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现在城市悄然兴起了走街串巷,上门为患者打针的医生——江湖郎中行业。规模大一点的小区,广告栏里都张贴着上门打点滴的联系电话,有需要这项服务的,打个电话就有医生或护士上门输液了。大家也知道上门打点滴存在着风险,一是不知道这些医生有没有行医资质;一是药品的质量和渠道。那么既然存在着隐患,为什么这些街巷医生还有市场呢?这要从医院的收费说起,换句话说就是医院收费太贵了,百姓住不起院。前几天,老伴儿头晕病犯了,在小诊所打了三天点滴,每天135元。因为诊所流感患者太多,老伴儿害怕被传染,就请医生到家里又打了七天点滴,每天120元。老伴儿前后打了十天,共花1245元。我们不妨算笔账:如果老伴儿这次犯病,到市里三甲医院治住院治疗的话,住十天院少说也得五六千元。因为只要你住进医院,患者就没有话语权了,一切都得听医生的,成了任人宰割的糕羊。首先是化验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和疾病无关的也要查,这一通查下来,少说也得2000来块。接下来就是医药费,床费,护理费。患者有家属陪床,也没有医生护士陪伴,但是护理费照收。患者住院治疗还有起付线500元,就是说你的医疗费超出500元的部分才能报销。还有些不在医保报销目录里的药,也不能走医保。就是这样,除去起付费,床费,护理费和不报销的药品,按住院费6000元计算,七扣八扣的算下来能报3000元就不错了。老伴儿在家点滴花1245元,这样就比在医院住院至少省1800元左右。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1800元对于普通低收入家庭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况且医院的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也都不尽人意。所以,一些有慢性病的老人,宁愿担着风险在家打点滴,也不愿意去住院治疗。原因很简单,就是医院小病大治。比如感冒发烧,大人在家吃点药就行了。孩子得了个感冒发烧,就得到医院住个三天五天的,少说也得个三千二千的。再如阑尾炎是小病吧,叫一个外科医生都能做的最简单的手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多花个百八的,现在的三甲医院得两万元左右。大病重治。 要是得了大病,那就更不敢想了,没有个十万二十万的,只能等死了。老伴工作了一辈子,交了一辈子医保,到老了得病却享受不到医保带来的福利,确实让人寒心,也叫人无奈。人世间能不能少一些这样的无奈呢?给老伴儿打点滴的是一个30多岁的女护士。我们熟悉后和护士交流得知,她每天至少打八九个点滴,多的时候十多个,哪个小区的都有,忙时开车跑患者家。综上所述,街巷医生的兴起,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也符合市场规律。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关注。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名句,我说“百姓看病难,难于在看不起。”我有时在想:我们的公立医院什么时候才能回归到人民医院为人民的属性,真正成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地方。不再以盈利为目的,让百姓都能看得起病,医生也真正成为人民的健康的卫士,保一方平安!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