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琐忆 一六七

柳韵=刘云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闹元宵,突出的就是一个“闹”字。</p><p class="ql-block"> 大营村今年出了平垛。大营以前就是陕县的名村,后来行政区域划分,划归了工业园区,后来又划回陕州区。这一折腾,把大营的很多文化传承发展给滞后了好几年。 </p><p class="ql-block"> 大营村的社火活动起源于明清时期,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兵营文化的遗风。据记载,大营村名源于唐代驻兵屯田的兵营,村民按居住地分为东、南、西、北四社,每逢春节、元宵节,各社分工协作:北社出“百马”(数十匹披挂骏马开道),南社扮“平垛”(静态造型艺术),东社演“坠子”(诙谐讽刺表演),形成独具特色的“社合”传统。这一民俗活动集音乐、表演、杂技、绘画于一体,2007年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陕州文化的重要符号。 </p><p class="ql-block"> 大营社火的表演以“三闹”为核心。闹富(比服装、道具的华丽)、闹智(节目编排的巧思)、闹文(通过“出牌”展示文化智慧)。 每年社火,百马开道,数十匹骏马身披彩饰,骑手扬鞭疾驰,辅以彩旗、锣鼓与三眼铳炮,声势浩大。接下来高跷与平垛上演。高跷队扮成戏剧人物缓步而行;平垛(又称芯子)以铁架支撑,将4-7岁儿童固定于空中,演绎《三打白骨精》等经典场景,造型惊险且充满创意。坠子压轴。以幽默讽刺手法揭露社会现象,被称为“活的漫画”,常令观众捧腹,将气氛推向高潮。 </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社火融入时代元素,如用摩托车替代传统马队、以机动车载运平垛,还增添了广场舞等表演,极具时代特色。大营社火的延续离不开传承人的坚守。第四代传承人蔡结绪自幼参与社火表演,设计出可旋转、喷水烟的平垛,并创作奥运五环等现代主题造型,屡获艺术奖项。其子蔡贝贝继承父业,将设计理念与当代审美结合,推动非遗焕发新活力。2022年,大营村建成非遗文化展示馆,陈列历代社火文物与创新作品,如“科技兴国”“勤劳致富”主题平垛,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p><p class="ql-block"> 从明清兵营到现代非遗,陕州大营社火在坚守与创新中延续文化血脉。大营社火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承载着祈福与凝聚民心的功能。其表演寄托了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愿,并展现村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然而,社火传承面临挑战。表演耗资大、年轻人兴趣不足。今年大营虽然出了平垛,可是精彩程度远不如过往:数量少、花样少、创意少。很多精彩的技艺现在人没有能够完全继承,做工也都没有以前的巧妙精细了,比如蛇年,少了白蛇传的断桥即是少了一大亮点。不能不说,我们大营社火非遗传承令人担忧,如果我们再不努力去保护,这一文化瑰宝将会失去光彩甚至灭亡。好在大营的热心人不断呼吁奔走,成立了展示馆。但是仅有展示馆是不够的,非遗需要活态传承才能更有效。如果我们的非遗项目都能够进入陕州地坑院景区进行常态化表演,无疑会对非遗保护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大营社火既是豫西民俗的活化石,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这一古老艺术能否持续焕发生机,关键还在于人为。</p><p class="ql-block"> 闹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