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永宁卫城位于福建石狮市永宁镇永宁近海处,距离泉州东南37公里,地势雄峻,东滨大海,北界祥芝依五虎山为屏障,南临深沪湾连深沪、福全,西接龙湖。因为地形像鳌,又名“鳌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建,至今已有六百年多年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 史载,永宁卫下辖有11个千户所,卫城内有左、右、前、后五个千户所;卫城外,有福全(晋江)、崇武(惠安)、金门、中左(厦门)、高浦(同安)、白叶坂(安溪)六个守御千户所及十四个巡检司,鼎盛时期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p> <p class="ql-block">永宁卫城有新、旧卫城;旧城因地形走势如鳌,又称“鳌城”。两城均为古代东南沿海海防工程的重要遗迹。</p> <p class="ql-block">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7月16日(农历六月十二),日军突袭福建惠安崇武、石狮永宁(时属晋江县)等地,一路烧杀掳掠,犯下了滔天罪行,制造了一桩骇人听闻、震惊海内外的血腥事件,史称“七一六”惨案。现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二日,家家户户“冲洗街道”,就是为了在祭奠自己逝去的家人。</p><p class="ql-block">永宁“7·16”惨案已过去了整整81年。当年的幸存者许多已离开人世,如今尚能回忆往事的幸存者都已年逾九旬,每当说起这段血泪记忆,他们无不伤心哽咽。</p> <p class="ql-block">只见番仔楼二层走廊的梁柱被击断露出了钢筋,因为这栋楼是水泥钢筋的,少有木材建造,所以得以保存下来,在楼后方也有损坏的痕迹,成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永宁“七.一六惨案” 的历史实证。</span></p> <p class="ql-block">如今硝烟散去,山河已无恙,那些见证历史的人和物,依旧在痛述着,这段我们不能忘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触摸这番仔楼上的累累伤痕,深深回望历史,那些罄竹难书的罪行,怎能忘记!</p> <p class="ql-block">雕梁画栋的番仔楼</p> <p class="ql-block">这里号称……东南第一财神廟</p> <p class="ql-block">紫树林(圣殿)</p><p class="ql-block">道教,佛教,妈祖为一体。</p><p class="ql-block">其左为财神廟,其右为城隍庙,相距不过50米。可见是永宁宗教文化的多元融合。</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永宁卫城的同期建筑,距今600多年历史了。其以气势之雄伟,庙貌之壮观,被誉为“永宁福地”。</p> <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以中轴线为基准,由门楼、前殿、戏台、拜亭、主殿和左右厢房组成。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有檐楼,采用抬梁式木结构。前后殿均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其余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庙内供奉城隍爷及城隍夫人、阎罗王、天妃及广泽尊王等尊神,以及文武两位判官。庙宇的建筑艺术结构严整、精美,书法、联文、木雕、石雕、砖刻均出自明、清高手。</p> <p class="ql-block">城隍素称监察人间善恶正邪</p> <p class="ql-block">庙中除供奉城隍爷外,尚有二十四司、四大将、三夫人、役吏差官近百尊神像,俨然一派封建王朝州府衙门的缩影,是闽南地区少有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渔民流传:“永宁城隍显威灵,警报台风事是真,渔船返航安无恙,众夸忠佑保渔民”。泉州、晋江、石狮等地众善信设坛奉祀永宁城隍,每年还派人至永宁城隍焚香敬奉,并多处分炉,依例于五月二十八城隍生日,组团到永宁祖庙求安祈福。</p> <p class="ql-block">道光重修碑记、碑序各一方</p> <p class="ql-block">公狮子脚下的球有一个“LV”的图案。网友说“脚踩LV”</p> <p class="ql-block">母狮子下的小狮子顽皮可爱躺在地上,“小王子”哟</p> <p class="ql-block">墙上浮雕采用象征寓意的民间传统艺术手法。猴子、蜜蜂,谐音“封侯”,体现在墙体底下的竹枝画“福禄长寿”四字。</p> <p class="ql-block">这面墙上的鹤、灵芝寓意在竹枝画中为“寿比南山”</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靖国保民是永宁卫的首要任务!</p> <p class="ql-block">永宁……永保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