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的罂粟花 ——探访陕北36座古堡建安堡(一) 原创:任可《走长城》第二百三十五站 2024年10

任可

从永兴堡到建安堡,中间跳过了神木堡、大柏油堡、柏林堡、高家堡。因为这四堡前年探访过,所以此站行程比较远些。上高速101公里,用时1小时21分钟。下高速向西进入榆西路到了大河塔镇街道的路口,树立着一座牌楼,牌楼前两只石狮身姿矫健,神态威猛,仿佛在向着天空咆哮。牌楼更具有特色,立柱为方形,整体为白色大理石,两侧柱子上的巨龙和牌楼的窗口全为镂雕工艺,牌楼给人感觉不但巨大而且还精雕细镂,气势大且精美。 牌匾正面黑底红字:神恩永佑。牌匾背面黑底白字:永保平安。每字中间有一道竖空亮光,透着一种神秘的氛围。现在各乡镇几乎都建有牌坊,匾名有村乡镇名或村庄特色,建安堡的匾额出现神恩永佑、永保平安,有什么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呢? 正在疑惑之际,路口来一老人,上前攀谈,原来,建安堡建安堡在百年前有一神团组织,曾在民国元年(1912年)7月,组织神团民众在这里发生了反抗官府强行铲除婴粟苗的风潮,农民遭到官兵的血腥镇压,民房和庙宇都被烧毁,群众被迫背井离乡,四方避难。追根溯源,这要从晚清时期陕西触目惊心的烟害说起。 不知大家阅读过陕西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没?书中描写的白嘉轩当六娶六丧耗尽家财将近破产时,白嘉轩用最后的七十块大洋换来了一包罂粟种子,一片片的罂粟花让白家时来运转鹞子翻身发了财,其他村民眼红也照葫芦画瓢,不久之后整个塬上弥漫着罂粟花香。结果是他以种植鸦片让他重新发家致富。 这可不是作者陈忠实的凭空捏造,陕西地区鸦片流毒严重的真实状况比小说还要严重。十八世纪末,唯利是图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将生产于孟加拉的鸦片运往中国各口岸,国人吸食鸦片的恶习愈发严重。遭受身心伤害和钱财损失,直至家破人亡。“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查禁烟毒,成了历代人的任务。早在19世纪20年代,道光皇帝一道诏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禁烟运动的序幕。1839年,林则徐大刀阔斧的虎门销烟,更是把这次运动推到了顶点,这次禁烟事件成了英国发动战争的导火索,随之而来的,便是蓄谋已久的鸦片战争和鸦片在中国的泛滥成灾。 晚清时期,一本万利的鸦片种植让灾害中的陕西农民趋之若鹜,陕西地区成为北方烟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种鸦片获利颇丰,陕西地区又有优越的地理条件,所以很快成为北方种烟吸烟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光绪年间陕西各地,但见遍地罂粟花,姹紫嫣红。建安堡也不例外,种植罂粟变成了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民国初年政府开始严禁种烟,陕西公教会严格执行教规,禁止教徒吸鸦片和种罂粟,也参与铲除罂粟苗的活动。但因种烟利大,陕西各地均出现抗议活动,最厉害的是榆林建安堡神团因保护罂粟苗不惜与官府开战,参加神团乡民千余人与官兵发生战争,多年以后斗争才平息。 在榆林市榆阳区旅游局的《一座即将消失的榆林古堡》中有这样一段介绍:“榆林神团是在清光绪末年(1908),由一河南铁匠在佳县秦马硷以义和团“保清灭洋”口号向当地群众进行反洋教宣传,并传授拳术、符咒。民国二年(1913)五月初,榆林观察使崔云松严令各县铲除罂粟苗,并派铲除烟苗委员尤仲庸带50多名巡防队官兵同神木县知县刘万青及高家堡民团团长康希尧等,到高家堡西乡和建安堡强行铲除罂粟苗。 种置罂粟是当地村民唯一的经济来源。五月十三日,神团首领王朗朗集合1600多名神团农民,手持铁铣、刀矛、土枪攻打高家堡,杀死了尤仲庸、刘万青、康希尧及官兵11人,神团农民死伤120多人。榆林官府震惊,十六日急调200多名官兵赶往建安堡,烧毁民房、寺庙,后捕杀了神团首领及相关人员,造成了重大惨案。九月初,陕西督军张凤,派工兵独立营营长井岳秀,率一个营兵士来到榆林协剿、安抚神团农民,反抗铲罂粟苗事态得已平息。”<br>  神团,建安堡在历史上无法抹去的一笔! 2024年10月15日于榆林市榆阳区建安堡<br><br>  何继荣,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吴忠市作家协会理事,自驾万里长城(嘉峪关至山海关),撰写长城游记二百余篇、一百多万字,拍摄长城题材照片一万余张。被誉为“行走记录长城宁夏第一人”。著有《宁夏长城访古》、《山西长城访古》等系列专著,被业界誉为“长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