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踏入2025年,阅读的脚步不似以往那般匆忙,甚至变得更为迟缓。截至2月11日,才读完了三本书。昨天在做回顾的时候,竟然惊奇地发现,这三本书的内容都和远行有关。把三本书放在一起总结,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每一段远行的尽头,都指向了一个温暖的归宿——家园。</p><p class="ql-block">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讲述了西班牙牧羊少年圣地亚哥的经历。他因重复的梦境,毅然决然地卖掉羊群,踏上前往埃及寻找宝藏的旅途。一路上,他遭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在摩洛哥,他因不懂当地语言,被人骗走了所有钱财,陷入了困境。但他没有放弃,在水晶店打工,凭借自己的努力攒够了继续前行的路费。随后,他加入商队穿越沙漠,他还凭借自己的智慧成功预言了军队的突袭,赢得了众人的尊重。然而,当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埃及金字塔时,却发现宝藏的线索又回到了他出发的地方——西班牙那座破败教堂旁的无花果树下。于是,圣地亚哥在他的家乡找到了宝藏。</p><p class="ql-block">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与荷西一同定居在撒哈拉沙漠,那里物资匮乏,环境恶劣,但三毛却以她独特的视角和乐观的心态,将这段生活描绘得充满浪漫与温情。她深入当地的风土人情,见证了许多令人触动的故事。哑奴的悲惨遭遇,让她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残酷;沙哈拉威人占小便宜的行为,虽让她有些烦恼,但也成为了她沙漠生活中的别样插曲;而沙漠中独特的婚嫁习俗,更是让她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三毛曾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分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她的远行,是对自由和未知的追求,是对平凡生活的叛逆。然而,当荷西不幸离世后,她还是回到了台湾,回到了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身边。家,始终是她心灵的避风港,是她在漂泊后最温暖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记录了他和朋友们在1947年至1951年间三次横跨美国、一次南下墨西哥的疯狂旅程。他们在旅途中放纵自我,追求自由和刺激,经历了无数的欢笑与泪水、疯狂与迷茫。但无论旅途多么热烈、多么悲壮,最终他们都回到了各自的家园。书中的主人公萨尔在萨维纳的农场里,看到“五个兄弟正在唱着动听的西班牙语歌曲。星星在那片小屋顶上闪烁;炊烟从烟囱里冒出来。我闻到了豆泥和辣椒酱的香味。老头子咆哮着。兄弟们继续唱着歌。母亲默不作声。小约翰和孩子们在卧室里咯咯笑”的场景时,他说——我似乎找到了宝藏。我读到这一场景,内心也充满了温暖的感动,因为这宝藏无价啊! </p><p class="ql-block"> 这三本书中的主人公,他们的远行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追寻梦想,有的是为了探索未知,有的是为了寻找自我。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归宿——家。家,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也是我们心灵的终点。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无论我们经历了多少风雨,家始终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依靠。 </p><p class="ql-block"> 我是在从呼市到锡林浩特的飞机上,读完了《在路上》的最后一页的。飞机刚刚落地还未停稳,周围的人们便纷纷开始接电话或打电话报平安。只听得身边尽是类似“嗯,已经到了!”“刚刚落地!”,“还没有下飞机”……这些简短的对话。但是如果我们细细的去感受这些平常的话语,会发现深深的幸福就在其中。有问候就有牵挂,有牵挂就有关爱,被爱着就人间值得呐!</p><p class="ql-block"> 2月11日,当我和儿子结束了十三天的春节旅行回到家时,已是上午十点,阳光满满地洒在屋子里。桌子上年前插的腊梅开得艳红而喜庆,书架、床单、餐具都熟悉而亲切。看着这一切,我不禁感慨万千。我告诉儿子,无论我们走多远、走多久,尽头都是家。正如三毛写的,家,对每一个人都是泉源啊!再苦也是温暖的,连奴隶有了家,都不觉得他过分可怜了……</p><p class="ql-block"> 更何况我们呢!</p><p class="ql-block"> </p>