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农村有很多陋习,其中一项就是人与人相处没有界限感,比如亲戚朋友中有的人生活比较富裕,于是周围的亲戚朋友就开始打这个富裕亲戚的主意,要么见了面打听人家的收入,要么打听人家的经济状况,要么想法设法去占占人家的便宜。总而言之就是觉得别人富就是罪过,自己穷就有理,不平均平均感觉自己就吃大亏了,这样心态的人在社会上大有人在,说得好听点这是没有界限感,说得不好听这是乞丐心态,穷人思维,这样的人即便生活状况改善了,心仍然活在贫穷里。这是过去人常说的生了穷相,常听老人说:“生穷命穷别生穷相,生了穷相一辈子没有好” 。</p><p class="ql-block"> 我个人认为界限感不单单在亲戚朋友同事同学间,即便家人都应该有界限感,比如父母与已婚的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已婚的兄弟姐妹之间,这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一说到界限感许多人马上想到这样会导致亲情淡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这样认为的人是对人性的本质没有看清,人性的本质就是自私,如果家人彼此之间牵绊捆绑太多,不能给对方以相对自由的空间,除了导致矛盾加剧外,对于和谐相处毫无益处。说白了不管什么关系维系长久的因素是在互利基础上的一种平衡,如果想越过界限,用道德绑架的方式去试探人性,到头来只会让关系破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父母就我一个孩子,在上世纪末我的家庭在当地算是不错的家庭,父亲是工人有固定工资,加上就我一个女儿家庭负担轻,父母自身又很节俭,有积蓄是必然的。但自从我结了婚,就在金钱上再也不去依赖父母,结婚近二十多年我的日子几乎都是紧巴巴的。工资低,有两个孩子要抚养,加之前夫酗酒不过日子乱花钱,可即便再难,我也从不向父母伸手,他们自愿帮我,那是他们乐意,父母怕难为我,问我需要不需要帮助时,我都是说不难,不需要。在我的骨子里,从没有认为父母的钱就是我的钱。父亲的工资、退休金我从不打听,他们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那是他们的自由和权力,对于父母我只是尽我一个女儿该尽的本分,能孝敬多少就孝敬多少,做不到的那是能力有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25年春节在土耳其爱琴海岸边与丈夫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5年10月我在市区买了楼房,把进入耄耋之年的父母从乡下搬到市里住,父母很开心,父亲问:“玲玲啊,你房贷还有多少”?,我知道父亲怕我担子重,想帮我还房贷,我说:“爸爸您不用管,现代人买房子哪个没有贷款,银行又不催着要,银行利息也不高”说完了这些,父亲不再说什么了。</p> <p class="ql-block">(*我的女儿从海南来探望父母,有了第四代父母开心的享受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 住进市区后,父亲取退休金都是我去银行取,父亲让我自己去取,我说爸爸您和我一起去吧,又不远,再说您又不是走不到那里去,父亲就跟着去,我在ATM机上把父亲的退休金取出来接着交给他,他怎样处理那是他的事,我就不管不问了。我知道人老了没有安全感,尤其我这种情况,就我自己,加上这些年我的日子总是不宽裕,父母的安全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的积蓄和退休金,如果只是图自己过得轻松,让老人心里失去安全感过得不踏实不开心,一旦老人有了病,到时候受累的还是自己,这样直到2022年两位老人先后离世她们都过得踏实自由有安全感。他们愿意给晚辈花点钱就花点,他们愿意给亲戚朋友花点钱就花点,他们也从为他人花钱上找到了存在感和快乐。我也很知足,两位老人直到八十多岁离世,也没有太累着我,这是因为他们在我这里住的开心愉快,人的心理与生理是相互的,心情一愉快,病也就少了,这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这样和谐的家庭氛围是金钱买不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