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太仓相关人物连字)周闻声远

悬壶济世亦商灯(建荣)

<p class="ql-block">【作者】广东汕头陈 挺</p><p class="ql-block">【评析】浙江温岭蔡建荣</p><p class="ql-block"> 此谜以历史人物与字号的精妙勾连为骨架,以声名远扬的典故为血肉,在虚实相生中构建起跨越时空的谜趣空间。谜面撷取《三国志·周瑜传》中赞颂其“威德震华夏”的磅礴气势,却在谜底悄然转身,将焦点投向明代太仓卫人周闻(字声远)。其妙处有三:</p> <p class="ql-block">其一,姓氏勾连显机巧。谜面所述周瑜事,谜底却藏周闻名,看似移花接木,实则暗含“周”姓这一共同符号。古人以姓氏为血脉印记,此谜正是抓住“周”字的桥梁作用,使三国名将与明代武官在谜格中完成身份转换。这种“借姓造境”的手法,既维系历史真实感,又赋予谜作戏剧张力,犹如在历史长河中投下一枚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p><p class="ql-block"> 其二,拆字解声见匠心。“闻声远”三字如庖丁解牛般被拆解重构:既取周闻表字“声远”的本义,又借“闻声”暗喻声名传扬。《南史》、《野获编》中“闻声”作“声誉显著”解的例证,恰似为谜底埋下千年伏笔。更妙在“声远”二字可作动宾结构解读——“使声名远播”,与谜面“扬国威德”形成动作呼应。这般字词的多重解构,使静态姓名陡然化作动态叙事,字缝间流淌着金戈铁马的回响。 </p><p class="ql-block"> 其三,顿读转义生奇趣。谜底“周闻声远”本是人名连字的平铺直叙,经顿读为“周/闻声/远”后,瞬间激活语义潜能:“周”由姓氏转为特指周瑜,“闻声远”则化作“声名远传”的浓缩表达。这种通过语音断裂实现的语义重生,恰似古琴曲中的“掐撮三声”,于停顿处迸发新声。而谜面引《三国志》的史家笔法,与谜底拆解名字的文人狡黠,共同构成雅俗之间的微妙平衡。</p> <p class="ql-block">此谜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展现灯谜作为“微型叙事”的独特魅力:短短四字谜底,竟能容纳三国烽烟与明代卫所、史传实录与字号文化、语音游戏与语义转换等多重维度。明线是“周瑜声名远扬”,暗线里“周闻”作为明代太仓武官的历史印记——太仓卫乃海运要冲,周闻镇守海疆的武略,恰与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水战神采形成镜像。这种跨越朝代的英雄气脉,在谜面谜底的碰撞中悄然贯通,使灯谜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游戏,而成为历史记忆的密码本。 </p><p class="ql-block"> 然此谜亦存可推敲处:若不知周闻字声远的冷僻史料,则易堕五里雾中;过分依赖特定历史人物的关联性,或许削弱了谜面的普适性。但正因如此,它反而成为检验猜谜者文史积淀的试金石,恰似一柄双刃剑,在提高门槛的同时也增添了破解后的酣畅。这种“险中求胜”的创作胆识,恰是传统灯谜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的可贵尝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