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绕梁,九儿绝响:歌曲《九儿》的歌唱艺术全析

橙蓝国忠

<p class="ql-block">谭晶•《九儿》</p> <p class="ql-block">电影《红高粱》由张艺谋执导,巩俐、姜文主演,是中国影史的经典之作。影片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 ,以独特视角展现了一段热烈又充满生命力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故事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的山东高密:“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九儿在充满原始生命力的红高粱地里,开启了一段浪漫而狂野的爱情。他们酿酒为生,日子虽平淡却饱含温情。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这片土地,村民们被残忍迫害,余占鳌带领大家奋起反抗,在战火与鲜血中,彰显出中国人不屈的抗争精神。</p><p class="ql-block">电影以浓烈鲜艳的色彩,尤其是大片随风摇曳的红高粱,象征着生命的蓬勃与坚韧。独特的叙事节奏,将爱情、生存与抗争交织,展现人性的复杂与伟大。其配乐充满民族风情,和画面相得益彰,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影片中那种对自由、生命的热爱与对侵略者的愤恨,极具感染力。</p><p class="ql-block">《九儿》是同名电视剧的片尾曲,由何其玲、阿鲲作词,阿鲲作曲。它以其动人心弦的旋律、质朴深沉的歌词和多元融合的艺术风格,深深烙印在听众的心中。</p> 一、歌词艺术:极简笔触绘就宏阔意境 <p class="ql-block">《九儿》的歌词以极简主义为鲜明特色,全曲短短四句,共计29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意象与情感。歌词中“田野”“枣花香”“红高粱”等具象化的意象,宛如画笔,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山东高密大地那片广袤田野的独特风貌,质朴而生动。这些意象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交织,在构建出自然画面的同时,也隐喻着主人公九儿的命运轨迹,让听众从质朴的文字中感受到命运的波澜。</p><p class="ql-block">歌词还巧妙地将叙事性与象征性融为一体。一个“送”字搭配“高粱”,看似简单的表述,却暗喻了九儿牺牲自我、守护家国的悲壮结局。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将个体命运与宏大的民族精神紧密相连,让歌曲从对个人故事的讲述,上升到对民族精神的礼赞,赋予歌曲如史诗般的厚重感。从近景的细腻情感描绘,到远景的精神升华,歌词实现了视觉与情感的立体式呈现,为整首歌曲奠定了深厚的情感与文化基础。</p> 二、音乐结构:传统与现代的精妙融合 <p class="ql-block">从曲式与旋律设计来看,《九儿》采用民族五声调式,这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所在,赋予歌曲浓郁的民族风味。整首歌的主旋律虽仅八小节,却通过两次巧妙转调(A→B→E调),实现了情感的层层递进。前奏部分,无论是小提琴那如泣如诉的独奏,还是唢呐的高亢嘹亮引入,都瞬间营造出苍凉而质朴的氛围,将听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主歌旋律婉转悠扬,似在轻声诉说九儿的故事与情感;副歌部分则通过拓宽音域、加强节奏,爆发出震撼人心的悲壮力量,与主歌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歌曲的情感表达。</p><p class="ql-block">在配器方面,《九儿》大胆地将交响乐与民族乐器相结合。在交响乐弦乐群丰富层次的基础上,融入唢呐、二胡等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唢呐的嘹亮与二胡的哀怨,既保留了歌曲的乡土气息,又通过与交响乐的配合,增强了音乐的戏剧张力。在歌曲高潮部分,管弦乐的宏大磅礴与民族乐器的质朴音色相互呼应,生动地再现了九儿牺牲时的壮烈场景,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震撼与悲痛。</p> 三、演唱技巧:多元风格的情感演绎 <p class="ql-block">韩红的演唱版本以流行唱法为根基,同时巧妙融入戏曲的咬字与气声技巧,形成独特的风格。在演唱“枣花香”等句尾时,她巧妙加入颤音处理,使歌曲的哀婉意境更加浓郁,每一个音符都饱含深情。在高音区,韩红强大的爆发力尽显无疑,尤其是在转调段落,通过渐强的细腻处理,精准地展现出人物从隐忍到决绝的情感转变,让听众深刻感受到九儿内心的挣扎与坚定。</p><p class="ql-block">谭晶采用民族唱法演绎《九儿》,她注重音色的纯净与共鸣,追求极致的声乐美感。在演唱中,她运用“一字多音”的装饰性唱腔,如“红满天”的拖腔,将民歌的质朴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歌曲更贴合原著所描绘的地域文化特质,让听众仿佛置身于高密的乡土之间,感受那份最纯粹的情感。</p> 四、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的悲剧美学 <p class="ql-block">《九儿》的情感表达遵循着“柔情—坚定—悲壮”的脉络,与剧情发展紧密契合。歌曲前段,以柔和舒缓的旋律,细腻地表达出九儿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一个音符都流淌着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不舍;中段转调后,节奏逐渐趋于坚定,象征着九儿面对困境时的抗争精神,展现出她柔弱外表下的坚韧内心;结尾部分,激昂的高音将情感升华至家国大义的悲壮境界,让听众深刻感受到九儿为了守护家国,不惜牺牲自我的伟大精神。</p><p class="ql-block">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巧妙运用半音阶下行,如“远方”的旋律走向,以及短暂穿插不协和和弦,来暗示命运的无常。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戏剧张力,使歌曲的悲剧感更加深入人心,让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不禁为九儿的命运而叹息。</p> 五、文化内涵:民族精神的国际表达 <p class="ql-block">《九儿》以“高粱”“枣花”等充满乡土气息的意象为载体,将齐鲁大地的农耕文化转化为对民族生命力的热情赞颂。它一方面保留了民间小调的叙事传统,以质朴的音乐语言讲述着老百姓的故事;另一方面,通过交响化的编曲,让歌曲更符合国际审美标准,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九儿作为一位平凡女性,却在歌曲中被赋予了英雄般的色彩。她的抗争形象,通过音乐的渲染,成为一种象征,展现出“小人物大情怀”的创作思路。这种创作理念既呼应了莫言原著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又契合了当代观众对英雄叙事的多元需求,让九儿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民族精神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九儿》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的巧妙平衡。极简的歌词承载着宏大的主题,精巧的音乐结构设计与多元的演唱风格探索,共同塑造了一个既饱含个体情感,又能唤起集体记忆的艺术形象。它“以声传情、以乐绘景”的创作理念,为影视音乐的民族化创新提供了宝贵借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