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过古迹概述

河东狂客

<p class="ql-block">  庙宇祠堂是中国传统乡村的主要活动场所,村民娱乐活动,祭祀求神,文化交流等都在期中进行,起初在我村东南西北各方位均有大小不同的庙宇祠堂。50年代前王过村只是一个不满五百人的小村,曾建有舞台三座,分别为娘娘庙台(村西北),巽方(东南)大仙庙台,寿圣寺前路台(村北),以及名目繁多大小庙宇,如:南门口观世音庙,村前左右:火神、龙王、魁星阁、文昌阁、村内娘娘阁、财神庙、无神庙。</p> <p class="ql-block">  旧文记载:“大门前影壁,旁有山门,舞台卷棚大,香亭,正殿五间,两旁厢房大仙门东大。寺正殿三座大佛像,东关帝西周仓,大仙庙东南方七八丈火神庙,砖木结构,一间房,往南文星台。大仙庙西十余丈王维翰碑亭,亭西立有功德碑,寺东靳家家庙,家庙南设无名神龛,找娃南财神庙座西面东,照太巷对面药王庙、马王庙,火神庙东龙王庙,一大间,庙高丈余。”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当初那个淳朴小乡村的热闹景象。</p> <p class="ql-block">  我村观音庙因佛像早在五六十年代已毁,村民相当一部份不知真相,呼为关记庙,关帝庙。然而,称呼什么庙为正确?近年新现世的一古碑,我村在光绪三十年,公元一九零四年,创建仙庙碑序中,说到火灾殃及全村这样述说,一概焚遍,甚至古佛南殿,关帝北庙,如此而推,称呼观音庙为准确。全称应是,观世音菩萨庙,主管救苦救难,普渡众生。其庙址位于村南门外,座南面北,相距城约四丈余。始建于何年月,现无文可考。毁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用其砖木建集体粮库而被拆毁。</p> <p class="ql-block">  吾村观音庙在四九年前,一直是村民们忏悔祈祷,与佛对话,寻求心灵慰藉,精神化育之所,其香火十分兴旺。每年正月闹社火,村民们都会一如既往,摆上供品,在庙前敲鼓奏乐,扭起秧歌娱神敬天。四九年之后的大集体时代,此庙一直是第二生产队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社员们在庙内开会学习选举,评记工分,队长社员聚集此处,商讨本生产队大事,年终分红都在此举行,此庙留给六零往上老一辈的几代人难以忘怀的记忆。五十年棉籽油绳捻子燈照明,而后有了煤油柴油,用马灯照明,在开会人未到齐前,社员相互间说家常讲笑话,相互逗笑取乐,上百人集聚小庙屋里,天南地北,古往今来,关公敬德,胡吹瞎扯,直至正式活动开始前。这些集体活动一般会选在下工后的晚上,或雨雪天,不误干农活,女社员还会借此时纳个鞋底等,因为一家人的穿戴要靠她们,挣工分养家也离不开她们,只能在劳作间隙赶工去做。集体主义时代,集体主义思想,那时生活虽然清贫劳累,但几十人上百人,一村人,男女老少天天相见,一起劳动,却也其乐融融,县乡干部也常常参于其中,一块劳动,时常吃住在社员家中,拉家常,问民事民情,没有官架子,没有官威。观世音菩萨庙毁了,发生在庙里的故事还留在我们如今仍健在的老人心里,生命不息,怀念永在,观音庙在历史的变革中,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城墙是古村落防御外敌保卫家园的必要建筑,王过古城墙始建何年?无文字记载,百度查考当是明末清初,为防散兵游勇、土匪强盗而建。此城墙底宽七尺余,高二丈余,南北50丈,东西45丈,建有南北门,南门大,为主门,至今在我们村西北外围仍残留一段旧城墙。顺城墙北行150米,路两边曾建有气势不凡的祖师庙,再北行100米,曾建有本方土地神庙。沿此墙东行入大街,可见千年古柏,此柏为寿圣寺遗物,柏南三十米处曾为寺庙正殿,俗称关爷殿,殿前哼哈二将拱卫,东西钟鼓楼对立,过月亮门可出庙门。此墙朔方(西北)80米处为娘娘庙遗址,此庙规模宏大,建有大殿廊房,以及娱神舞台及卷棚,昔时元曲蒲韵仿佛依旧回响于村庙之间。</p> <p class="ql-block">  这些古迹都见证了王过村的沧桑巨变,人文血脉的起落沉浮,目睹了旧时代王过先人的淳朴岁月,也记录了新时代王过儿女跟着共产党改天换地建设发展的前进脚步,从土改、合作社、人民公社再到七十年代初,在贫瘠的坡岭沟地栽植梨树,书写王过酥梨的传奇历程。</p><p class="ql-block">2025/02/18 靳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