><p class="ql-block">五行命理是古代中国人民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喜、乐、欲、怒、哀,五常:仁、礼、信、义、智等等,每种事情的五项内容都分别显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p><p class="ql-block">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顺序。生成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p><p class="ql-block">命理补起五行 ,一般按照相生补起,如命中缺火补木,直接补性烈,补多了伤命理。生活中补五行也有以佩戴饰物补,这样也是按照五行相生补为佳如补金-带橘子石、玫瑰石、补木带-蓝绒晶、乌鸦血石、补水带-靛蓝晶、云海石、补火带-红蚕石、蜜蜡石、补土带 -影子石、樱花石。五行缺补都可以用上面玉石补上。</p> 太极拳练内劲记住五句话 练太极拳如何找到气感 搞明白这三种“气”,你的太极拳才练到家了! <p class="ql-block"><b>这样练习太极拳才能养内气、升阳气、接地气</b></p><p class="ql-block">练习太极拳要达到养内气、升阳气、接地气的效果,首先要了解太极拳是如何达到养生作用的。</p><p class="ql-block">一、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的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p><p class="ql-block">二、太极拳是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强调全身心的放松。“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从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经络不通,就有不健康的地方,行动不利索、血液不畅通,有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p><p class="ql-block">三、太极拳重视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和虚实转换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疏通经络,激发经内气,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的作用,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p><p class="ql-block">四、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p><p class="ql-block">五、太极拳不仅强调肢体放松,而且练拳全过程都要求精神放松,使大脑抑制与兴奋结合,而且它还有利于心态平衡。所以练习太极拳是一条非常可靠的健康之路。只要你每天坚持练拳,它就可以使你持久地保持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六、太极拳重视人体下盘功力训练,利于气血下行,调整人体上盛下衰状态。“上盛下衰”指的是中老年人肝肾两亏、阴虚阳浮,出现血压升高、心虚失眠、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食滞便秘等症状。常言“人老先从腿上老”,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出现上盛下衰的诸种疾病。</p><p class="ql-block">太极拳是加强人体丹田部位和下肢的运动。因为人体丹田与命门之间(即小腹部位),正是人体吸收和气血循环运行化为精血的最关键最根本的部位。所以增强小腹、腰、裆部位及下肢运动正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和气血循环运行的最基本的环节。腰脊和腿部增强,自然血脉流畅,精神旺盛,长久不衰,从而消除或避免“上盛下衰”诸症。</p><p class="ql-block">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可以达到养内气、升阳气、接地气。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b>一、太极养内气</b></p><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主要是通过练拳架达到养内气和养生之目的。通过习练太极,人们的内气不断强大。以意行气是太极拳重要理论。意念在哪里,哪里就会内气充盈。</p><p class="ql-block">在习练太极的十几年中,我曾经尝试过意念涌泉,意念尾闾,意念胯根,意念脚跟,意念命门,意念丹田,意念哪里我们都会打出不同韵味的太极拳,因为人体处处可做太极手。直到最终确定了下腹部丹田是太极内气的重要部位。</p><p class="ql-block">大多正规的太极拳教科书都会提出以下丹田为核心的太极理论,说明意守丹田是太极正道。仔细体会,意念任何部位,最终都是丹田气充盈,只不过是我们盘的外形架子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入门前玩筋骨,入门后玩内气。开合丹田时,身体处于完全松静状态。名家王宗岳认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指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太极始于无极,身体松静到极限,自然就会反动,静极动后产生的气就会医治人体疾病。太极一起势,则进入全身松静状态,静到极限时,腹中内气腾然,产生对身体极为有利的内气。在意念指导下的丹田具有无限拉伸的特性,使我们的肌肉和骨骼绵绵不断拉长,五脏六腑气血流畅。</p><p class="ql-block">太极拳的内气表现:</p><p class="ql-block">(一)双手十指发胀,发红。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胀、发红。</p><p class="ql-block">(二)小腹沉实。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p><p class="ql-block">(三)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p><p class="ql-block">(四)产生腹鸣。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尽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肠鸣。</p><p class="ql-block">(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气。由于舌顶上腭,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p><p class="ql-block">(六)腰眼发热。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p><p class="ql-block">(七)流动感。由于长时间的意念导引.会使身体有一种沉实的感觉。由于动作节节贯穿的运行,使意念所到之处,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随动作而发胀并节节传递的流动感觉。</p><p class="ql-block">出现以上现象,说明已经产生了内气,并且内气已开始在体内运转,反之.如果虽经长期锻炼却没有以上感觉,说明内气没有打通,就要及时调整锻炼方法。</p> <p class="ql-block"><b>二、太极升阳气</b></p><p class="ql-block">一代宗师杨澄甫说过,“不懂顶头悬,白练三十年”。在习练太极过程中,悬提百会穴能提升人体督脉的阳气,有效调节人体健康。人为什么生病,其中主要一条原因就是阳气升不上去。</p><p class="ql-block">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若天上没了太阳,地上就没有生命;人若没有阳气,生命就会停止。长寿的人往往是阳气足的。我们的身体壮不壮实,能不能抵御外邪的侵袭,就要看这个阳的卫外作用。</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人体阳气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生化作用,人体靠阳气生化气血、精血津液;二是宣化作用,人体的气血、津液主要精微要靠阳气输送、散布;三是卫外作用,阳气有防御和卫外作用,即抵御疾病。</p><p class="ql-block">人们生活中的压力和心情不爽等因素都会导致阳气阻塞。初期习练太极,自己不懂拳理拳法,身体亚健康状态改善不大,只能达到劳其筋骨的结果。学会了顶头悬,顶头悬不仅仅存在于太极习练之中,生活处处是太极。</p><p class="ql-block">我们行走坐卧中如能有意识悬提百会穴,我们的眩晕状态、失眠状态、精神状态和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都能有效改善,对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在百会顶头悬的部位,有膝、踝、臀、头和肩等与太极相关的人体要素。在练习太极的过程中,只有百会悬提,阳气充足,才双脚轻灵,身轻如燕。</p> <p class="ql-block"><b>三、太极接地气</b></p><p class="ql-block">太极拳松到脚底才成功。</p><p class="ql-block">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心解》有言: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间,发于脊背。清代梁章钜认为:“立定脚跟撑起脊”。</p><p class="ql-block">当代太极名家乔松茂说:“立定脚跟竖起脊”。</p><p class="ql-block">这说明脚是太极拳的重要根基。</p><p class="ql-block">太极理论认为:天地之机在于阴阳之升降,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一升一降,太极相生。太极拳遵循天人合一之理,打拳时要求虚领顶劲,百会冲天,上接阳气;气沉丹田,涌泉入地,下接阴气,使人体内部的阴阳与外部环境的阴阳平衡协调。</p><p class="ql-block">传统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阴阳不平衡会导致各种疾病,只有保持阴气充盈平和,阳气固密秘守,生命活动才会旺盛,身体才能健康无病。</p><p class="ql-block">阴为阳之基础,无阴则阳无以化。大地是阴气的矿藏,经常赤足踏土地,可使地之阴气通过涌泉穴升入体内,从而起到养阴的作用。地气为天地精华之气,地气为万物生长之始母,生发万物。当下太极各派都不否认大地地气对人体修炼太极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充分放松脚踝能使身心得到来自地气的滋养。每天在土地和草地上练习太极,就会充分得到这种滋养。太极拳赋予我们一个最简单且绝对免费的治愈术——“接地气”。它能帮助人们治愈大部分慢性炎症,缓解疼痛和过劳所造成的损伤,抵抗疲劳、压力和睡眠不足。</p><p class="ql-block">练内气、升阳气、接地气三个之间的关系就是阳气和地气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产生内气。不懂阴阳就不懂太极。自然界是阴阳大宇宙,人体是阴阳小宇宙。我们盘任何拳架子,都要意念上触天接阳气,下触地接地气。懂得天地阴阳,我们的脊柱才会才会节节拉开,会感到和看到脊柱的关节涌进和注入新鲜的氧气与血液,在天地阴阳拉伸状态下循环下注到丹田。</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太极以意领气,就是用天地阴阳开合丹田内气。意念接触天地阴阳,我们的心胸会更开阔。</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天下太极</p> 掌握这四点,打出太极拳的韵味,一招一式越看越有魅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掌握这四点,打出太极拳的韵味,一招一式越看越有魅力 </p><p class="ql-block"> 清晨的公园,总有几位太极拳爱好者在晨光中舒展拳脚。有人动作标准如教科书,却总让人觉得少了些“味道”;有人招式未必分毫不差,演练时却让观者移不开眼——这“味道”,便是太极拳的韵味。它像陈年普洱的回甘,像书法作品的笔意,是技术之上的精神表达,是内外兼修的气质外化。要打出这份韵味,需从“气势、表情、节奏、眼神”四个维度下功夫,让每一招一式都有灵魂。</p><p class="ql-block"> 一、气势:身法为基,打出太极拳的“骨相”</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的气势,是支撑整套路的“骨架”,它藏在“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落胯,气沉丹田”的身法要诀里,更体现在动作的连贯与刚柔中。</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中正安舒”的身法根基。“虚领顶劲”不是硬抬下巴,而是想象头顶有根线轻轻提起百会穴,颈椎自然拉伸,下颌微收,仿佛“头顶一碗水而不洒”;“含胸拔背”并非刻意含胸,而是两肩下沉,胸背微微舒展,让胸腔如“空碗”般虚灵,脊背则像“拉开的弓”般舒展有力;“松腰落胯”是核心,腰胯放松才能让重心下沉,双腿如树生根,动作才有沉稳的根基。曾见一位老拳师演练“云手”,腰胯微微转动带动手臂画圆,整个人如“风中垂柳”,看似轻柔却稳如磐石——这便是身法到位后的气势。</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连绵不断”的动作流畅度。太极拳讲究“一动无有不动”,每个动作的起承转合都需自然衔接,如同溪流汇入江河,没有生硬的“断点”。比如“揽雀尾”的“捋”与“挤”,手臂回收时腰胯先转,带动肩膀下沉,再顺势前送,整个过程如“抽丝”般缓慢均匀,绝不能在“捋”完后突然停顿再发力。这种流畅性需要长期单式练习:每天反复打“野马分鬃”,感受前手推出时后手如何自然下沉,左腿前弓时右胯如何配合松沉,直到动作的衔接成为肌肉记忆。</p><p class="ql-block"> 最后是“刚柔并济”的弹性感。太极拳的“柔”不是绵软无力,“刚”也不是蛮力硬顶,而是“柔中寓刚,刚中存柔”的弹性。比如陈式太极拳的“掩手肱捶”,前半段手臂如“春柳拂水”般舒缓,蓄劲时腰胯螺旋下沉,待发劲瞬间,手臂如“抖鞭”般短促有力,刚劲只在刹那,随即又回归柔和。这种弹性需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控制:练习时想象手臂是“橡皮筋”,拉伸时缓慢均匀,收缩时快速精准,时间久了,动作自然有了“活劲”。</p><p class="ql-block"> 二、表情:面由心生,透出太极拳的“静气”</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的表情,是“内心状态”的镜子。有人练拳时眉头紧锁,仿佛在“较劲”;有人嘴角紧绷,像在“完成任务”——这些表情都会破坏韵味。真正的太极表情,应是“眉开眼笑”的从容,是“气定神闲”的平和。</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面部放松”的基础要求。练拳时,额头肌肉要舒展,不要皱出“川字纹”;双眼自然睁开,眼皮不耷拉也不瞪圆;嘴唇轻闭,牙齿轻轻相扣(如含着一颗枣核),下颌微收,让颈部线条自然流畅。曾听老师说:“面部一紧,气就往上冲;面部一松,气自然下沉。”试过一次:打“白鹤亮翅”时故意绷紧嘴角,结果胸口发闷,动作也生硬;放松面部后,呼吸自然深长,动作反而更轻灵。</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心境平和”的内在支撑。表情的自然,本质是内心的松弛。太极拳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若心里想着工作琐事、计较动作对错,表情便会紧绷。一位前辈的经验是:“练拳前先‘净心’——闭眼深呼吸三次,把杂念‘扫’出体外,想象自己站在山水间,风轻云淡。”时间久了,即使日常遇到急事,也能保持这份“太极表情”,这便是“拳养心性”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最后要避免“过度表演”的误区。有人为了“显韵味”,刻意做出“微笑”或“沉思”的表情,反而显得生硬。真正的太极表情是“不刻意”的:打“云手”时,眼神随手动,嘴角自然带笑;发劲时,专注而不紧张;收势时,目光微垂,如“雨过天晴”般舒展。这种自然,需要“心练”——平时多练习“慢呼吸”“静站立”,让平和成为习惯,表情自然“长”在动作里。</p><p class="ql-block"> 三、节奏:快慢有章,跳出太极拳的“韵律”</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的节奏,像一首没有乐谱的“慢歌”,快慢相间、张弛有度,每一拍都踩着“内气”的鼓点。</p><p class="ql-block"> 不同拳种有不同的节奏基调。陈式太极拳如“江河奔涌”,整套拳架以“缓慢均匀”为主,但关键动作(如“发力”“转折”)会突然加速,形成“慢中有快,快后复慢”的对比。比如“单鞭”的定式前,手臂由慢到快“抖”出,瞬间完成发劲,随即又放缓进入下一式;杨式太极拳则像“山溪流淌”,整套动作匀速柔和,如“行云流水”,但“云手”的转腰、“搬拦捶”的处拳,仍有细微的“加速度”力感,避免“一慢到底”的单调。</p><p class="ql-block"> 节奏的核心是“呼吸与动作的同频”。太极拳讲究“开吸合呼”:手臂展开、身体上升时吸气(如“阴阳开合式”的开),手臂回收、身体下沉时呼气(如“阴阳开合式”的合)。呼吸的深浅、快慢直接影响动作的节奏——吸气太急促,动作会“飘”;呼气太绵长,动作会“滞”。练习时可以数拍子:“起势”用4拍完成抬手,用6拍完成落手,让呼吸与动作“合拍”,时间久了,节奏自然“刻”在身体里。</p><p class="ql-block"> 节奏还要体现“攻防意境”。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有“假想敌”:“揽雀尾”的“掤”是化解对方前推,需缓慢承接;“捋”是引对方落空,手臂回收时渐快;“挤”是顺势反击,前推时稍加速;“按”是最终发劲,手臂前按瞬间短促有力。演练时若能想象具体场景,节奏便有了“依据”——化解时慢,引动时渐快,反击时加速,发劲时短促,整套拳架便有了“故事感”,观者也能“看明白”其中的攻防逻辑。</p><p class="ql-block"> 四、眼神:眼随手动,点亮太极拳的“魂魄”</p><p class="ql-block"> “眼神散乱,拳架失魂”。太极拳的眼神,是连接“形”与“意”的桥梁,它既要“跟手”,又要“传神”,让每个动作都有“焦点”。</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眼随手动”的基本规则。打拳时,眼神要始终跟随主要手的运动轨迹:“野马分鬃”时,前手掤出,眼神随之前视;“搂膝拗步”时,转身屈肘,眼神随之后扫;“云手”时,手臂画圆,眼神如“追月”般随手动。曾犯过“眼神乱飘”的错误:打“左右倒撵猴”时,眼睛一会儿看手,一会儿看脚,结果动作越打越散。“眼神是‘领路人’,它去哪儿,身体的重心、精神的焦点就去哪儿。”</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神聚而不僵”的眼神状态。太极眼神要“柔中带锐”:既不能像“发呆”般无神,也不能像“怒目”般锐利。正确的眼神是“专注而放松”——眼皮自然下垂1/3,目光似“凝视远方的山尖”,焦点虚中有实。一位武协老师的比喻很贴切:“眼神像‘月光’,柔和却能照亮一片;不像‘射灯’,刺眼却只照一点。”练习时可以对镜观察:眼神太僵,就轻轻眨眼放松;眼神太散,就想象“眼前有片花瓣,要轻轻吹落它”,让注意力集中。</p><p class="ql-block"> 最后是“眼随势转”的意境表达。高阶的太极眼神,能传递动作的“意图”:“搬拦捶”的“拦”手时,眼神如“警觉的哨兵”,观察对方来势;“捶”出时,眼神如“利剑出鞘”,坚定而果敢;“收势”时,眼神如“归鸟入林”,平和而安宁。这种“眼神传意”需要“意练”——打拳前先“过电影”:想象自己在与人较技,“掤”时眼神是“化解”,“捋”时是“引导”,“挤”时是“反击”,“按”时是“定局”。时间久了,眼神自然有了“故事性”,拳架也更有“看头”。</p><p class="ql-block"> 结语:韵味是“练”出来的,更是“养”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的韵味,不是刻意“装”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技术、“养”出来的心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藏在每一次“虚领顶劲”的调整里,在每一个“含胸拔背”的舒展中,在每一次“眼随手动”的专注间,更在日复一日“心平气和”的修炼中。正如一位太极名家所说:“打拳如做人——动作要正,心态要稳,眼神要诚。”当技术的熟练与内心的从容合二为一,当动作的规范与精神的饱满融为一体,你打出的便不再是“套路”,而是属于自己的“太极味道”。那时,一招一式自然有了魅力,一静一动皆是风景。</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 润圆太极</p> 太极拳动作口诀 <p class="ql-block">🔺搂膝拗步的口诀:</p><p class="ql-block">1.逢转必沉手相合 2.外旋里收头上领</p><p class="ql-block">3.提膝扬臂要松肩 4.坠肘开胯裆撑圆</p><p class="ql-block">5.后蹬前撑收尾闾 6.裹胯下沉顶头悬</p><p class="ql-block">🔺倒撵猴口诀:</p><p class="ql-block">1.松胯提膝掌外旋 2.收手撤步找中线</p><p class="ql-block">3.前蹬后撑收尾闾 4.胯根外旋扣脚尖</p><p class="ql-block">🔺云手口诀:</p><p class="ql-block">1.跟步按掌收左胯 2.上下棚採要松沉</p><p class="ql-block">3.左右蹬撑腰胯转 4.挒掌旋腕坠肘尖</p><p class="ql-block">5.出步按掌背后撑 6.上下棚採要松沉</p><p class="ql-block">7.左右蹬撑腰胯转 8.挒掌旋腕坠肘尖</p><p class="ql-block">9.跟步按掌收左胯</p><p class="ql-block">🔺野马分鬃口诀:</p><p class="ql-block">1.逢转必沉背撑圆 2.虚领上步腰胯转</p><p class="ql-block">3.出步挤肘肩后撑 4.蹬撑採挒伸腰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