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为什么喜欢尼采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思想碰撞下的精神回响 </b></p><p class="ql-block"> 北国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聊聊鲁迅和尼采这两位大佬。这俩人,一个在中国,一个在欧洲,生活的时代、文化背景都不一样,但他们的思想却奇妙地产生了联系,以至被很多人骂为东西方的两个“疯子”。你们说,鲁迅到底为啥对尼采这么着迷呢?这背后的故事很有意思,我们一起来深挖一下。 </p><p class="ql-block"><b> 一、时代困境下的思想大碰撞 </b></p><p class="ql-block"> 咱先看看鲁迅生活的时代,那可真是乱得不行。中国正处在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封建礼教虽然已经有点摇摇欲坠了,可还是像个甩不掉的老顽固,死死地束缚着大家的思想。老百姓被那些陈旧的规矩、观念压得喘不过气,啥个性解放、自由思想,想都别想。再加上西方列强不停地侵略,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家都快保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知识分子们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找救国救民的办法,鲁迅就是其中特别突出的一个。</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尼采的思想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尼采生活在 19 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也不太平。工业革命带来了很多好处,物质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可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价值观开始受到质疑,大家都陷入了迷茫。尼采就站出来,用他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的那一套发起了猛烈的批判。他写了好多书,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著名的 “超人哲学”。他说 “超人是大地的意义。让你们的意志说:超人必是大地的意义!”,意思就是鼓励大家要超越平庸,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力量,别被那些旧观念给限制住。 </p><p class="ql-block"> 鲁迅当时正到处找能唤醒民众、打破封建思想牢笼的办法,尼采的思想一出现,就像一道光照进了他的世界。尼采批判传统道德,鲁迅批判封建礼教,这俩的想法简直不谋而合。鲁迅觉得,中国的封建礼教就像一张又大又密的网,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捆得死死的。大家在这种环境里生活久了,都变得麻木、愚昧,对身边的不公平、不合理都习以为常了。尼采对传统道德的否定,让鲁迅找到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更加坚定了他批判封建礼教的决心。就像鲁迅自己说的:“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一句话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和尼采对传统道德的批判是不是很像?都是在揭露那些旧观念对人的毒害。 </p><p class="ql-block"><b> 二、尼采思想在鲁迅作品里的影子 </b></p><p class="ql-block"> 咱再从鲁迅的作品里找找尼采思想的痕迹。就说《狂人日记》吧,这可是鲁迅对封建礼教的一封宣战书。狂人眼中的世界,到处都是 “吃人” 的现象,这其实就是封建礼教毒害下的黑暗现实。狂人胆子特别大,敢站出来,对这个 “吃人” 的社会大声呐喊。尼采说 “那些没能杀死我的,会使我变得更强大”,狂人就有点这种 “超人” 的勇气和反抗精神。他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就是要把封建礼教的真面目给揭露出来。这种不顾世俗眼光,勇敢挑战传统的行为,和尼采笔下的 “超人” 太像了,这绝对不是巧合。 </p><p class="ql-block"> 还有《阿 Q 正传》,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大家都很熟悉吧。阿 Q 在现实生活里处处碰壁,被人欺负,可他没办法改变现状,就只能通过自我安慰、自我麻痹来让自己心里好受点,什么 “儿子打老子” 之类的。尼采就批判过这种自我麻醉的精神状态,他说 “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意思就是人们不能总是逃避现实,要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超越自我。鲁迅塑造阿 Q 这个形象,就是想唤醒那些和阿 Q 一样麻木的民众,让大家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学会正视现实,去追求真正的自我价值。这和尼采的思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希望人们能打破束缚,实现自我超越。 </p><p class="ql-block"><b>三、对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共同追求 </b></p><p class="ql-block"> 尼采的 “超人哲学” 特别强调个性解放,他觉得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鲁迅受这种思想影响也很深,在他的作品里,一直都在倡导个性解放,鼓励大家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去追求自由和平等。就像在《伤逝》里,涓生和子君为了追求爱情自由,勇敢地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虽然最后他们的结局很悲惨,但他们这种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正是鲁迅所赞赏的。尼采说 “要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为此要学会向高处攀登!为此要学会俯视下方!”,涓生和子君就是在努力站在自己的生命之上,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这和尼采倡导的超越传统、追求个性的思想是一致的。 </p><p class="ql-block"> 鲁迅和尼采都明白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尼采认为,只有打破传统的价值观,培养出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 “超人”,社会才能进步。他说 “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这里的 “爱” 可以理解为对超越自我、推动社会进步的追求。鲁迅呢,坚信只有唤醒民众的觉悟,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国社会才能发生变革。他用他的笔,写下了一篇篇犀利的文章,像《呐喊》和《彷徨》小说集里的作品,都是他思想的武器。他通过文学创作来启迪民众的思想,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他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和尼采希望通过培养 “超人” 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相互呼应,都是为了让社会变得更好。 </p><p class="ql-block"><b> 四、鲁迅对尼采的评价 </b></p><p class="ql-block"> 鲁迅对尼采的评价,散落在他的诸多杂文和言论中,这些话语深刻地体现了他对尼采思想的理解与共鸣。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里,鲁迅写道:“尼采教人们准备着‘超人’的出现,倘不出现,那准备便是空虚。但尼采却自有其下场之法的:发狂和死。” 从这句话能看出,鲁迅对尼采的 “超人哲学” 有着深入的思考。他既看到了尼采思想中对超越性的追求,那种对人类突破自身局限、走向更高层次的期许;同时也对尼采思想在现实中的困境有所洞察,尼采期待的 “超人”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难以出现,而尼采本人最终发狂而死,这似乎也暗示了这种思想实践的艰难。 </p><p class="ql-block"> 在《坟・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又提到:“若夫尼佉(尼采),斯个人主义之至雄桀者矣,希望所寄,惟在大士天才;而以愚民为本位,则恶之不殊蛇蝎。” 这里鲁迅进一步阐述了尼采的个人主义思想,强调尼采对 “大士天才” 的期望,以及对愚民的批判态度。鲁迅自己也在致力于唤醒民众,他明白中国社会要变革,就必须打破民众的愚昧状态,这与尼采希望通过 “超人” 来打破旧秩序的想法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尼采的思想就像是一面镜子,让鲁迅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 </p><p class="ql-block"><b> 五、时代回响</b></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深入探究鲁迅和尼采之间的思想联系,就会发现,他们的思想可不只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更是对人类未来发展的一种思考和探索。</p><p class="ql-block"> 在现在这个社会,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是有很多问题和挑战。尼采的思想提醒我们,要敢于突破常规,不要被那些旧观念、旧规矩给限制住,要勇于追求个性解放,不断超越自我。就像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按部就班的生活,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尝试新的事物,这也是一种对尼采思想的实践吧。 </p><p class="ql-block"> 鲁迅的思想则告诉我们,要关注社会现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要像鲁迅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发声,去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奋斗。比如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很多人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推动问题的解决,这就是鲁迅思想的一种体现。</p><p class="ql-block"> 鲁迅对尼采的喜爱,不是偶然的。他们在思想上的共鸣,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追求进步和自由的必然结果。通过对他们思想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鲁迅的作品和思想,也能从尼采的思想中汲取力量。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像海绵吸水一样,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吸收不同的思想文化,让它们在我们的心里碰撞出更加绚烂的火花,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无论是尼采的 “超人哲学”,还是鲁迅的批判精神,都能成为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动力,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有勇气、有智慧去应对,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