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剑出鞘(老狼)</p><p class="ql-block">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总是喜欢回忆,总是喜欢感慨,总是喜欢脑海里的信马由缰。这好像就是一种约定成俗,不感慨都由不得自己了。老狼亦是不能例外,这不,一不小心就有点把持不住自己,于是,那思绪也就随着脱了缰的骏马,驰骋在了辽阔的草原上了……</p><p class="ql-block"> 一天,老狼约了几位老学长、大学长及发小们在一起闲聊了起来,聊着聊着便有点海阔天空,行云流水了,可以说,聊得那是非常的爽,非常的开心。特别是聊到了童年的情趣,少年的梦想,懵懂的青春,还有母校(兰州东郊小学)的前世今生,学长们都是无尽的抒发与释怀,那种情感,那种思绪,那种尽兴,简直是无与伦比。仿佛一种感觉,一种抚慰,一种不愿让岁月带走的眷恋愈发不可阻拦。于是,情感四溢,滔滔不绝,漫天的感慨便应运而生,大有一泻千里之势……而就在此刻,在百感交集之中,老狼才真正地意识到了何为“欲罢不能”。这种快乐,就像是一条欢腾的小河,缠缠绵绵、涓涓流淌,它的轻盈、它的欢快,还有那悠扬的旋律,让你真的目不暇接,仿佛就是在诉说着,那年,那月,还有那忘却不了的似水流年。这些岁月,就是我们的青春故事。虽然,它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没有丝毫的光鲜和靓丽,但在平平淡淡中,却融入了我们太多的,不同寻常的,耐人寻味的,且又刻骨铭心的,难以忘却的历史过往。而这些青春故事,它不仅深深地触动着有着同样经历的人们,更是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还未示人的那一片天地。让人们在无尽的情怀中去诉说,去寻找、去感悟、去感慨那年、那月的岁月沧桑……</p><p class="ql-block"> 就在1950年的隆冬,还未散尽的硝烟夹杂着纷飞的雪花,在瑟瑟寒风中就这么飘飘遥遥地落着,它地飘落,无疑使整个兰州的冬天,更加的寒瑟冻冷了起来。然而就在这个严酷的冬日里,西北野战军的主要首长们将考虑已久孩子们的上学问题(建立学校)提到了议事日程,并于1950年2月28日在张宗逊将军(1955年首授上将军衔)对“野直干部子弟学校修建校舍及购置校具预算报告”批复后,位于兰州市城关区东郊巷中部路西侧,一座占地面积约70亩的小学便悄然的开始筹建了。这所学校就是后来的“八一”完全小学,这也是西北军区(大院)的孩子们企盼已久的神圣殿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九五零年二月二十八日,西北军区张宗逊将军的批文。照片来自于东郊小学。)</p> <p class="ql-block">(照片源自东郊小学。)</p> <p class="ql-block"> 这所学校,在经历了几年的风霜雪雨后终于竣工了。学校的设计非常具有东方风格,明清时期庭院对称结构传统建筑风格和布局的校舍,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的独到之处使人们大开了眼界。其不仅融入了国家建筑大师任震英的设计理念,更是在经典中凸显了儒雅中的大气磅礴。这座百年大计的神圣殿堂,真是令人感慨万千,思绪纵然,让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这所学校的性质也颇为明确,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后为兰州军区)所属保育性质的子弟学校,即“八一完全小学”。这也是兰州解放后最早兴建的小学之一。学校按部队独立团编制,由野司曾做宣教工作的师、团、营级干部担任领导职务。招生对象为西北军区和所属五个省军区及部队团以上干部子女,并统一由西北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审核后入校。而该校的校长则由1950年1月调任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副协理员的任果正,于当年8月1日调西北军区“八一”完全小学任首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北军区“八一完全小学”首任校长任果正校长。照片来源于东郊小学。)</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建成,这也大大的改善了部队孩子们漂泊不定的上学窘境。不久,学校也迎来了西北军区(大院)首批孩子们的入校。这群孩子(老学长们)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四十年代,那时,他们在襁褓中天天跟随着部队行军打仗。马背是他们的摇篮,枪声炮声便成了他们的摇兰曲;山药旦旦是他们不离不弃的乳汁,烂漫的山花则是他们的一路风景。他们在步履蹒跚中,看到了一轮红日,再远眺,渐渐的看到了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也就是他们,一群经过战争洗礼的孩子们,背着书包兴高采烈的相继进入了“八一完小”,并开始了严格、规范、系统地学习。在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并不好,甚至还很艰苦,部队亦是如此。所以,父母们手头上也不宽裕,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自然也是不容乐观。孩子们的衣服着装都是各异,甚至有些大大小小,或许是父母的军服改小了,穿在孩子身上显得有些不合身,不过在当时,除了衣服旧了点,破了点(补丁),但学生们穿的还是很得体,很干净,很整齐,不失朴实中的落落大方,在稚嫩淳朴中还泛出一脸的灿烂,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学生们的幸福、快乐和心中的渴望。从孩子们的着装方面看,父母也是为孩子衣着颇为费了一番功夫。</p><p class="ql-block"> 由于学校是子弟学校,亦属于全封闭模式,所以,校方对于入校的学生要求也是非常严的,必须全体住校。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外,一切均按部队作息时间执行。早操、队列及其体能训练那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读书朗朗,使整个校园都充满了春意盎然的气息。同时,大院的孩子们也听惯了清脆的哨声和嘹亮的军号,自然也就知道何为命令了。</p><p class="ql-block"> 这所学校,由于是全封闭的学校,说他是一个缩小版的军营,一点都不为过。当然老师自然也是军人,所以学校的管理模式自然也就不同一般了。除了节假日外,孩子们每周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那就是周日,这一天离家(军区大院)近的孩子们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回家了,而离家远的(外地)孩子们就有点惨喽,斯降大任,他们依然还得在校留守,只有等到放寒暑假的时候才能与父母及家人团聚。当然,在校期间,无论哪个孩子离校时都要事先请假,也就是说,学校的请销假制度那是非常严格的,也是必须严格执行的。由于“八一完小”是西北军区第一所子弟小学,所以军区的首长们自然也是经常莅临学校,就像是到基层部队巡察一般,在一脸的严肃之后,并带着父辈们的关爱、柔情与孩子们一起互动,享受起了这无尽的天伦之乐。这种幸福,这种快乐,使无拘无束孩子们的脸上,泛起的笑容愈发的灿烂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五十年代初,西北军区“八一完全小学”首批在校学生与女军人老师的合影。摄于校园。照片来自老学长。)</p> <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老学长。)</p> <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老学长。)</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十年代初期出生的孩子们(大学长们)也相继地进入了学校。他们与老学长们一样,在园丁们一路的呵护下,深根、发芽、开花,也在茁壮的成长。不过,他们的天真烂漫,他们的读书朗朗,他们的清纯声音,还有他们银铃般的欢歌笑语,以及他们的一脸灿烂,使整个校园更加充满了无限的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星移斗转,一九六零年的七月,在学校园丁们历尽几年地辛勤耕耘,“八一”小学终于迎来了首届学生的毕业。这届学生的毕业,也意味着在园丁们一路的呵护,不断努力和辛勤地耕耘下,小树苗终于开花结果了。虽然是初见果实,但园丁们看着这些孩子们渐渐的长大,他们的心里也感受到了满满的欣慰。于是,这些孩子们(老学长们)在园丁们的企盼及目送中,他们带着理想,昂首阔步,高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曲,大踏步地走出了学校大门,继而走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从“八一”小学走出去的孩子们,便渐渐的桃李芬芳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九六零年七月,首批小学生毕业,六甲全体同学毕业生与校长及老师的合影。一九六零年七月摄于校园。)</p> <p class="ql-block">(这是兰州军区首长和红色少年的合影留念。一九六一年六月一日摄于校园内。照片源于东郊小学。)</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东郊小学六甲班全体同学毕业时与校长及老师的合影。摄于一九六四年七月校园。)</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兰州东郊小学六一班毕业同学与校长及老师的合影。一九六六年六月二十九日摄于校园。感谢王庶勤老师提供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王庶勤老师与几位学生的合影。感谢王庶勤老师提供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春去春回。不觉着这就到了一九六五年的秋季,五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孩子们,也开始陆陆续续地进入了学校。由于学校几次易名,由“八一完小、八一小学、再到东郊小学,而老狼就是在“八一小学”与“东郊小学”渐变的过程中上学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老狼上学的时候,学校是坐西朝东的布局。仅就学校的大门而言,学校大门分主门和两个副门凹于高大的校墙。主门宽约四米,两扇宽厚的大门合并上部呈流线弧形,两侧副门各宽约一米三并独立于主门,上部呈流线弧形。整个大门均用厚实的木板及传统工艺卯榫而成。虽然朱红色漆的鼓钉大门有点斑驳沧桑,但在大门两侧洁白的墙面上白底红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几个醒目大字的映衬下,这就足以说明,这所殿堂是何等的神圣、大气、磅礴! </p><p class="ql-block"> 当老狼进入了校园,更是为之一颤,正前方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冬青环绕的一片不算大的花园。园中有牡丹、玫瑰争奇斗艳,斑斓芬芳。花园的后面便是一座二层坐西朝东呈南北走向的主楼,主要用于教学之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楼。而主楼两翼则是三层的配楼(教室)其凸于主楼亦呈南北走向,与主楼回廊衔接遥相呼应,古香古色,不失庄重、典雅呈磅礴、大气之势。在两翼配楼前面(东面)靠着校园围墙空地处分别种着数十颗果树,虽然果树不太多,但他的存在不仅绿化了校园(校园的四周都是果树),而且在硕果累累的时候,我们都会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当中。当然,在配楼与果树间有一条两米多宽的石子路通向了南北,沿着这条路可以环顾校园,一切靓景都会尽收眼底……哇塞!这所偌大、磅礴而又壮观,且具东方庭院建筑风格的校园,能入此校,对于我们每位莘莘学子,特别是对老狼来说,那都是一种荣幸。除了震撼就是震撼!</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与老学长、大学长有所同,而又有所不同。不所同的是,老学长们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马背是他们的摇篮,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时,他们进入了学堂。大学长们出生在建国初期,硝烟依然还未散尽,随着百废待兴,建设者们正在甩开膀子建设新家园的时候,他们进入了学堂。而我们则出生在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年代,并经过了三年的自然灾害,吃着忆苦思甜的饭菜进入了学堂。在“5、16”通知后,我们便随着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特殊的环境下,开始了严肃、紧张而又刻苦地学习。后来我们在高年级(四、五年级)的时候,那经历要比老学长们在校的经历丰富了许多。特别是,外事(社会)活动相应多了起来,学校的鼓号队、花束队、气球队还有宣传队,到哪去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于是,鼓号队、宣传队,便成了有为的少年才俊,争先恐后踊跃参加的组织。再后来,随着一股清流(工宣队)进入校园,我们在学工、学农中又经历了教育学制的改革(小学五年、初中两年),即:小学由六年改为五年,增加初中两年。这就是所谓的“戴帽子”中学。也就是说,我们在这所小学里要呆满七年半才能毕业。到了一九七二年底,我们七二届初中生又赶上了首波46%考高中的比例……至此,我们在东郊小学的经历,是否比老学长们丰富了许多,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当然,我们与老学长、大学长们又有着相同之处,那就是,我们都有着新中国第一代军人的血脉,同住在一个大院,同在一所学校学习,学习的榜样又多是: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雷锋、欧阳海等等英雄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始终印迹在我们的脑海,所以,长大了要延续父辈的足迹,立志当兵,保家卫国,时刻准备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当我们走出校园大门的时候,唱的就是同一首歌。那就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首嘹亮的歌声,至今依然回荡在天庭之上……这就是烙印,时代的烙印,任何人都改变不了。</p> <p class="ql-block">(兰州东郊小学七一届初中毕业留念。即:八连全体师生合影。一九七二年元月摄于校园。)</p> <p class="ql-block">(兰州东郊小学七一届初中毕业留念。即:九连全体师生合影。一九七二年元月摄于校园。)</p> <p class="ql-block">兰州东郊小学七二届初中毕业留念。一九七三年元月摄于校园。</p> <p class="ql-block">(兰州东郊小学七二届初中一班毕业生与班主任老师的合影。一九七三年元月摄于校园。)</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兰州东郊小学七二届初中三班毕业生与班主任崔沛田老师的合影。一九七三年元月摄于校园。)</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兰州东郊小学七一届小学毕业生与校长及老师的合影。)一九七二年元月摄于校园内。注:这是五十年代的孩子们,即:一九五九年以前出生的孩子们,最后一批在东郊小学的小学毕业生。也是五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在东郊小学七三届初中(戴帽子学校)毕业的最后一批离校学生(一九七三年十二月毕业)。</p> <p class="ql-block"> 当人们听着这嘹亮的歌声,享受着娓娓道来的青春故事,犹如一股清流醍醐灌顶,身临其境一般的去感受,去品味,去揣摸那清纯、悦耳、惬意、舒坦,激情荡漾,感人肺腑的话语,继而便渐渐的品出了何为:“近听,他就是故事,远看,他就是风景”的魅力所在了。就在学长们聊的尽兴高潮的时候,情不自禁、不约而同地又唱响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曲,这首歌不仅旋律优美,情韵十足,歌词更是令人振奋,顷刻之间,天地共奋,苍穹讴歌,直冲云霄,与回荡在天庭之上的同一首歌遥相呼应,这共鸣之声,让天庭也为之倾倒流泪。这首歌真的令人震撼、感动、舒心、愉悦、昂然,在余音缭绕的同时,又让人欢颜和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二月十八日</p><p class="ql-block"> 西剑作于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