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吴子宁带你看世界——法国:巴黎(上篇)》Part.02

中国美术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吴进良美术馆馆长、通州政协委员吴子宁 正在凯旋门前写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摄影/宋世娇 </span></p> <p class="ql-block">  巴黎,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8000年,罗马人于公元4世纪占领并发展为中等城市,公元508年成为法兰克王国首都。更是法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世界文化与艺术的中心,向来是众多艺术家、历史学者和游客的圣地。她不仅是法国的首都,更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吴子宁表示:“ 作为吴进良美术馆馆长,一名追求艺术真谛的探索者,每当我走进这座城市,都会感受到一种时空交错的震撼。巴黎不单只是一个地理坐标,它是一个思想与艺术碰撞后形成的小行星群,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着人类存在的每一个瞬间。从凯旋门到埃菲尔铁塔,从塞纳河流域到卢浮宫,每颗石砖瓦砾、每一滴水珠,都在诉说着真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凯旋门</span>,是巴黎最具象征性的建筑之一,它矗立在香榭丽舍大道的西端,雄伟壮观,似乎无时不刻在诉说着法国的辉煌与荣耀。这座建筑的起源,追溯到拿破仑一世时代。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后的胜利与法国军队的英雄,拿破仑下令修建这座纪念碑。在设计中,凯旋门的每一处雕刻与浮雕,都体现了绝对力量与英雄主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  正如黑格尔所说,“历史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在英雄本身,而是英雄背后必然要走的历史轨迹。”这座凯旋门既是拿破仑辉煌的标志,更是人类精神的象征。无论是凯旋门上的英雄雕刻,还是那些英雄铭文,都提醒我们,历史是由自由的选择、勇气的坚持与无数次牺牲共同铸就的。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中,艺术家的灵感才能得以生长,而凯旋门便成为了历史与艺术交织的标本。</p> <p class="ql-block">  站在凯旋门前,你会感受到那股压倒性的力量,仿佛每一阵风都在耳边诉说历史的“荣耀”。而这种力量,正是由社会文化背后对英雄的塑造与偶像的崇拜所推动的。</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埃菲尔铁塔</span>,作为巴黎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埃菲尔铁塔无疑是现代性与美学的一次伟大碰撞。建于1889年,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初衷并不被普遍接受,许多人认为它不符合美学,嘲笑它“丑陋滑稽”,但今天,它却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成为了巴黎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埃菲尔铁塔是一件突破传统艺术框架的作品。铁塔的设计者古斯塔夫·埃菲尔通过独特的钢铁结构,将传统建筑的艺术形式与现代工程技术进行了巧妙融合。这种现代性与美学的结合,使得埃菲尔铁塔超越了作为建筑物的功能,而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人类创造力的极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埃菲尔铁塔的建成,不仅是工业革命技术与浪漫主义情感的结合,更像是一场思想“革命”。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到,“人类永远在追寻其极限,突破舒适区”。埃菲尔铁塔,正是这种突破的体现,它的存在表明人类对“美”的理解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与时代的变革、技术的进步和理想的碰撞中,不断地进行再定义。这座铁塔以钢铁和技术为骨架,搭建起一座连接理性与浪漫、科学与艺术的桥梁。它不仅是现代主义的象征,也是理性主义的胜利,是对美学形式的大胆挑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吴进良美术馆馆长、通州政协委员吴子宁 正在埃菲尔铁塔前写生</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你站在埃菲尔铁塔的顶部俯瞰巴黎,现代建筑的线条结构与古老神秘法式建筑群交织在一起。仿佛柔软浪漫的“娇躯”被极其理性和工业的“钢躯”所包裹,形成极强的反差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塞纳河</span>是巴黎的脉搏,在这座城市的心脏间不停跳动。全长780公里,流域总面积为78700平方公里。发源于法国北部的朗格勒高原,自东南向西北流经法国北部,流经巴黎市中心,穿越诺曼底的鲁昂,最终注入勒阿弗尔并汇入英吉利海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吴子宁 正在塞纳河邮轮上写生</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塞纳河的岸边,吴子宁常常陷入沉思:“河流的流动,是否正象征着时间的无情,而它所承载的,又是否是那种永恒的诗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赫拉克利特在他的学说中提到:“你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塞纳河正是这一哲理的具象化,水面每天都在变化,但每一波涟漪中却都蕴藏着过去与未来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吴子宁说:“我常常在塞纳河的流动中寻找到创作的灵感,莫奈曾用画笔捕捉下塞纳河的风光,他的画作将时间与自然的细腻变化永恒定格,正如塞纳河承载着巴黎这座城市几百年的流转,它同样也承载着艺术家对时间与历史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   塞纳河自东向西蜿蜒流过巴黎市中心,将巴黎分为左岸与右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右岸是巴黎的权力中心,建筑风格偏向理性、中庸与强硬。这里有著名的卢浮宫,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其本身就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杰作,馆内的玻璃金字塔入口更是拍照打卡的热门地点。此外,还有凯旋门、协和广场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左岸则是作家和诗人的天堂,拥有巴黎大学、法兰西学院等高等学府。莎士比亚书店位于塞纳河左岸,与巴黎圣母院隔河相望,是巴黎的文化地标,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书店之一。此外,左岸还有丰富的街头艺术表演和咖啡馆文化,是享受悠闲时光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莫奈的《塞纳河的清晨》系列画作捕捉了塞纳河清晨不同时刻的光影变化,展现了塞纳河的宁静与美丽。而他的《塞纳河风光》则描绘了塞纳河旁美丽的田园景色,整个画面温暖亮丽。梵高梵高也曾多次描绘塞纳河及其沿岸风光,如《沿着阿斯涅尔附近的塞纳河岸》《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等作品,都展现了梵高对塞纳河独特视角的捕捉和表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诸如梵高、马丁·瑞克·奥尔特加等艺术家,也曾创作过关于塞纳河的美丽画作。这些艺术作品不仅记录了塞纳河的自然风光,更反映了艺术家们对塞纳河及巴黎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想象一下,雨果、波德莱尔、巴尔扎克,这些文学巨匠的文字曾在塞纳河岸的咖啡馆里诞生,他们的灵魂和情感与河水融为一体,留下了一个个属于巴黎的故事。河流不止是自然的存在,它更像是时间的化身,带着它无尽的秘密与遗憾,穿越巴黎的街道,流向遥远的远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赫拉克利特曾说,“一切皆流”,而塞纳河正是这一哲理的象征。它的流动不仅仅是一条水流,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艺术的创造和文学的灵魂。艺术家与诗人在这条河流陪伴下,感受着时间流转的无情与瑰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卢浮宫</span>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它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曾先后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现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艺术殿堂和万宝之宫,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卢浮宫“三宝”是人类智慧与美学的集大成。是“寻宝者”与“朝圣者”们探索卢浮宫的首要目标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浮宫的三大珍宝分别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蒙娜丽莎》</span>16世纪初,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莱昂纳多·达·芬奇创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艺术创作深受这一时代精神的影响。不仅展现了达·芬奇对人体解剖学和光影效果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蒙娜丽莎形象的刻画,传达了一种对人性、特别是对女性美的尊重与赞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中成功地运用了“渐隐法”(晕染法)绘画技法,将薄薄的颜料一层层叠加,营造出柔化朦胧的轮廓,使蒙娜丽莎的眼角和嘴角消隐在阴影之中,赋予蒙娜丽莎肌肤和衣物以丰富的质感,使其面部表情生动又含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蒙娜丽莎的姿态端庄而优雅,身体轻微转向观众,头部微微侧转。她的微笑是《蒙娜丽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这种微笑给人以神秘和不可捉摸的感觉,引发观者对她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达·芬奇通过精确的透视和构图技巧,将蒙娜丽莎置于一个开放的景深空间中。她坐在一个石质的座位上,背景是一个开阔的景象,远处是山脉和水域。这种构图手法使得蒙娜丽莎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萨莫色雷斯尼凯像》</span>(胜利女神像)</p><p class="ql-block"> 高328厘米。是一尊约公元前200年创作的古希腊大理石雕塑,现珍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座雕塑描绘了萨莫色雷斯岛海边悬崖上的胜利女神形象,尽管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人们依然能感受到她展翅欲飞的雄姿。雕塑的底座是战船的船头,象征着舰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气势。胜利女神的上身微微前倾,硕大的羽翼在高空中飞扬,海风似乎从正面吹来,薄薄的衣衫隐约显现出女神的曼妙身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艺术家巧妙地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赋予了雕塑鲜活的生命力。胜利女神的衣角和双翅向后飘扬,形成了流畅的线条,而腿和双翼的波浪线则构成了一个钝角三角形,进一步增强了雕塑的动感。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观察,胜利女神的肢体和衣纹的曲线都充满了向前、向上的动力,这种无法抑制的升腾感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塑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胜利女神》雕像,又名《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是一尊约公元前200年创作的古希腊大理石雕塑,现珍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塑描绘了萨莫色雷斯岛海边悬崖上的胜利女神形象,尽管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人们依然能感受到她展翅欲飞的雄姿。雕塑的底座是战船的船头,象征着舰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气势。胜利女神的上身微微前倾,硕大的羽翼在高空中飞扬,海风似乎从正面吹来,薄薄的衣衫隐约显现出女神的曼妙身姿。</p><p class="ql-block">艺术家巧妙地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赋予了雕塑鲜活的生命力。胜利女神的衣角和双翅向后飘扬,形成了流畅的线条,而腿和双翼的波浪线则构成了一个钝角三角形,进一步增强了雕塑的动感。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观察,胜利女神的肢体和衣纹的曲线都充满了向前、向上的动力,这种无法抑制的升腾感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塑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米洛斯的维纳斯》</span>亦称为《断臂维纳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是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座雕像高约2.02米,表现出爱神维纳斯端庄秀丽的身材和丰腴的肌肤。她拥有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丰满的下巴以及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的思想化传统。维纳斯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一个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形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尽管现在这座雕像失去了双臂,但这并没有减损它的艺术价值与影响力,反而增添了一种神秘的美感。断臂维纳斯被广泛解读为对爱、美和艺术的象征,是古希腊艺术和古典艺术的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吴子宁 正在深入研究油画作品《拿破仑加冕》</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span>是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于1805年至1807年间创作的巨幅油画,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这幅作品以其宏大的构图和精湛的技艺,生动再现了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一世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的加冕典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作尺寸巨大,约6.21米×9.79米,采用布面油画技法。它忠实地记录了拿破仑一世在加冕仪式上从教皇手中接过桂冠并为皇后约瑟芬加冕的场景。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巧妙地选择了加冕仪式的后半段,以避免描绘拿破仑从教皇手中夺过桂冠的尴尬瞬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卫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著称,他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严谨的构图和明晰的线条,展现了对古典艺术的深刻理解。画面中央是拿破仑和约瑟芬的加冕场景,周围环绕着众多历史人物,包括拿破仑的母亲、兄弟、皇后、皇帝、王子、公主、主教等。每个人物的表情和姿态都经过精心刻画,体现了大卫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洞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中:拿破仑在加冕仪式上打破传统,亲自从教皇手中夺过桂冠为自己戴上,随后再为约瑟芬加冕。这一举动象征着他对权力的掌控和对传统宗教权威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自由引导人民》</span>(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画面展示了夺取七月革命胜利关键时刻的巷战场面,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巧妙地将写意和写实结合起来,运用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明暗对比,充满着动势的构图,奔放的笔触,紧凑的结构,表现了革命者高涨的热情,歌颂了以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参加主体的七月革命,该作品成为代表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span>这幅作品首次亮相于1831年的巴黎沙龙展览,随后被巴黎卢浮宫收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画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表现如火如荼的革命场景,包括其中有原型的历史人物开象以及作者自身的参与,都表现了这幅画高度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但这幅画被称作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则是因为这幅画中的场景是颇为集中的浪漫主义场景,其中的自由女神更是具备“半人半神气质的一个理想化人物”。她长着古希雕塑般的轮廓,露上身,穿着朴索古典的衣着,走在革命队伍的前面,右手高举:三色旗。脸朝向人群,似在号召着人们革命到底。这样就能获得自由。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朴素,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寄托了国家的革命感情和对英雄气概的向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现代社会最核心的政治主题:自由与民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以其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动态构图,展现了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德拉克罗瓦通过奔放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赋予画面生命力,传达了革命的激情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span>正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言,“美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和谐。”这些艺术品,正是人类理性与感性之间和谐的结晶。它们在卢浮宫的每一间展厅里,与观众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成为连接历史、艺术与思想的桥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黎,是一个文化与思想的实验室。在这座城市中,历史不止是过去,它是不断被创造和重塑的。风格各异的建筑与艺术形式不仅是城市的象征,更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碰撞的结晶。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吴子宁正在深入研究卢浮宫穹顶画作</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子宁走在香榭丽舍大道上欢快的说:“在巴黎的街头,你会发现,艺术与哲学、历史与未来从未分离。它们以最独特的方式,在这座城市中交织成一张复杂而美丽的网。巴黎并不仅仅是一个浪漫的旅游胜地,它是人类精神与理性的象征,是我们不断探索自我、审视世界的一个窗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艺术不再是单纯的创作,它与思想交织、与时代共鸣,超越了地理的局限,成为全人类的共有财产。巴黎的艺术与思想,早已不仅属于这座城市,它属于每一个敢于思考、勇于感受的灵魂,属于每一段心灵的触动与哲理的追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正文完 )</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下期再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